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鸿 冉启蕾
刘庶凝,生于1924年3月16日,重庆涪陵人,当代旅美诗人。他的成长故事,得从一座庄园说起。
长江边的大庄园
在涪陵区义和镇长江边的刘家湾高处,矗立着一幢高大的建筑,它被人们称为“刘作勤庄园”。这里就是刘庶凝生活过的故园。
刘作勤庄园建于民国初期,是一幢青砖灰瓦、中西合璧的城堡式方形建筑,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23.2平方米。房屋四周围墙高约3米,黄土夯筑,靠近基脚近1米的墙体由大条石砌成。庄园设三道防线,是三峡地区楼寨合一的防御型建筑代表之一。
庄园坐北朝南,四周院坝宽大,围墙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有四间靠墙耳房。院子大门设在围墙西南角南面,大门两肩上的围墙各由两条对称弧相连,在正中结成一个尖顶。尖顶下是一个大红色五角星,五角星下书“刘家大院”四字,门联阳刻“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个红色大字。
庄园以主楼为中心,主楼正面墙体呈“凹”字形,宛如一座古城楼。主楼有三层楼房,顶部是“人”字形屋顶瓦盖。正面一楼大门两边对开两窗,二楼、三楼的中轴线两边对开三窗,每个窗户旁都有一个射击孔。大门门楣和所有窗楣上都有优美的弧形线条装饰,各个弧形内的浮雕雕花不同,寓意丰富。两扇大门用厚铁皮包裹,门框、门楣由整块大长条石砌成,厚重坚实,坚不可摧。
主楼侧面墙体也呈“凹”字形,每一层楼都设有窗户、瞭望窗及射击孔,窗楣却与正面不同,成三角形图案。其背面墙体是齐整的墙面,每层楼有对开窗户、弧形窗楣和射击孔。整个建筑既古朴又洋气,属中西式混合风格。
刘作勤庄园南面围墙靠右是一道小院门,在主楼大门中轴线对出的右面。院门外竖立着一块黑色的方形大理石石碑,上刻楷体“刘作勤庄园”五个大字。
生于斯,长于斯
刘庶凝的祖父刘作勤是庄园的第一代主人。刘作勤是前清秀才,后来以走街串村做小买卖起步。发家致富后,始建庄园。庄园先后修建十几年才完工。
20世纪40年代,抗战吃紧,刘家慷慨让出大院,大院成了晾晒绷带和被单的伤兵医院。1951年春涪陵土改,刘家大院又成了政府的粮仓。后来,十几里外的大山场通了公路新修了粮站,这里便闲置下来。
刘庶凝出生在刘作勤庄园,童年和少年时期在这里度过,他的父亲是画荷花和山水的隐士。19岁时,刘庶凝就读于复旦大学,接触到新的思潮,开始对写作产生极大兴趣。他曾扮演曹禺名著《雷雨》里的周冲,还把自己比作巴金《家》中的觉慧。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远征军,并前往印度完成集训。抗战胜利后,入南京金陵大学主修国文。
但他很快厌倦了刻板的大学生活,不顾家庭的反对辗转到了台湾。而后,在台湾教了几年初中国文。1952年,28岁的刘庶凝又远渡重洋去到旧金山。在美国各大都市,他当过报贩,洗过盘碗,推过炭车,做过司机和看门人。经过十几年半工半读的生活,他拿到了文学博士等学位。之后,他在美国几所大学担任教师,并发表了几百首诗。后来定居旧金山,成为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直至退休。
1982年,刘庶凝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全国性文艺创作的最高奖励金,被称为“第三世界最优秀的诗人”。
《还乡梦》中思故乡
刘庶凝长期居住在美国,因思乡心切,曾发表著名诗集《还乡梦》,诗集序文《还乡梦自序》还被选作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
他在《自序》中写道:“在我侨居海外的岁月中,虽有妻女的言笑,虽有异国友朋真诚的情谊,但在我灵魂的深处,仅有一扇开向祖国的小窗——我看得见故乡的朝晖夕阴,长江上点点归帆,也看得见门前慈母的眼泪,九亿多同胞朴质的善良的面孔。总有一天,我不再作枝上夜莺的哀吟,像沙翁诗中的云雀,我会一翅冲天,为泱泱大国的中华唱出我赞美的诗章。”他把多年的爱国思乡情结诉诸笔端,以述幽幽的思乡离愁,表达殷殷的赤子之心。
他在文中感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20多年的怀乡梦,终于在1975年的夏天变成事实。……没有新中国,便没有长江大桥,黄浦江中便没有自造的军舰;没有新中国,乡村里便没有电灯,农民便没有独立自尊的人格;没有新中国,便没有核子弹,更没有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这是诗人在第一次回国时对祖国的讴歌,拳拳爱国之情恣肆洋溢,感人肺腑。
1980年夏,刘庶凝第二次回国。此时,“全国人心振奋,寄厚望于‘ 四化的伟大建设”,刘庶凝激动地创作了一系列诗词。其中不少诗篇被《诗刊》《红岩》《星星》《人民日报》《重庆日报》等报章杂志刊发。
“返美之前,我观赏了不少的古迹名胜;登峨眉,下三峡,回到了一别35年的故乡,投宿在我祖先耕耘过的镇安场,那里地近刘家湾。暮霭中古墓累累,夜闻林竹萧萧,声如泉涌,独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种凄凉而又甜蜜的落叶归根的感觉。古语说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是刘庶凝在《还乡梦自序》中的一段话,可见,刘作勤庄园是诗人一生魂牵梦绕的故乡。
刘庶凝经历过旧社会的灾难,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战争,经历过侨居海外的磨难,阔别35年后第一次回到故乡,自然感慨万千。“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把离开故土后的离情别绪,表达得酣畅淋漓。对祖国故土的眷恋,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对国强民富的企盼,都在其赞歌之声中得到抒发。
“留住吧,可爱的景物∕留住∕留住吧,那些地点和岁月∕留住吧,夏天的微风阵阵∕你曾经∕在我的面颊上亲吻∕留住吧,亲切的回忆!”这是《还乡梦》诗集中《留住吧,留住》中的一段诗句,表达了诗人柔肠寸断的悠悠情怀。
三次还乡解乡愁
刘庶凝此后多次回国,于1990年、1997年、2001年、2007年先后应邀在成渝两地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讲学。他竭尽其能启迪鸿蒙,传递能量,感染熏陶了一批批青年才俊。回国期间,他两次返回母校涪陵五中探望,激励学弟学妹刻苦学习。
2001年6月,听闻家乡重庆变化很大,刘庶凝携妻女专程回乡省亲。据刘庶凝的小女儿刘诗源讲,那一次的经历给她们姐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们第一次看到爸爸经常提起的祖屋,第一次看到了故乡的美丽景色。”刘诗源說,最让她们感动的是,在老家蔺市街上偶遇的一个老太,竟然一眼认出她是刘家人。“当时我们一家人听后,在大街上顿时泪流满面,我把这些激动人心的场景全都拍了下来。”回到美国后,刘诗源拍的短片被推荐到学校剧院播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6年5月,刘庶凝第三次回到家乡。此次还乡,他带来了由大女儿(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和大女婿(好莱坞著名摄像师)组成的19人摄制队,准备在祖屋拍摄一部短剧。他还请来美国的牙医、教师等义工朋友,为家乡父老提供免费帮助。为解乡愁,刘庶凝一家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
2013年11月,刘庶凝被诊断患有胰腺癌,经与家人商量,决定不治疗。在家人的陪同下,他拿起相机,四处旅游观光。在南佛罗里达和华盛顿湿地,他拍摄了生命中最后的摄影作品。
2014年3月16日,刘庶凝在90岁生日当天,于睡梦中辞世。正如他在《还乡梦》中的一首诗篇《记住我的话》所述:“假如有一天我倒下∕不要为我流泪∕也不要把我埋葬∕请把我送给海洋∕让那白马般的波涛∕把我送到遥远的岸上∕亲爱的祖国啊∕你丘陵上枕∕大地是床∕在那群星灿烂的夜空下∕我就像婴儿似的睡在梦乡!”刘庶凝曾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一位值得追忆的诗人。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