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林
“小时候不爱我,又赶走我爸,那就给我买最新款的手机吧!”
傅女士今年42岁,是一家汽车经贸公司的执行董事,收入颇丰。她的女儿小柯今年17岁,是上海市徐汇区一所贵族学校的高一学生。一段时间以来,母女俩的关系日益紧张,到了难以沟通的程度,甚至接连一个月不说话。
傅女士痛心地告诉我,小柯是个货真价实的拜金女,衣服鞋帽、书包文具都要买名牌。“她最奢侈的消费项目是买手机。”傅女士说。
我劝道:“年轻人喜欢新潮的东西可以理解。小柯玩手机耽误学习了吗?”
傅女士说:“那倒没有,在班里她的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的水平。我担心的是,她频繁更换手机,会不会得了什么心理疾病。”
傅女士告诉我,她曾为买手机的事和小柯沟通,希望小柯理智消费,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但小柯不以为然,也懒得跟傅女士解释,只是伸手要钱,不给就扬言不上学。“上周,她又向我要钱买手机,这次居然是要买华为手机,说是要用这种手机来照相。您说说看,专门买个手机来照相,这丫头有多奢侈!”
我说:“确实太过分了。您给她钱了吗?”
“给了,被迫给了!”傅女士表情无奈,“开始我拒绝,但她说,下午拿不到这款手机她就跳楼,死给我看。面对她恶狠狠的眼神,我知道她是当真的,只好投降。”
我问:“您先生对此有什么看法?”
傅女士顿了一下,不大情愿地告诉我,她三年前与丈夫柯先生离婚了。因为离婚原因是柯先生有了外遇,傅女士获得了大部分财产和小柯的抚养权。离婚后,柯先生移民到新西兰生活,很少与小柯联系。傅女士感觉自己离婚对不起小柯,加上自己薪水很高,所以对小柯的高消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小柯的胃口越来越大,她快被逼疯了。
“單亲妈妈不好做,请您帮帮我。”说着说着,傅女士哭了起来。
第二天,小柯如约来到心理咨询室。她大大方方地落座,张口便说:“您别听我妈胡说八道,她的嘴里没一句实话!”
交流中小柯告诉我,她根本不相信爸爸会有外遇:“如果他不是被冤枉的,就一定是他故意制造有外遇的假象,这样就有理由离婚了。”
我大惊:“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
小柯得意地一笑:“因为妈妈太讨厌了!连我都不愿意和她在一起生活,何况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的爸爸。”
小柯告诉我,傅女士才是拜金女。离婚前,傅女士每年都要去香港三四次,目的就是购物:“妈妈有好多昂贵的首饰,都是用爸爸的信用卡买的。他们没少因为她花钱太多吵架,爸爸对妈妈花钱大手大脚深恶痛绝。没想到,她居然好意思嫌我花钱多!离婚时,爸爸为了尽快脱身,几乎是净身出户,连公司的股份也都转让给了妈妈。爸爸一定伤透了心,三年来只给我打过一次电话。”
我问:“你同情爸爸,所以在家不愿意跟妈妈说话?”
“我本来就性格内向。”小柯说,因为父母年轻的时候都很忙,她刚满百天就被送到奶奶家,直到该上小学了才被接回上海。“我小时候被小伙伴们骂‘没人要的孩子,很自卑,早就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玩。好在爷爷有好多书,又愿意教我,我识字早,上学前就能独立阅读《伊索寓言》了。”
小柯还告诉我,上中学后,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但她父母连一次都没有去过。“最奇葩的一次,妈妈居然让她的助理冒充她来参加家长会!和老师交谈时,那个助理连我的名字都叫错了。”说起几年前的事,小柯余怒未消,“我知道他们正为离婚的事吵得不可开交,但他们凭什么不管我啊!我第一次来月经,向妈妈求助,她却说:‘这小丫头,怎么突然就长大了?然后接了一个电话就忘了教我怎么用卫生巾。您说,她当妈妈够格吗?”
离婚后,傅女士心情不好,经常对小柯说柯先生的坏话,甚至欺骗小柯:“爸爸根本不爱你,你不用处处维护他。他那种男人,根本不配做爸爸!”
“本来我以为你生在豪门,原来你也是个可怜的孩子。”我单刀直入,“现在能不能告诉我,你买那么多高档手机,究竟是内心孤寂还是替父索债?”
小柯目光挑衅:“她不爱我,爱我就不会不陪伴我,又赶走了爱我的爸爸,我花她一点钱怎么了?再说,那是爸爸的钱,我就算浪费掉也不愿被她享用!”
母女相互指责,只因缺乏有效沟通
接下来,我尝试让母女俩一起接受心理辅导,让她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坦诚地沟通,但是我失败了,母女俩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差一点推搡起来。无奈,我只好先做傅女士的思想工作。
综合傅女士和小柯的表述,以及她们争吵时我的观察,我基本上找到了她们之间的问题:
第一,小柯小时候没有得到妈妈的陪伴,心怀怨恨。她疯狂高消费,又拒绝与妈妈交流,其实是在报复妈妈。
第二,父母离婚前,小柯与爸爸关系密切,加上对妈妈的反感,小柯执拗地偏袒爸爸,这也是报复妈妈的手段。
第三,小柯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很在乎他人的看法,对被忽视怀有深深的恐惧,所以最新款的手机就成了被尊重、被宠爱的象征物。
第四,傅女士习惯用压制的方式对待小柯,与小柯的沟通方式简单粗暴,大多是指责、冷嘲热讽,缺少理解和赞许。
对我的判断,傅女士表示同意。对于小柯对她的不满,她解释道:“我年轻的时候确实喜欢买名牌,但我花的钱都是自己赚的。如果我不是独立的女性,现在怎么能在公司董事会立足?至于小柯的爸爸有外遇这件事,更是铁证如山。在法庭上,他为自己多分点财产使尽手段,连他的律师都看不下去了,没想到他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还是那么高大。唉!跟青春期女儿沟通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您有什么妙招吗?”
我告诉她,解决冲突需要沟通,而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彼此指责。很多人不懂得怎样表达感受,说是沟通,其实是相互指责。没有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也就不能被对方很好地理解和接纳。
“比如,对于小柯高消费的问题,您应该充分表达自己的担忧:‘你这样大手大脚,会不会被同学看不惯?‘以后你的收入满足不了高消费,你能适应吗?等。可是你总是单纯地指责她‘拜金‘不懂事,怎么能让她心服口服呢?”
毕竟是做企业高管的,傅女士对沟通策略领悟得很快:“可能我习惯了对员工的训话方式,导致小柯不满,而她又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我的说话方式,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俩都陷入了这个无效沟通的怪圈。”
我告诉傅女士,人的生活姿态和应对模式分成4种类型:指责型、讨好型、打岔型、超理智型。“很显然,您和小柯都属于指责型。指责型是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他人和情景的类型。”我进一步解释,“在母女冲突中,您主要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却忽略了小柯内心的挫败感。有时候您感觉自己在讨好小柯,本质上还是指责,因为你的讨好是暂时的,并非出于真心。”
傅女士表示,她回家就用有效沟通的方式和小柯谈一次,看能不能消除彼此间的误解。但小柯高消费的问题,还请我对小柯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手机再新潮,也填不满亲情缺失留下的坑
几天后的周末,傅女士和小柯一起走进了我的咨询室。看得出,母女俩沟通得不错,抵触情绪基本消失了,上楼梯时小柯还亲热地搀扶着傅女士。傅女士与我相视莞尔。
我问小柯:“你频繁更换手机,还都是高档货,同学们羡慕吧?有没有问你是谁给你买的?”
小柯开心地笑了:“他们可羡慕了。我告诉他们是妈妈给我买的,有时候说是爸爸买的。”她看了傅女士一眼,调皮地一笑,“抱歉,我撒了一个可以理解的谎,我没必要让他们知道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我接着问小柯:“你这样炫富,有没有可以理解的理由?”
小柯陷入沉思。
我索性替她回答:“你想让同学们知道爸爸妈妈很爱你,很疼你。他们给你买贵重的东西,代表他们珍爱你,你的家庭很幸福,对吗?”
小柯惊讶地盯着我,默默点头。
我转向傅女士:“现在您知道小柯为什么见到新款手机就要买了吧?”
傅女士捂住嘴哭出了声:“小柯,妈妈对不起你,这么多年来亏欠你太多亲情……”
小柯眼里泛着泪光,故作潇洒地拍拍傅女士的后背:“没事没事,都过去了。”
此时,傅女士已经知道,新款手机只不过是亲情的替代品,小柯有多渴望得到新款手机,就有多渴望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当她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注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获得礼物。她想告诉自己和身边的人,她是一个被父母宠爱着的人,这样她就能去应对恐惧和无奈。在一个17岁少女的心中,越贵重的礼物越表明自己的父母爱自己,所以她会无节制地高消费。
这个心理秘密就像一层窗户纸,不捅不破,一捅就豁然开朗。母女俩相拥而泣,像是久别重逢。
为巩固心理辅导的效果,我给母女俩提出以下建议:
1.傅女士立即停止在小柯面前负面评价前夫。小柯也要放下偏袒爸爸的执念。离婚是父母之间的事,子女不必选边站队,只要知道父母离婚不影响亲子关系就好。
2.傅女士和小柯在沟通时要坚持一个原则:不指责对方。即使对方的行为需要指责,也只说自己的感受。用“你这样做,我很难过”来代替“你不应该这样做”。这样,能大大提升沟通的有效性。另外,母女俩都要学会倾听,至少要学会不打断对方说话。
3.母女俩每周要安排一次陪伴活动,比如一起逛街、一起做饭、一起看电影、一起旅行等,以增进了解,融洽感情。
心理辅导结束了。母女俩离开以后,我透过窗户观察,发现她们在一辆轿车旁边争执着什么,似乎是小柯要开车,而傅女士坚决不答应。最后,小柯不情愿地坐在了副驾驶位上。
我当即打通小柯的手机,问她妈妈是怎么摆平她的。
小柯撒娇地笑道:“我就想开车到小区门口,不上路!我会开的,爸爸教过我。可是妈妈不说不可以,只说无照驾驶是犯法,如果我坚持要開车,她会担心死的,说不定会犯心脏病。阿姨,您教妈妈‘只谈感受不指责的办法真厉害啊!我都不好意思坚持了。”
能遇到勇于改变自己的求助者,是咨询师的幸运。当然,更是孩子的幸运。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