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扬 巩凡 孔祥宗
摘 要:随着IPv4地址的枯竭,作为IPv4的替代者,IPv6的大规模应用开始提上日程。但是,从IPv4过渡到IPv6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现阶段主要的过渡方式包括双堆栈、隧道技术、地址协议转换等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以上三种技术并分析其中的优缺点。
关键词:IPv6;过渡;双堆栈;隧道;地址协议转换
一、引言
科技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随着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网络终端越来越多,IPv4的地址分配日益紧张。其实,由于IPv4仅仅是用于DARPA网络理论的研究与测试,它的地址耗尽风险本来就不是协议设计时的关注重点(1)。现在IPv4地址的短缺已经越来越明显,迫切的需要新一代的网络地址协议解决现有的种种问题(2)。
二、IPv6背景简介
网际协议第6版(英语: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缩写:IPv6)是网际协议的最新版本。IETF发展IPv6协议是为了期望用它来取代IPv4并解决IPv4地址枯竭的问题(3)。最直观的比喻,在IPv6下,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可以获得一个网络地址。由互联网协会在2011年6月6日成功组织和赞助的一次公開IPv6测试活动之后,互联网协会就将2012年6月6日定为了世界IPv6启动日,在这一天,全球IPv6网络已正式启动(4)。2020年3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末,IPv6活跃连接数达到11.5 亿,较2019年8亿连接数的目标提高了43%。
三、过渡过程的关注点
IPv6与IPv4是互不兼容的两套协议,故在过渡过程中,是存在一些困难点的。首先,需要判断设备软件等是否支持IPv6协议。某些生产年份过早的网络设备无法支持IPv6,具体情况需要与厂家具体询问,因为某些设备可以通过升级软件的方式支持IPv6,这样就可以节省一批新设备的采购费用。但也要分析设备的寿命与性能,时间越晚,设备对IPv6的支持与优化也相对越优秀,性能效果也相对越优秀。其次,需要分析需要改造的网络架构,考虑安全、性能、可持续性、可维护性等各方面总结出可选用过渡升级方案。最后,结合改造时间要求、资金限制、效果要求等,选定最终的过渡方案。
四、双堆栈技术
双栈机制就是使IPv6网络节点具有一个IPv4栈和一个IPv6栈,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由于是网络层协议,故对于上层协议和下层协议而言是透明的。如果一台主机同时支持IPv6和IPv4协议,那么该主机就即可以和IPv4主机通讯,也可以和IPv6主机通信(5)。此种过渡技术是最彻底的,也是花销最大,最耗时的。改造过程中需要所有的设备都需要同时支持IPv6和IPv4双协议,对于不支持或者支持效果不能满足要求的设备都需要替换。但优势也是巨大的,随着IPv6过渡的持续,最终只需关闭对IPv4的支持或者撤掉只支持IPv4的设备,而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投资改造。
五、隧道技术
隧道机制就是必要时将IPv6数据包作为数据封装在IPv4数据包里,使IPv6数据包能在已有的IPv4基础设施(主要是指IPv4路由器)上传输的机制。隧道技术的优点是对于源站点和目的站点是透明的,尤其可以用于IPv4向IPv6过渡的初级阶段。此时主干网络还是IPv4,使用此技术可以解决IPv6孤岛问题。缺点是不能实现IPv4与IPv6主机间的互联互通。IPv6主机访问IPv6主机通过基于IPv4隧道,IPv4主机访问IPv4主机还是通过老IPv4链路网络。治标不治本。只是实现了过渡前期和中期的既可以接收IPv4请求也可以接收IPv6请求的改造要求,但是在后期网络主干网络不再支持IPv4时会造成网络的不可使用,依旧需要投资进行深度改造。
六、地址协议转换技术
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NAT)技术是将IPv4地址和IPv6地址分别看作内部地址和全局地址,或者相反。NAT技术可以解决IPv4主机和IPv6主机之间的互通问题。后台网络服务器等可以不做变化,但需要另外搭建NAT服务器,有一定的开销。适合前期中期快速实现IPv4与IPv6的同时访问。由于服务器是自己的,所以能够自主把控。但是在后期还是需要再次投资进行相应IPv6改造升级。
七、其他技术
随着IPv6过渡改造的迫切压力,网络上出现了一批协助企业进行IPv6改造的公司。号称不需要改造公司内部网络即可支持IPv4与IPv6的同时访问。原理为访问用户的数据先传输到协助企业的服务器中,由对方进行地址转换,IPv6地址转换为IPv4地址,再转给客户。其实是的地址协议转换技术的变种,而且由于流量要经过他人服务器,安全无法保证。但是对于安全性要求不高,技术力量不足的小企业或个人是不错的选择。
八、总结
没有一定好的,也没有一定坏的,只有最适合的。对于选用IPv6的过渡方案,要根据具体的改造要求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慎重选择。
参考文献
[1] Google IPv6 Conference 2008: What will the IPv6 Internet look like?. Event occurs at 13:35.
[2] a b c Bradner, S.; Mankin, A. (January 1995). The Recommendation for the IP Next Generation Protocol. IETF. doi:10.17487/RFC1752. RFC 1752.
[3] New Zealand IPv6 Task Force. "FAQs". Retrieved 26 October 2015.
[4] Internet Society: World IPv6 Launch on June 6, 2012, To Bring Permanent IPv6 Deployment.
[5] RFC 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