杨丽元
摘 要:油松适应性强,树姿雄伟,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小蠹是为害油松的一类重要蛀干害虫,它们隐蔽性强,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小,防治困难。就东陵地区发生为害比较严重的5种小蠹虫进行形态描述,附以生物学、寄主及分布信息,并对小蠹虫的防治方法进行了简单归纳,以期为沈阳市乃至整个辽宁省油松小蠹的识别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松小蠹;识别;防治措施
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適应性强,树姿雄伟,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也是沈阳市的市树。小蠹虫是为害油松的一类重要蛀干害虫,它们生活隐蔽,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小,是我国林业上最难防治的一类害虫。沈阳市东陵公园生态地位特殊,一旦发生严重虫害,不能采取皆伐的措施遏制虫情,治理难度很大。
2017~2019年通过设置小蠹虫诱捕器诱捕、养虫木段中收集和人工搜索等多种方法,对东陵地区主要小蠹虫的发生与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证明沈阳东陵地区发生为害较严重的小蠹虫有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多毛切梢小蠹(Tomicus pilifer)、红松根小蠹(Hylastes plumbeus)和黄色梢小蠹(Cryphalus fulvus)5种。鉴于东陵公园特殊的生态地位,在对树木进行有效管理和防护的基础上,以虫情监测为依据,利用寄生性天敌昆虫、诱捕器诱捕、树干打孔注药等方式综合防治该地区的小蠹虫。
1 东陵地区主要油松小蠹的识别
东陵地区发生危害比较严重的5种小蠹虫主要形态鉴别特征、生物学、寄主和地理分布阐述如下。
1.1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1758)
1.1.1 主要特征。卵淡白色,椭圆形。幼虫长5~6mm,粗而多皱,虫体乳白色,头黄色,口器褐色。蛹白色,长4.5mm左右,腹面末有1对向两侧伸出的针突。
成虫体长3.4~5.0mm。头和前胸背板黑色,鞘翅红褐至黑褐色,有光泽。复眼长椭圆形。触角柄节粗长,鞭节6节,锤状部4节。额部略隆起,有中隆线,起自口上片止于额心。鞘翅刻点沟凹陷的刻点大于沟间部的刻点,且排列稠密,点心不生茸毛;沟间部的刻点较稀疏;鞘翅基部的横向瘤起较多;翅中部以后各沟间部有一列小颗瘤,颗瘤后面各有1根竖立的茸毛,斜面部分的沟间部上偶有倒伏的茸毛;鞘翅斜面第2沟间部凹陷,其表面平坦,没有颗瘤和竖毛,这一特征区别于横坑切梢小蠹等其他近缘种。胫节外缘有齿列,没有端距。
1.1.2 生物学。世界性害虫,喜温喜光,在林缘和林间空地发生较重。主要寄生在树干中下部,在韧皮部与边材间筑单纵坑。繁殖期严重破坏寄主的输导组织,甚至导致树木枯死。幼虫在韧皮部取食,破坏树木输导组织,成虫补充营养时为害新梢,导致被害梢枯黄或风折。1年有2次扬飞高峰,分别在4月末~5月中上旬。成虫产卵期长达80天,生活史很不整齐。
1.1.3 寄主植物。主要为害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油松、黑松(P.thunbergii)、马尾松(P.massoniana)、红松(P.koraiensis)、赤松(P.densiflora)、华山松(P.armandii)、高山松(P.densata)、云南松(P.yunnanensis)及其他松属树种。
1.1.4 分布。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蒙古、瑞典、荷兰、芬兰及北美洲部分国家;国内:辽宁、吉林、北京、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四川、云南等。
1.2 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Hartig,1834)
1.2.1 主要特征。卵淡白色,椭圆形。幼虫长5~6mm,粗而多皱,乳白色,头黄色,口器褐色。蛹乳白色,长约5mm,腹面末端有一对向两侧伸出的针状突起。
成虫体长3.4~5.8mm。头和前胸背板黑色,鞘翅红褐至黑褐色,有光泽,被刻点和灰黄色毛。复眼黑色卵圆形。触角球形。额中央有一纵隆起线。前胸背板近梯形,前狭后宽。鞘翅基缘升起且有缺刻,近小盾片处缺刻中断,与纵坑切梢小蠹极其相似,主要区别是横坑切梢小蠹的鞘翅斜面第2列间部与其他列间部一样不凹陷,上面的颗瘤和竖毛与其他沟间部位相同。
1.2.2 生物学。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寄主枝梢皮层或地被中越冬。常与纵坑切梢小蠹相伴发生,主要为害衰弱木和濒死木,亦可侵害健康树。多在树干中部的树皮内蛀虫道,使树木迅速枯死。4~5月开始扬飞、筑坑产卵,主要侵害树干的薄皮部、粗枝,偶尔蛀入干基的厚皮部。6~7月刚羽化成虫多飞至当年生枝梢侵害蛀食髓部,补充营养,致使枝梢枯死,遇风折落地面。
1.2.3 寄主植物。主要为害樟子松、红松、油松、华山松、马尾松、云南松、黑松等的松梢和衰弱立木。
1.2.4 分布。日本、朝鲜、俄罗斯、丹麦、法国、北美洲;国内: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河南、江西、四川、云南等。
1.3 多毛切梢小蠹Tomicus pilifer(Spessivtseff,1919)
1.3.1 主要特征。体长3.2~4.2mm。头与前胸背板黑色,鞘翅褐色。前胸背板的长宽比为1.72;翅长与前胸背板长度之比为2.50。本种与横坑切梢小蠹近似,而本种的主要特征是鞘翅沟间部中的刻点圆小稠密,多者每沟间横向2~3枚。在鞘翅后半部的沟间部中与颗粒相伴生的竖毛短小;其余起自小刻点中心的短毛则贴覆于翅面上,这些小毛在靠近翅端时变得更为稠密,有时聚成毛丛状;第2沟间部在斜面上变得狭窄凹陷,上面的颗粒消失。
1.3.2 生物学。又称红松切梢小蠹。危害很大,尤其在补充营养期,不仅为害大树,还严重为害幼树枝梢。由于新梢连年受害,呈丛簇状。
1.3.3 寄主植物。红松、华山松、高山松、油松、云南松及其他松属树种。
1.3.4 分布。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及一些西欧国家;国内:辽宁、河南、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四川、云南等。
1.4 红松根小蠹Hylastes plumbeus(Blandford,1894)
1.4.1 主要特征。体长2.5~3.1mm。黑褐色至黑色,无光泽,有疏少的短毛。额部狭窄,下半部低平,无中隆线,上半部突起,两眼中间为突起高点;额面的刻点圆大,点心各生一短毛,分布于全额面。前胸背板长宽相等。背板前1/3有横向缢迹,背板底面有网状细密印纹,背板的刻点浅大稠密,时常相互通连,成为纵横短沟;背板的茸毛起自刻点中心,一点一毛,短小细弱,均匀散布;背中线突起显著,纵贯板面。鞘翅长度为前胸背板长度的1.9~2.0倍,为突起成脊,坎坷不平,从翅基至翅端条脊的形式不变;沟间部的刻点细小不明,点心生黄色短毛,刚劲强直,贴伏于翅面上,从翅基至翅端,疏短整齐,始终不变,在斜面上,刚毛挺立,斜向后方。最后的外露腹板正常,没有性别差异。
1.4.2 生物学。该虫多发生于阴湿林地,避离开阔伐区,主要危害林木根部,常侵入新鲜的风折树干或新采伐的树桩,和十二齿小蠹同时发生。该虫在东北地区可能以成虫在坑道内越冬,如在辽宁地区,成虫每年有2个扬飞高峰,其中第1个成虫扬飞高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持续1个月左右,第2个扬飞高峰出现在7月上中旬,持续15天左右。新羽化的成虫色浅,在原坑道附近补充营养。母坑道纵向,入口宽阔,长4~5cm,稍许侵入边材内;子坑道毗连交错,方向紊乱,多在韧皮部内。
1.4.3 寄主植物。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红松。
1.4.4 分布。日本、朝鲜、俄罗斯、芬兰、瑞典等国家和地区;国内:辽宁、吉林、黑龙江等。
1.5 黄色梢小蠹Cryphalus fulvus(Niisima,1908)
1.5.1 主要特征。体长1.5~1.9mm。圆柱形,有光泽,黄色至黄褐色。触角锤状部椭圆形,占触角的比例较小,锤状部外面的第1条横缝不靠近基部。额面平,有光泽,遍布纵向细密条纹,中隆线微弱,额面刻点细小,额中部疏少,两侧稍多;雄虫的刻点更少,茸毛细弱疏散;口上片无中央缺刻;雄虫额上部有一锐利的横向隆堤,隆堤上面没有压迹。前胸背板长略小于宽;背板侧缘从基向端轻微收缩,背板前部宽阔圆钝;背板前缘上有4枚颗瘤,大小相等,背板前半部颗瘤的疏密在不同个体中有变化,一般较疏少,均匀散布,有时横向连成弧列,背顶部在背板后部的1/3处,顶部的颗瘤构成钝角后缘。刻点区占背板的面积较大,刻点突起成粒,粗糙稠密;刻点区一般只生茸毛,少数个体有几许鳞片。鞘翅长度为前胸背板长度的1.8倍,为两翅合宽的1.5倍,刻点沟清晰,由圆大的刻点组成,点心生微毛;沟间部宽阔,在鞘翅前半部有轻微皱纹;沟间部的刻点细小,鳞片稠密地覆盖在翅面上,经过磨擦的标本鳞片易于脱落,致使翅面裸露;沟间部中的竖立刚毛细弱短小,排列整齐。
1.5.2 生物学。该虫在我国南北方均可发生,如在南京地区其为害马尾松,全年都有成虫活动,1年发生5代,且第3、4代为害最严重。在北方整个扬飞期从5月初开始,到10月初结束,历时约161d;扬飞高峰从8月中旬开始,在8月下旬到达峰值,之后诱捕量开始下降,该高峰期历时约21d。
1.5.3 寄主植物。主要寄生于赤松、黑松和油松等针叶树。
1.5.4 分布。日本、朝鲜;国内:辽宁、山东等。
2 油松小蠹防治措施概述
2.1 虫情监测
要做到定期巡查,定点监测。每年3~4月、9~10月进行春、秋2季虫情普查。对已经出现枯枝的林地,要重点定时定点排查[4-5]。
2.2 营林措施
主要是對树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防护。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保障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合理规划造林地;在土壤贫瘠的幼龄林适当施肥以促进长势,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密度过大的林地加强经营,适当抚育采伐,且在采伐的同时做好清理工作,以保证林地的卫生状况。
在虫害发生严重进行采伐的林地,采伐后的原木一旦带有虫害,需要及时运出,原木贮藏地也要远离林区。虫害木伐除后进行补植时应注意营造针阔混交林,增强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其它一些稀疏林地,也应通过施肥、补植等方法进行改造。同时需注意严防森林火灾,保证森林安全[6-10]。
2.3 人工物理防治
受小蠹为害严重、濒临或已经死亡的植株,采取人工局部剥除树皮的方式,剥除树干2/3以下的老皮,使小蠹暴露而亡。剥除的树皮要收集归堆,选择合适的场所,在天气阴湿时集中焚烧掩埋,以切断虫害传染源。剥皮的被害林木,如发现虫卵或幼虫,需用高渗苯氧威1500倍液灭杀[11-12]。在清除虫害木的基础上,为扫除残余个体,可以设置饵木诱杀[9]。
2.4 化学防治
遭受小蠹虫中度或重度为害的林木以化学防治为主。树干中的成虫、幼虫和蛹,可用8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棉球熏蒸;可和干土制成毒丸熏杀;可在虫孔内注射内吸性药剂5.0mL,或用磷化铝塞入孔内,然后用凝脂或湿泥土将虫孔堵严。部分零星病害的林区,宜在每年6月,在受害木树干上均匀打孔,将氧化乐果乳油或康复多原液注入孔内,并用泥浆将孔隙堵住[13-14]。
成虫出现期,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喷杀,洗衣粉柴油乳剂对小蠹也有强烈的触杀作用,粘着性和渗透性都很强[12,15]。直径大于2cm的新伐危害木枝干,5~10根成捆平放于背风向阳处,喷2.5%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可用作饵木诱杀成虫。贮木场的原木最易招引如落叶松八齿、松六齿和纵坑切梢小蠹等,可采用帐幕熏蒸处理,杀灭小蠹的同时还兼杀蛀入木质部的天牛、吉丁等幼虫[16]。
2.5 生物防治
小蠹虫的天敌既有步行虫、郭公虫、蠼螋、隐翅虫、阎甲、红蚂蚁、蛇蛉、扁谷盗和拟步甲等捕食性昆虫,也有褐小茧蜂、金小蜂、姬蜂和寄蝇等寄生性昆虫,还有一些寄生菌、线虫、螨类及鸟类等,防治中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发挥天敌的作用[4,8-10]。
小蠹危害比较集中的林分,可在成虫扬飞前,采用衰弱木、风折木和新采伐的原木做成2.0~3.0m的饵木段,堆垛置于林缘或林间空地,引诱成虫产卵,待饵木中有新的坑道大量出现时,及时对其进行剥皮或熏蒸清理[15]。成虫扬飞期间,在受害林分的林缘、林地边、林间空地布设诱捕器,置入植物性引诱剂或性信息素,“引虫入瓮”后集中处理[8-11,13,15]。为保护核心景区和古树名木的生态安全,可在小蠹虫发生区周边林缘,设以马蹄形驱避剂阻隔带,防止小蠹侵入[4-7]。
此外,利用信息素干扰雌雄个体间交配的通信联系,可使林间交配率大大降低,从而使下一代虫口密度急剧下降。诱捕到的小蠹虫沾染病毒、原生动物或接触化学不育剂后送回林间,通过与林间小蠹交配可使病毒蔓延,导致整个种群产生流行病。接触过化学不育剂的小蠹虫,可交配产生子代不育[17]。
2.6 检验检疫
预防小蠹虫的传播蔓延,要做到加强监测预警。检疫措施主要有:加强产地检疫,阻断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禁止有虫木材运出疫区或疫情发生区。加强调运检疫,加强过往运输疫木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跨界出入。发现有非法调运松木及其制品的,依法扣留,采取隔离措施,及时就地除害,严防无序流通和非法利用[6-7, 9]。完善境外预检、现场检疫、检疫处理、后续监管和应急处置等一系列措施制度。完善小蠹虫进境截获和国内地区监测数据上报系统,加强疫情分析和动态管理[18-19]。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经济昆虫志(第29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205.
[2]黄复生,陆军主编.中国小蠹科分类纲要[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41.
[3]宋友文,王德宏,张树文,等.辽宁小蠹虫名录(Ⅱ)[J].辽宁林业科技,1998,4:25-29.
[4]黄贤斌,吕晓君,殷涛,等.湖北省小蠹虫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8,47(2):44-47.
[5]阮吕生,陈应平.川南龙眼害虫“茶材小蠹和二突异翅长蠹”的发生与防治探讨[J].绿色防控,2018,8:32.
[6]李守贞.小蠹虫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9,7:98,102.
[7]梁丽珺.山西省油松小蠹科害虫防治技术[J].山西林业,2018,3:46-48.
[8]毛王选,刘惠玲,张蓓.迭部县横坑切梢小蠹危害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甘肃科技,2018,34(2):132-135.
[9]蒲顺利.浅谈陇南地区华山松大小蠹的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19,6:43.
[10]马喜迎.小陇山林区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學特性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6,9:45.
[11]者文龙.华山松大小蠹的预测及防治方法[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8,3:53-54.
[12]何浏. 侧柏小蠹危害调查与防治效果试验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8,8:65-66.
[13]吕启善.云杉八齿小蠹虫的发生及防治[J].民营科技,2018,7:85.
[14]张育苗.浅析巴林左旗林业有害生物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八齿小蠹防治措施和防治方法[J].农业与生态环境,2018,12:132-133.
[15]李文爱.红脂大小蠹防治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16]宋友文,张树文,单丽华,等.危害辽宁针叶树的小蠹种类及其防治对策[J].森林病虫通讯,1995,1:32-34.
[17]王茹琳,杨佐忠,陈小平,等.应用信息化合物防治小蠹虫的研究进展[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1):52-58.
[18]王凯,许美玲,刘培海,等.全国口岸进境截获小蠹科害虫疫情分析与建议[J].植物检疫,2018,32(2):64-68.
[19]康文通.福建省小圆胸小蠹的入侵风险分析及防控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19,1:21-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