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方钟
摘 要:耐火材料产业是战略性高温材料产业,也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是老工业基地实现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重要举措。文中对我国一个老工业基地淄博市耐火材料传统优势产业如何绿色发展、创新驱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耐火材料产业;绿色发展;创新驱动
山东省淄博市在计划经济时期,是山东省最大的工业城市,其产业类别和规模在全国也举足轻重。近期,我们对该市耐火材料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老工业基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供些许借鉴。
一、产业现状
(一)产业基本情况、优势
耐火材料是战略性高温材料产业。主要用于冶金、建材、化工、能源、军事、航天等行业。淄博市耐火材料生产已有百年历史,依托本市丰富的矿产资源,产业规模发展壮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全国三大产区之一。该市耐火材料产品种类齐全,主要产品有致密定型耐火制品、隔热耐火制品、不定形耐火制品等,广泛应用于钢铁、有色、水泥、陶瓷、玻璃、焦化、炭素、化工、能源等高温行业。近年来,淄博耐材产业不断转方式调结构,进行产业升级,工艺装备明显提升,创新能力凸显增强,品种结构日趋合理。2017年初《淄博市耐火材料行业精准转调实施方案》发布实施,全市压减50%产能,总量控制在150万吨,全行业持续健康向好发展。2019年,淄博市耐火材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84家,完成耐火材料制品140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亿元,利润11亿元。
产业配套完善。淄博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耐火材料用焦宝石等原料品位好、储量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周边地区钢铁、有色、水泥、玻璃、陶瓷等高温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对耐火材料需求量较大;坐落于淄博市的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国家陶瓷和耐火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工陶院、山东硅酸盐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高性能耐火材料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检验等机构为行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该市成立的高性能耐火材料高成长产业创新链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耐火材料产业链的延伸和全行业的创新发展都起到积极带动作用。
企业优势明显。近年来,该市耐材企业朝着产品自主研发设计、完善工艺流程等方向努力,不断打造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陶瓷纤维、轻质莫来石砖、镁铁铝尖晶石砖、锆英石溢流砖等多种产品已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山东鲁阳节能材料股份公司的氧化铝纤维针刺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筑外墙保温用岩棉制品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产品;山东耐材集团已有110多年的生产历史,获得发明专利上百项,其高炉热风炉用系列耐火材料、干熄焦装置用新型耐火材料等产品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淄博鲁中耐火研发的环保(无铬化)、长寿命、高性能镁铁铝尖晶石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设了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被国家行业协会命名为镁铁铝尖晶石砖生产基地;淄博工陶耐火研发的大型致密锆英石溢流砖是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的关键性功能材料,打破了国外垄断;山东嘉腾实业公司用“新型烧结法”生产高纯氧化铝是耐火材料生产的一项重大突破,替代了传统的“电熔法”。
装备水平先进。该市耐火材料生产成型环节基本都采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全自动压机或电动程控压力机,成型工序自动称量、自动上料、自动装车,烧成环节多数采用自动控温环保节能型窑炉,鲁中、嘉腾等企业率先实现生产线“机器换人”,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据调研,目前,该市耐火材料行业约60%的生产线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环保指标领先。“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参1]目前,该市耐火材料行业所有炉窑均完成烟气深度治理改造,脱硫、脱硝、除尘设施齐备,并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已经基本满足第四时段标准要求。2019年11月1日起,全行业开始执行环保标准氮氧化物100 mg/m3,二氧化硫50 mg/m3,颗粒物10 mg/m3,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二)重点区县园区情况
淄博市耐火材料行业就地改造提升产能60万吨,搬迁入园产能90万吨。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淄川、博山和周村三个区。
周村区。周村区耐火材料企业20余家,以铝硅系耐火材料,粘土砖、硅砖、不定型耐材为主,主要应用于炼钢高炉、焦炉、玻璃窑炉、炭素炉、热风炉等高温核心部件。周村(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新型绿色无机非新材料产业和高端耐火材料產业,目前园区内主要有山东耐材集团、山东嘉和耐材、通达耐火等6家企业。2019年淄博市周村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和中国建材联合会建材新兴产业投融资促进平台就共建无机非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达成共识,开创性地提出周村模式,即1+3+N特色产业园区战略模式。
博山区。博山区耐火材料企业11家,总量控制在50万吨。主要生产硅砖、电熔锆刚玉砖、粘土砖、高铝砖、熔融硅砖、免烧砖及不定型耐火材料等,主要用于焦炉、炼钢炉、玻璃窑炉、水泥窑炉等行业窑炉,其中工陶、八耐、福利铝镁、崇信主要生产玻璃窑炉耐火材料,中科达生产水泥窑炉用耐火材料,其他企业主要生产焦炉、钢炉用耐火材料。博山区新型材料园区主要发展耐火材料等行业,淄博中科达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搬迁入园企业,正在建设中。
淄川区。淄川区就地升级改造企业3家,入园企业18家。聚力发展高端耐火材料,推动园区产业向集“方案设计—产品生产—工程服务”于一体的整体方案服务型发展。
二、产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缺乏集聚作用。淄博市耐材产品齐全,服务面广,企业各具特色,在各自服务领域均拥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弱,行业内部集聚度低。而“产业聚集集约发展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重要条件”。[参2]
(二)环保压力大,产能发挥不足。因当前该市环保力度较大,夏季、秋冬季错峰及各种临时环保限产较为频繁,据调研,2019年行业整体开工率在50%左右,产能利用率处于低水平。生产的不稳定,不仅在生产环节对窑炉和产品质量造成损害,在市场竞争方面,企业不再签订急单、短期订单,导致客户流失。
(三)高精尖人才缺乏,技术工人老龄化。缺乏领军技术英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制约着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缺乏复合型技术人才,制约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同时,随着老一辈产业工人年龄的不断增长,目前企业职工老龄化严重,新老交替形势严峻,面临招聘人员困难,特别是技术性人才尤为匮乏。
(四)园区建设缓慢。在全市土地指标紧缺的不利形势下,土地指标已严重制约了项目落地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该市前期关停的大量企业不在园区内,不符合规划要求,无法利用,闲置土地的资源浪费与园区土地指标难以争取的矛盾突出。
三、产业发展建议
(一)实施平台建设,积聚高端要素资源。一是利用好联盟平台,充分发挥淄博市高性能耐火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引领带头作用,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推动建立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组织形式。二是加快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园区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招商引资、实现产业集聚、培育产业特色、强化要素集约利用的重要平台。加快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三个创新产业园的建设,协调完善配套设施。三是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高端、科技人才聚集,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加快技术改造,打造创新绿色产业。一是提升产业技术工艺水平。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使产业符合绿色生态要求,重点开展智慧工厂、智能车间、“机器换人”建设,加速应用智能装备、制造执行系统MES、工厂物联网等软硬件,走好“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技改路线。二是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广应用由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产品+整体解决方案”转变的做法,实现附加值提升。优化产业链条,把研发、设计、展示、产品、服务等环节聚集起来,形成完善产业链条和生态,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培植壮大骨干企业。推进市“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落实,集中力量扶持列入“市工业企业50强”和“市创新高成长企业50强”的龙头企业。规范市场化运作,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支持行业内优势骨干企业以品牌、技术、资本等要素为纽带,大力推进横向联合重组,纵向延伸产业链,组建大型耐火材料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国际国内知名的耐火材料生产企业扩大淄博投资,并与该市企业展开全方位合作,带动产业做大做强。
(四)加快科技创新驱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参3]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相关标准的,市财政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补助。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攻克一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产品,协同攻克耐火原料均化、改性、合成、先进耐火材料制备以及高温工业生产装备应用中的重大共性技术。开发适用于高温工业先进工艺装备关键部位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长寿命新型耐火材料、微孔结构高效隔热材料、高性能不定形耐火材料、防止重金属污染的无铬耐火材料等高端產品。
(五)实施精准双招双引。瞄准产业薄弱环节,精心组织开展“四大招引”工程,着力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和补链、强链、扩链的关键项目,实现产业的链式集群发展。探索“人才+项目”“项目+人才”的互促引才模式,大力推动人才资源同产业需求对接、智力资源同创新平台对接,着力引进一批科研院所平台和高层次人才。
(六)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家培训,开拓企业家视野,提升企业家能力素质,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家。以开展精细化管理对标活动,围绕企业管理、节能环保、“两化”融合、质量品牌、自主创新等,引导企业向国际国内一流目标对标,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5%88%B6%E9%80%A02025/16432644?fr=aladdin,2015-05-19.
[2] 付晓东,王谦,崔晓丽,等.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升级[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8.
[3] 田应奎.新时代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