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注入更加强劲动力

2020-08-28 10:37秦超刘国伟席玲张弦
西部论丛 2020年9期
关键词:航天新时代

秦超 刘国伟 席玲 张弦

摘 要: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以下简称42所)是我国成立最早、实力最强的复合固体推进剂专业研究所。建所55年来,42所肩负使命,南北转战,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努力为国家探索能量更高、性能更优的固体火箭推进剂,推动固体推进剂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艰苦卓越的“高能探索”之路。持续推进了固体动力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为夯实国家国防安全战略基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锲而不舍的“高能探索”中,也逐步形成了42所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高能精神”。

关键词: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8.26”重要批示中提出要“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强调,弘扬航天三大精神“要在‘大力弘扬上功夫”,“要丰富新时代航天三大精神新内涵”。42所“高能精神”是航天“三大精神”在42所生动而具体的体现,进入新时代,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新时代继续凝聚、激励42所干部职工坚守航天报国初心、践行航天强国使命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能精神”的基本内涵

42所高能探索是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在高能探索中逐步形成的“高能精神”,是航天“三大精神”在42所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她蕴涵了航天“三大精神”所具有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严谨务实,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等基本内涵,同时又体现出了42所在高能探索中所呈现的特有的行业特点和精神气质。

(一)、科技报国的坚定信念。高能探索是国家赋予42所人的神圣使命。42所人响应国家号召,北上南下,几经搬迁,义无返顾,始终把国家需求放在第一位。面对高能攻关未知的风险,42所人历经挫折,始终不忘南下初心,攻坚克难,奋勇攻关,表现出了航天人热爱祖国、科技报国的坚定信念。

(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航天事业是一项高科技事业,必须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按照科学规律办事。高能探索初期,面对过高的攻关目标和薄弱的研制基础,42所人没有气馁,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摸索规律,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能力。及时科学调整攻关思路,多路探索,转战“亚高能”,最终实现了中能推进剂的研制成功。在后期的高能探索中,吸取初期探索的安全教训,发扬“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科学实验,胆大心细,吃透技术,把握规律,最终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高能原材料的研制、生产和应用难关,成功掌控安全风险,实现了高能固体推进剂应用于型号。

(三)、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在高能征程中,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无论是挫折还是成功,42所人始终紧盯“高能”目标,锲而不舍、永不言弃。初期探索遇挫,便多路探索;高能下马,便卧薪尝胆,从头再来;无人敢干、没有支持,就创造条件自己干;高能成功,庆功时刻,依然不松懈,提前布局,开始冲刺更高目标。咬定目标持续攻关,正是“勇于登攀”的航天精神在42所人身上的充分体现。

(四)、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航天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推进剂研制成功到应用于型号,离不开各方的协作与配合。作为一项基础性技术,从高能会战、联合攻关,到工程放大、型号研制,42所人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全力配合发动机和型号总体开展技术攻关和生产协作,确保不因推进剂影响研制进度。型号研制中,作为协作配套单位,多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配合型号开展攻关,解决了型号研制重大问题,为型号成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五)、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航天型号,动力先行;航天动力,推进剂先行”。一代固体推进剂的成功研制和应用,往往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默默为之奋斗、探索。无论身居三线山沟,还是鄂西北三线城市,42所人坐得了冷板凳,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甘当“奠基石”。正是凭着甘于寂寞、“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42所形成了“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良好格局,为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新时代“高能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精神新内涵

进入新时代,“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对固体推进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更为紧迫,作为市场主体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员工队伍年轻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既要继承“高能精神”蕴含的优良传统,彰显其时代价值,更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赋予“高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一)、“高能精神”是42所应对时代挑战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1、激励干部职工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建设航天强国,必须弘扬航天精神,“高能精神”正是42所人践行航天精神的样本。近年来,42所利用三线旧址建设了航天傳统精神教育基地,根据高能探索的历程整理、编撰了相关企业文化书籍,通过各种形式广泛讲述高能故事,弘扬高能精神,充分展示42所人身上所蕴涵的航天优良传统,增强了青年职工对航天文化的认同感,强化了干部职工干好本职、献身航天的荣誉感、使命感,把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变为攻坚克难的发展动力。

2、塑造企业形象的鲜明文化品牌。“高能精神”蕴含了航天精神的共性特征,更彰显了42所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从高能探索中成长起来的高能队伍成为了当前固体推进剂研制生产的重要骨干。42所某高能课题组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航天金牌班组等系列称号,所在党支部被授予集团公司红旗党支部,“高能精神”成为42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高能探索的故事和成就先后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的关注,多次对42所燃烧激情托举起大国长剑的攻关故事进行专题报道,充分展示了42所不畏艰险、科技报国的航天企业形象。

3、构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能精神”汇聚了高能探索中广大科研人员良好的精神品质、工作作风和管理经验,包括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大力协同的团队精神、超前布局的战略思维、技术为本的发展思路等。这些在高能探索中积累和形成的作风、经验,奠定了42所发展建设的重要能力基础,也是42所当前和今后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时代呼唤“高能精神”新的内涵

新时代实现新发展,改革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手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军民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途径,人才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必须围绕这些新的时代要求培育新文化,丰富“高能精神”新的内涵。

1、推动高能新的发展需要更加开放融合、合作共赢的创新视野。未来的推进剂发展需要更具前瞻眼性、战略性的原始创新来驱动。作为国防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42所必须以更加开放融合、合作共赢的创新视野,吸纳各方创新力量,凝聚先进的创新思路,建立合作共赢的协作机制,以极具前瞻性、战略性的自主创新成果,驱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创新发展,更好满足新时代一流军队建设的需求。

2、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敢于革旧鼎新、兴利除弊的时代气魄。42所已经是一个市场主体,全面参与到了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技术创新、军民产业都必须直面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全方位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职工群众,都要认清形势,直面竞争,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勇气,适应、参与和推动一切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改革创新。

3、激励干事创业需要崇尚实干、敢想敢干的鲜明导向。新时代需要真抓实干。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收获与贡献相匹配”的原则,在企业树立与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效统一,对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行为及时奖励,肯定干事创业的行为价值,激发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让正向激励发挥出鼓励实干、崇尚实干的导向作用,全面激发和调动干部职工新时代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成就新的业绩需要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42所正在成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对内需要高效的产研体系衔接配合,对外需要快速响应市场的运行机制。这些都有赖于各类专业化人才的支撑与协作。要加强各类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把每一个岗位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力量汇聚成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巨大洪流。

三、新时代大力弘扬和发展“高能精神”的相关建议

(一)、发展和丰富“高能精神”的物质和文化载体,持之以恒开展航天传统精神教育。继续完善航天传统精神教育基地的建设,采集、充实“高能精神”人物和故事,建设“高能精神”相关文化设施,形成一批“高能精神”宣传教育的文化载体;选树高能典型人物和团队,加强宣传和传播,增强“高能精神”的内外文化影响力;对照新时代型号研制、产业发展要求,丰富活动载体,推进具有高能特色的安全、质量等专项文化建设,强化青年员工科研作风建设,巩固航天优秀文化基因,传承航天优良传统。

(二)、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多相包容、合力聚能的协同创新机制。立足固体推进剂发展,向上拓展装备发展需求的专业视野,向下细化专业学科支撑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更高的大局意识、更强的责任担当,进一步明确固体推进剂技术发展的使命和方向;充分利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的优势,联合各方力量,搭建创新平台,完善运转机制,凝聚创新合力,力争取得相应突破,夯实固体推进剂在航天强国、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中的战略支撑地位;立足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建设要求,探索完善直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创新管理模式,强化研发与市场、研发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疏通成果转化机制和通道,提升创新体系对军、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加大改革调整力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干部职工市场化意识、产业化观念。整合党、政、工、团整体优势与合力,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让改革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强化改革发展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障,持续深化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管控模式优化、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调整等改革。着眼军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意识,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梳理优化研发、生产、管理等运营流程,逐步建立快速响应市场的运行机制。

(四)、加強各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工匠精神”,推进激励机制改革与探索,建立崇尚实干的鲜明导向。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观念,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建设,培育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坚持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选人用人导向,持续做好各类专家的选拔、推荐和培养,完善技术、技能、管理和服务等各类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素质、能力与业绩相匹配的职业晋升机制;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为代表的系列激励政策,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实绩考核,提升激励的及时性、有效性,让实干、能干成为企业的风尚。

作者简介:秦超,男,汉族,38岁,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湖北省襄阳市清河路58号,441003

刘国伟,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湖北省襄阳市清河路58号,441003

席玲,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湖北省襄阳市清河路58号,441003

张弦,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湖北省襄阳市清河路58号,441003

猜你喜欢
航天新时代
逐梦航天日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