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
杨公素(1910-2015),原名佘贻泽,重庆市巫溪县人。早年求学期间参加学生运动,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第93军做地下工作,后撤退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任秘书。1941年6月,为躲避国民党追查,借用老友之名,改名“杨公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先后任天津市外事处副处长,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外事处处长,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副司长,中国驻尼泊尔、越南、希腊大使等职,是我国第一代资深外交官。
学生运动弄潮人
1910年1月,佘贻泽出生在重庆市巫溪县大宁厂两河口对岸刘家坪。家有兄弟姊妹六人,前面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其父佘翼凤贩卖土特产起家,将山里出产的山货贩运至湖北宜昌、沙市,然后运回山里人需要的布匹、日常用品,再以这些货物换取山货。由于吃苦耐劳,善做生意,赚钱后置办了田产。佘贻泽的大哥、二哥在沙市开了碾米厂和面粉厂,并在当地商界争得一席之地。
1924年,佘贻泽小学毕业后,因家乡没有中学,他被送到沙市圣路加中学读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演讲会、辩论会、演剧队等活动,逐渐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名气越来越大。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引发了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为声援上海,佘贻泽和几位要好的同学组织学生会,号召全校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学生会还会同商会组织纠察队,上街搜查商店,将搜出的英国货、东洋货等当街烧掉。同时,派人在码头检查,禁止洋货上岸。嗣后,湖北军阀大肆逮捕进步青年,佘贻泽被迫于1926年6月回到老家刘家坪躲避。
佘贻泽在沙市的几年时间,由一个乡下顽童变成了洋学生,又在大革命浪潮中闹了一场“革命”,成为学生运动的弄潮儿。
1927年春,佘贻泽从老家经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来到武汉,参加了湖北省总工会宣传总队。当时有名的工人运动家林育南担任省总工会宣传主任,向忠发担任总工会委员长。他们白天到工厂宣传演讲革命道理和形势,鼓动工人们闹革命。据佘贻泽回忆,那时他被武汉革命气氛陶醉,热情高涨。他每天都可以看到工人运动领袖,也见过青年人崇拜的偶像恽代英。全国总工会就在隔壁大楼里,还见过有名的工人领袖苏兆征。后来,佘贻泽被派去武汉包车总工会当秘书。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处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工会被迫解散。工会负责人通知佘贻泽尽快离开武汉,并发给他一二十元遣散费。8月,他结束武汉的革命活动回到沙市。
1928年春,佘贻泽来到苏州,进入东吴大学附中继续完成初高中学业,随后考入东吴大学。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佘贻泽和几位高年级学生积极主张罢课游行,要求政府出兵抗日。他被选为纠察队长,随后担任游行队伍总指挥,带领学生游行示威。
佘贻泽在苏州度过了七年半的学生生活,要好的同学有同寝室的杨公素、徐迟等。杨是辛亥著名人物杨度的大儿子,他穿着入时,风度翩翩,一副公子哥儿形象。可在1932年暑期,杨公素和家人不辞而别,突然失踪了。徐迟后来成为我国当代著名报告文学家,曾在文章中写道:“佘贻泽可有口才呢!他非常注意世界大事,满口国际关系,好像他天生的具备全球观点,讲起话来引人入胜。他有一句口头禅:So far as it is concerned(谈到这个问题就是如此)。他总用这句话开头,底下就是滔滔不绝,长篇大论。他长得黑咕隆咚,大家一度叫他‘茶叶蛋。当时大家都知道,将来他一定会当外交官或国际问题专家。”
1935年9月,佘贻泽在东吴大学毕业后,考取了燕京大学政治研究院,专攻中国边疆问题。1937年,他的论文《中国土司制度》通过硕士研究生答辩。
改名换姓“杨公素”
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佘贻泽弃笔投戎,到武汉参加战地服务团。后到山西,在国民党第93军地方工作委员会任秘书、特派员,负责组织灵石、霍县、安泽、赵城四县的抗日人民自卫队。
1938年秋,佘贻泽等人拿着93军的介绍信,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接洽后,乘八路军运物资的卡车到延安考察学习。在延安期间,他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1939年底,山西发生打压牺盟会、决死队的“十二月政变”,他由此看清国民党真反共、假抗日的面目,于是开始秘密寻找共产党组织。1940年5月,他借故离开93军,经西安抵达重庆。
在重庆,佘贻泽写信给新华日报社要求拜访,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约他在曾家岩见面。见面后,潘梓年要他回晋东南敌后做抗战工作,他随即返回西安,想通过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去八路军总部。之后,八路军前方总部秘书徐立行找他谈话,根据当时国共合作的抗日形势,要求他回93军做联合抗日地下工作。因此,他又回到93军。
1941年3月初,佘贻泽被93军军长刘戡以“共产党密探”之名关进洛阳劳动营。6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他与被关进劳动营的西北工合的刘群设法逃了出去,躲进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因国民党紧急追查,洛阳办事处处长袁晓轩(后背叛革命,成为叛徒)劝佘贻泽改名换姓以作掩护,佘贻泽便用了“杨公素”这个名字。之所以改用老友之名,他说:“这自然是干工作不得已改名,但也有纪念这段友情的意思。”当然,还有其他考虑。不仅是因为杨公素失蹤多年,恐不在人世,而且他谙熟杨的家世,万一遇到盘查也好从容应对。
事实上,他被抓进劳动营时,虽然一直在为地下党工作,但并未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后,他急于入党,但袁晓轩告诉他组织问题要去前方总指挥部解决。直到1941年10月,他被分配到前总司令部秘书处,才提交了入党申请,并写了一份自传。他的入党介绍人是秘书处的两位同志:一位是他的燕京大学同学吴青,一位是曾留学德国的刘文华。
11月,佘贻泽被批准入党,正式改名杨公素。鉴于他的复杂经历,支部讨论其入党问题时,许多同志持怀疑态度。幸亏彭德怀参加了讨论会,在会上作了说明,他的组织问题才得以解决。
新中国成立后,杨度的夫人徐粲楞在报纸上看见了杨公素的名字,以为是自己的儿子,便立刻写信向报社查问。佘贻泽收到报社转来的信件后,立即给杨母回信:“我不是你的兒子杨公素,我是他的同学佘贻泽……我当初从陕甘边境去延安时,为了要避免胡宗南部队的逮捕,就用了杨公素的名字。”1965年,佘贻泽又专程到上海同杨公敏(杨公素的弟弟)一起见了杨公素的母亲与大姐杨云慧,解释了改用杨公素名字的经过,杨母明白后说:“你就像公素一样是我的儿子。”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地下工作者为了隐藏身份,改名换姓是屡见不鲜的事。这次见面得到老人的理解后,佘贻泽便一直沿用“杨公素”这个名字。
四十年外交风云
抗战胜利后,杨公素(佘贻泽)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研究员、解放区救济总署秘书组组长,开始涉及外事工作。救济总署作为解放区对外的唯一窗口,杨公素接触和接待了不少外国朋友。1946年,他作为谈判代表和翻译,参加了同国民党和联合国救济署就解决黄河回归故道的谈判。通过谈判,周恩来同国民政府行政院、联总负责人福兰克芮、塔德、马歇尔等达成六条口头协议,规定“堵口工程以不使下游发生水害为原则”,“下游工程必需之物资由联总、行总供给,不受任何军事政治影响”等,肯定了先复堤后堵口的原则。
1949年,杨公素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处副处长,处长则是章文晋。苏联承认新中国后,将大使馆从广州经海上迁来北京。当时,杨公素被派遣到塘沽负责迎接和接待苏联使馆人员。重庆解放后,他被调任西南局外事处处长。这一时期,主要处理了遗留问题及外商、外侨的管理问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按照协议,外交统一由中央管理。杨公素奉命率领一批干部进藏,筹建西藏外事机构,他被任命为驻西藏代表外事帮办。
1951年至1962年,杨公素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外事帮办、中共西藏工委外事处处长、西藏自治区外事处处长。其间,印度要求继承英国过去在我国西藏的特权,经过外交交涉,印度同意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问题。1954年中印谈判开始,杨公素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首轮谈判。4月,《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签订,周恩来在会谈中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其中。
1956年,杨公素以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访问尼泊尔,就中尼两国关系问题进行了友好会谈。后来经过协商,中尼两国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友好地解决了边界问题。
1960年,他作为中国政府谈判代表,参加了多轮中印边境纠纷谈判。据他回忆,谈判都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后来,中国政府发表了红皮书,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政府对边界问题的立场。
1963年,杨公素被调回外交部,第二次与章文晋共事。章担任第一亚洲司司长,他担任副司长,负责处理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事务。本着睦邻友好的政策,他参与了和巴基斯坦的谈判,双方顺利划定了边界,结成了友好关系。
1966年1月,杨公素担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1967年,因病回国治疗。1972年,在周恩来的提名下,他担任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领导小组组长。1978年12月,奉命担任中国驻越南特命全权大使。1980年8月,杨公素担任中国驻希腊大使。这是他在外交生涯中最惬意的时光。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希腊是世界闻名古国,希腊人民是好客的,对中国是尊敬的,称中国是东方的文化摇篮。我去了以后,受到希腊的热情友好接待,交了不少朋友,这是我在外交生活中最愉快的日子。”为了使中国人民更好的了解希腊,杨公素在工作之余收集材料,撰写了《希腊近代史》,回国整理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1982年,已是古稀之年的杨公素主动向外交部提出离职休养,经批准后享受副部级待遇。不久,他接受北京外交学院和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聘请,担任兼职教授,讲授外交史课程,并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辅导研究生。
2015年3月,杨公素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