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君
(扬州市中医院药剂科,江苏 扬州)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属于临床常用药物之一,被广泛用于治疗外伤、疾病所致内出血等情况。中医理论中指出,淤血主要因血行不畅、气滞血虚所致,通过活血化瘀能够改善血流流变学及动力学,调节微循环,降低组织器官缺氧、缺血问题,促进患者康复[1]。但是由于活血化瘀药物种类较多,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极容易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影响。因此,应合理分析处方合理性,保证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处方质量[2]。本文以我院收治300例患者为例,分析其开具500张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处方的合理性,内容具体如下。
本次研究时间范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抽选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150例,女150例,年龄18-90岁,平均年龄(47.5±1.5)岁。总计开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处方500张。
结合患者基本资料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名称、用药频率、日均费用、药物利用指数等。用药频率=每年消耗剂量/限定日剂量,数值越大,表明用药频率越高。日均费用=每年销售总额/用药频率。药物利用指数=处方用药总量/(限定日剂量×总用药天数)。并以《中国药典》[3]为标准,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处方的合理性。
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常用药物名称、用药频率等,同时计算不合理处方占比,分析不合理具体情况。
利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s表示,通过卡方值、t值验证,结果以P<0.05反应具有统计学差异。
500张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处方中以丹参注射液、血疏通注射液使用频率最高,具体情况见表1。
本次500张处方总计发现不合理处方75张,不合理用药概率为15.00%。其中29张处方为辩证不合理情况,占比38.67%,23张处方为超适应症用药情况,占比30.67%,19张处方为溶媒选择不合理情况,占比25.33%,4张处方为药物联用不合理情况,占比5.33%。
表1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处方用药情况分析
根据现代分子医学技术对中药和方剂的深度剖析显示,具有活血化淤功效的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靶点、多机制等明显特点,对于存在血淤指证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加之国内中药材制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革新,使得中医治疗不再局限于汤剂、丸剂等传统形式,而是演变出片剂、冲服颗粒剂、注射制剂等新型药物种类。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临床研究指出活血化瘀类的中成药剂长期使用后有较大几率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可能引发胃肠道黏膜损伤。因此实际使用活血化瘀类制剂时需与健脾益气类制剂联合应用,但仍无法避免长期用药时引发的血气损伤,必须要严格控制整个用药周期[4]。另外,辨证施治也是我国中医的基础理论,实际应用药物时必须明确评估造成血淤指证的病因和机制,如果未遵照辨证施治原则治疗,或未严格遵照中成药说明书给药,即认定为不合理用药行为。
辨证不合理是中成药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行为,在实际临床诊断时必须明确患者的临床指征,根据其表现出的虚证、实证、寒证或热证的情况,综合考虑应选择的中成药注射剂类型。不同血淤指证所选择的治疗药物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如患者存在体虚指证,则药物在活血化淤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益气养血的功效;如患者存在体寒血淤指证,则药物还应具备温补阳气的功效;如患者存在气滞指证,则活血化淤的同时还应通气活络。
目前国内对于中成药注射制剂内成分的研究仍未达到完全了解的程度,因此如完全按照药物说明书标准判断适应证范围,就会表现出部分片面问题。例如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在说明书中认为治疗急性脑梗死为适应证范围内,但也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骨折外伤等所引起的血瘀证,而这些均处于超适应症用药的情况。而根据我国中成药使用相关指导标准,含有红花药材有效成分的注射制剂可以用于血管、骨折等损伤引发的血淤证。由此可见当下国内对于注射用中成药使用标准缺乏统一的指导意见,需要等待临床完善后方可进一步划分超适应症用药的范畴[5]。
注射用中成药在实际应用时也需要溶媒作为载体,但临床使用时也存在溶媒选择不合理的情况。例如注射用血塞通应选择氯化钠,浓度为0.9%,剂量在250mL至500mL,如此时剂量选择在150mL及以下,就会导致血塞通制剂溶解不佳,析出的颗粒严重阻碍血管粘膜的吸收,还可能粘附在血栓物质上,改变制剂的Hp值,引起严重的医疗事故。
中药方剂通常存在联合应用的情况,根据配伍原则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但实际应用时可能存在联用不合理的情况,例如丹参注射剂使用时联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制剂,由于两种注射用中成药均为活血化瘀方,其治疗机制基本相同,联合应用虽然可以增强临床疗效,但会导致大出血症状,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另外,注射用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时也存在不合理情况,例如丹参注射剂与抗凝药物联用,同样存在引发大出血的情况,需要在临床用药时慎重选择。
针对上述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处方不合理情况,应强化管理力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进一步规范化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标准,要求处方开具时必须参照药物说明书内的剂量标准、推荐疗程、适用治疗范围等关键信息,同时处方开具时应符合我国卫计委、中药管理部分的各项指导办法。其次,在院内建立针对中药注射制剂的处方监督小组,对科室内开具的各类处方内涉及的活血化瘀制剂合理性进行统一判断。同时在一定时间内对处方开具情况进行统一点评,对各科室合理用药情况予以分级评估,对评估优秀科室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以此鼓励临床医生主动核对处方的积极性。第三,在临床科室内开展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的培训课程,需包含当下最新型药物的相关知识,重点讲解制剂的适用证、标准剂量、规范疗程等,所有知识应与院内规定相符合,从而避免发生矛盾后医生无参考标准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中药制剂处方开具的规范化。第四,明确处方不合理的惩处机制,对首次发生不合理的临床医生应给予口头警告,如出现第二次不合理处方,则立即给予物质处罚。
总而言之,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处方尚存在一些不合理情况,应强化管理力度,从而保证患者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