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行
【关键词】题组 孵化器 加速器 触发器 助推器
今年又是教六年级毕业班,每次复习阶段,同年级教师们总是在教完书本的总复习后分工设计练习卷,有单项,有综合,临近期末考试几周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总是埋头于一堆试卷中无法自拔,可惜的是有的题做过几遍,学生还是不会。
大家可能都会发现,通过题海战术一个学生小学毕业考试成绩可能有所提高,但到了中学这个学生又回到原点。也就是说题海战这种以多胜少的教学模式,固然可以使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一时的提高,但长远看,这个学生的数学能力却并没有发展。教师可能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解题的套路,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省略了方法的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以后只要题目稍加变化,学生就束手无策。
这使我想起陈永明教授的一句话——如果不搞题组,那就只好搞题海。
于是,在近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试着通过对题组教学的研究,来改变这种学习状态。
一、层层深入式题组,知识理解的孵化器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课上教师讲解例题时,似乎每个学生都会解答,然而让他们独立完成作业时,题目稍有变化,他们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是单靠例题讲解,不一定能让所有学生理解。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知识的内在,用题组层层深入,才能系统地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坎。
例:如四年级下册相遇问题,教师进行如下教学:(以2个题组形式呈现)
第一个题组
先完整出示了例题:
1.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到学校,经过4分钟两人在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提问:题目中信息繁多,你能用什么策略来整理这些信息?(列表法,画图法)
让学生先列表整理。
学生根据整理的信息列式。
在上一环节完成例题教学后,呈现试一试。
2.张小华和赵丽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张小华向东走,每分钟走60米,赵丽向西走,每分钟走5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
这是一道背向而行的题目,学生透过手势演示理解题意,并画线段图,最后呈现如下:
在解决完这题后,引导学生比较,与例题有何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学生发现,这两题只是两人行走方向不同,其他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求总路程,其中的数量关系都是一样的。最后教师电脑演示两张线段图合并成一张线段图的过程。
随后,出示练习十一中环形跑道上的相遇问题:
3.小张和小李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小张每秒跑4米,小李每秒跑6米,经过40秒两人相遇,环形跑道长多少米?
将起点拉开或终点拉开,(如图)它都能转化成例题与试一试的问题,将拉开后的线段图又合并到上两题的线段图上。
环形跑道的教学,无疑是把这一类型同化到上面的例题中去,学生遇到的问题不断变化,同时发现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变中有不变,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越来越透彻。
承接以上教学,出示以下几题:
第二个题组
1.两个工程队同时合修一条隧道。各从一端同时向中间开凿。第一队每天开凿12米,第二队每天开凿15米,经过8天正好凿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
2.学校为合唱队买12套演出服,上衣每件48元,裤子每条3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3.小星和小明同时从家出发到少年宫,小星每分钟走60米,走了5分钟,小明每分钟走80米,走了6分钟,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4.小張和小李同时从两地沿一条公路相对走来,小张每分钟走75米,小李每分钟走80米,走了10分钟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1、2两道题,实际上是以前学生曾经接触过的,将行程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和一些生活问题上去,避免知识运用的单一性,让学生感悟到,虽然这些问题呈现方式不同,但存在着共通之处。第4题的呈现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
本节课教师通过两个题组的教学,让学生感悟了相遇问题这个知识点的本质所在。特别是第一个题组,由基本的相向而行到背向而行,最后到环形,层层深入,让学生发现原来它们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真正理解了相遇问题的真谛。而第二个题组,通过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感悟这类方法运用的广泛性,体悟到活学活用的内在规则。这样的题组,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并逐层呈现,通过各种变化把学生的思维慢慢引入深处,从而更透彻地理解知识。
二、举一反三式题组,本质凸显的加速器
数学学习,贵在理清思路,认识本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很难通过一道题找到方法,如果教师以题组为载体,将隐性的规律显性化,就能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让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
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的练习课中,同时呈现以下题组:
1.果园里梨树与桃树的比是3:5,这个果园里共有果树40棵,梨树与桃树各多少棵?
2.果园里梨树与桃树的比是3:5,已知桃树有40棵。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3.果园里梨树与桃树的比是3:5,已知梨树比桃树少40棵,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这三题第一步都可以先求,每一份是几棵?
算式分别是40÷(3+5),40÷5,40÷(5-3),
随后,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是求每一份有几棵,而算式不同呢?
教师设计一组数量关系相近的题组,举一反三,借题发挥,通过学生的辨析,认识到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但随着已知量的不同,求每一份是多少的列式也不尽相同,通过这样的题组对比,沟通其内在联系,并能抓住本质,理解几份是40棵,也就是40棵必须与对应的份数相除才能算出每一份是几棵,这一题组的教学,凸显了按比例分配这一知识点的本质,加速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三、规律寻找式题组。思维发展的触发器
数学教学,寻找规律,是我们教学的常态。这一教学,题组的设计可谓至关重要,因为学生面对的信息一般比较零散,不容易激起思维的浪花,只有基于题组模块进行归纳概括,才能逐步抽象出数学规律。
在六年级上学期,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中,教师依次呈现了这一个题组(以求两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为例):
将一个正方体棱长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两面涂色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通过观察依次求出:
最后出示,如果每条棱平均分成n份,两面涂色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学生通过以上题组,并对其结论的观察和探究,得出正方体每条棱n等分,两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是12(n-2),虽然棱平均分的份数在变化,但不同涂色面的正方体个数却有规律,变中存在着不变。这时,学生已经抽象出数学模式,思维一触即发,隐性的规律也就跃然纸上,让数学规律既可意会,又能言传。
四、综合探究式题组,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在教学中,大家都发现,有时一个知识点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但多个知识点混合在一起,学生就会混淆。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要直面学生的困惑,而题组往往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学完后,练习课上,教师出示了这一综合题组:结合整理的概念,说一说下列问题实际要求什么?然后再列式计算。
1.做这个魚缸要用多少分米的角钢?
2.做这个鱼缸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3.做这个鱼缸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4.这个鱼缸能装多少升水?
这一单元中,涉及了棱长、表面积、体积等知识点,如何让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些知识点,除了上课理清知识概念,练习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这一题组的逐一呈现,让学生很好地区别了棱长总和、底面积、侧面积,还有容积,学生在解答这些题前,必须认真理解这些概念,然后才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这一题组,将这个单元有关长方体的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发展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看出,题组在我们数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它让学生的思维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更好地理清思路,加深理解。另外,题组教学中我们应当避免用题海战术去提高学生成绩,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少而精的题组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