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
人到中年,个个喊累。但你再崩溃,也不要强迫孩子吞下你的疲惫,因为——
孩子篇:
上初中时,我不敢站在高处。不是恐高,而是站在高处,我怕自己会忍不住跳下去
(小涵,大學一年级女生)
我妈常对我述说她童年和婚姻的不幸。每次和我爸吵完架,她都要对我“控诉”我爸的种种“罪行”,但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几件事。如果我表现出不愿听的样子,她就说:“我一教育你,你就哭丧个脸,既然这么不高兴,干吗不去死?!”于是,我只能一脸木然地听着。
我拼命学习,就为了能考上省外的大学,远离她。我很努力,可一点不快乐——我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不相信亲情,觉得未来一片灰暗。
上初中时,我不敢站在高处。不是恐高,而是站在高处,我怕自己会忍不住跳下去。即便现在,我上了大学,内心比当初不知强大了多少,但每当身处高处时,我仍有纵身跃下的念头闪过。不过,现在的我已经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了。
如果我不说出来,我想我妈永远不会知道她对我的伤害有多大——
我至今不能大方地和老师、同学沟通,对有争议的事情,更是不敢发声。大学里有很多社团活动,我渴望参加却不敢尝试,羡慕万分却不断退缩。我的室友学小提琴,学演讲,参加老乡会,喊我几次未果后,约了其他同学。而我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待在自己封闭的角落。我妈对我长期的指责、数落,让我根本无法建立自信,也不敢轻易去尝试任何新鲜事物。
在和父母的相处中,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要想不挨骂,最好啥都别做。中学时,我因为成绩好,班主任想让我担任学习委员,可我婉拒了。我不是不想当,是怕承担责任。在我生命的前十八年里,我一直忙着逃避责骂、逃避坏情绪,从没接受过任何有关责任和担当的教育。
我一直视我妈为人生的反面教材,但上大学后我悲哀地发现,我的性格和她很像。当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我忍气吞声,背后谩骂,而这都不能帮我讨回公道。我很难通过合理的沟通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潜移默化中,我成了我妈的复制品。
妈妈的一生过得很不如意,对生活、婚姻有诸多不满。她的坏情绪没有其他出口,就指向了我。如果她能静下心来,和心中的自己来次深度交流就会发现:她谩骂孩子,不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是借此宣泄自己的不满。结果,她一时间痛快了,我一辈子遭殃了!
所以,我奉劝天下所有的父母:别把你的失意人生、不良情绪,一股脑地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太弱,根本没能力承受这些。
教师篇:
有些人虽然做了父母,却依然任性。他们只看到自己的需要,却从未考虑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李红,某实验中学班主任)
在家庭走访中,我发现确实有很多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情绪“垃圾桶”。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
1.父母的压力太大。父母既要赚钱养家又要做家务,还要教育孩子,工作的劳累、生活的压力使他们积累了很多坏情绪,无处释放。而家是最放松的地方,家里弱小的孩子就成了引爆其坏情绪的引子,所以父母会无意识地朝孩子宣泄情绪,释放压力。
2.父母对孩子没耐心、不理解。有时孩子比较调皮,会重复犯错,父母多次教育后看孩子依然未改,就会变得很不耐烦。有时父母不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的行为超出了他的容忍范围,他也容易大发脾气。
3.父母认为孩子要无条件地体谅、包容自己。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且自己早出晚归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希望孩子感恩,即使父母对他发泄不满情绪,他也应该全盘接受,毫无怨言。
有些父母,虽然做了父母,但依旧任性。他们只看到自己的需要,却从未考虑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父母一直把孩子当自己的情绪“垃圾桶”,那孩子就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1.被父母的坏情绪感染,脾气暴躁易怒。孩子和父母朝夕相处,如果父母不断发火,孩子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父母不合理的情绪发泄方式,性格冲动,喜欢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身心发展都很不利,也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
2.性格软弱,没有主见。如果父母性格暴躁,常常训斥、打骂孩子,孩子就会胆小懦弱,凡事没有主见,优柔寡断,哪怕正当权益受到损害,也不敢维护。
3.没自信,也没安全感。父母在家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孩子常受惊吓就会形成心理阴影,不仅没有自信,更没有安全感、归属感。背后没有支持他的力量,他也就没有勇气去接受挑战、应对困难,更不敢轻易去尝试新事物。
父母篇:
孩子突然发脾气,把鼠标也摔坏了。已经当了三次“垃圾桶”的我,这次一点没生气,我想就让他发泄吧
(叶明露,高三学生家长)
随着高考临近,儿子的脾气越来越大。为让孩子保持良好状态,我甘愿做起了孩子的情绪“垃圾桶”。
一天,儿子回家大发脾气,摔书。我越问他的脾气越大,我只好闭嘴。第二天早晨,家里气氛紧张,儿子和我没有任何交流,他表情凝重,随便吃了几口饭,就上学去了。儿子走后,我的心情一直处在压抑之中。晚上,儿子气愤地说,以后不听语文课了,因为语文老师瞧不起他。晚饭,我特意做了他爱吃的黄花鱼,给他夹了一筷子。他放下筷子,气哼哼地说:“别夹了,不吃了!”然后摔门走了。
儿子走后,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我想,孩子和语文老师的矛盾终于激化了。前段时间,儿子的状态就不好,焦虑,看不进书,语文考试四道大题都没做。语文老师批评了他。我心里也指责他,作为学生,你不答卷子就不对。但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只是说“老师也是为了你好”,但还是激怒了儿子。他说:“我不用你陪读了!”我只好求助班主任,请她和语文老师沟通。我也给语文老师打电话道歉。语文老师不像班主任那样宽容,她尖锐指出孩子对语文不重视,成绩下滑,且态度不好。她说,她两次找孩子谈话,孩子都语气生硬,不领情。
我认为语文老师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自己养的儿子,自己知道。我能想象出从小到大没被批评过的儿子被语文老师批评时的倔强表情。我继续和班主任、语文老师沟通。在班主任的调解下,儿子终于找语文老师承认了错误,和语文老师的关系有所改善。
但好景不长,不知为了什么事,孩子又撵我:“你走吧,我不用你陪读。”我说,妈妈不走。孩子气冲冲地说:“你不走,我走!把我的身份证给我。”当时,我真的害怕了,怕孩子离家出走。我轻声说,妈妈下午就走。孩子上学后,我做起了思想斗争,是走是留?孩子太气人,不懂事,依我以前的性格,早走了。但我不断告诫自己别冲动,留下来。我做好晚饭,忐忑地等着儿子回来。
孩子回来问我怎么没走。我灵机一动说,没买到火车票。孩子没吭声,吃了晚饭,我感到孩子的火在消减。孩子上晚自习去了,我开始反思自己,并做好孩子下自习回来发火的准备。出乎我的意料,孩子回来没有发火,还主动跟我说起班里的事。我心中暗喜。
后来,我在孩子高兴时和他谈起这件事。孩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笑嘻嘻地说:“我哪敢欺负你啊!”原来,班主任针对我给孩子“夹鱼”一事批评他对妈妈的态度不好。孩子当时觉得没面子,以为我找老师告状了,晚上冷静后觉得老师说得对,就主动找我说话了。
我庆幸自己当时控制住了情绪。
一天中午,儿子在网上看报考专业的信息。我说,现在没必要看这个,赶快午睡吧。我催了两遍,孩子突然发脾气,把鼠标也摔坏了。已经当了三次“垃圾桶”的我,这次一点没生气,我想就让他发泄吧。效果真的很明显,晚上放学,孩子表情轻松,中午的狂风暴雨烟消云散,他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和我自然交流起来。
这次孩子为什么发脾气,我不知道原因,但我有种成就感,觉得自己修炼到了一定的境界,能真正做到不生气,包容孩子了。
专家篇:
父母要问问自己,你究竟是想让孩子爱上学习,还是想在孩子身上宣泄你感受到的生存焦虑?
(锦华,教育学博士)
如果父母懂得处理不良情绪,就不会以孩子为发泄对象,这才是治本之术。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处理负面情绪呢?
第一步,承认而不是压抑情绪。被扣奖金了,很委屈;跟老公吵架了,很愤怒;事情办得不顺利,很窝火;等等,事情发生的当下,要意识到自己产生了负面情绪,承认它而不是打压它。
第二步,接纳而不是转移情绪。认识到自己产生坏情绪后,接纳这个事实——这件事确实让我非常生气。要意识到,有坏情绪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但不要随便找个由头尤其不要拿教育孩子作借口,去宣泄自己的坏情绪。
第三步,消化情绪。明白坏情绪的由来,并且接纳它,就能平静地消化它。深呼吸、去运动、听音乐或者跟朋友吐槽,都是宣泄情绪比较可取的方式。如果父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对身边人释放负能量,也能让孩子掌握正確的情绪管理方式。
另外,不要用打骂、指责的方式管教孩子。发现孩子犯了错,父母通常很生气。在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后,父母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问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试着去理解他,然后告诉他怎么做才对,理由是什么。这样教育孩子,比打骂有效得多。
除了不宜用打骂、指责这种激烈的方式对待孩子外,还有一些不那么激烈的不良情绪也可能伤害孩子,比如焦虑。有些父母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全是上课外班,远远超出孩子能够承受的限度。这时,父母要问问自己,你究竟是想让孩子爱上学习,还是想在孩子身上宣泄你感受到的生存焦虑?还有的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生怕自己的孩子被比下去。这时,父母也要问问自己,你究竟是想激励孩子,还是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如果父母总给孩子传达恐惧、焦虑的情绪,那孩子受到影响,也会变得恐惧、焦虑起来。
其实,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父母和孩子在情绪上互不影响,不太可能。在相互影响中,父母的影响力会更大一些,所以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很关键。
父母作为成年人,活在社会关系中,和各种人打交道,因为某些人某些事产生负面情绪,在所难免。父母也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的,发现不足,纠正偏差,为了孩子努力去改变、提升自己,就是最好的父母。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