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解读和设计

2020-08-27 07:05孔圭丽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纳言黎明白居易

孔圭丽

文本解读

初读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会读到它的短小精致,读到它的意象叠生,仅用三百余字,便生动地描绘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读此文,只觉得景美,词美,情更美。

细读之后,能读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和印记,读到宫中女官独有的敏感和纤细。会看到,在资讯并不发达的唐朝,大唐文明如何通过日本“遣唐使”的传诵,创造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迹,展示华夏文化的软实力!

在9世纪的日本,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白居易崇拜至极。清少纳言、紫式部等日本才女,触景生情就会吟咏他的诗句。换句话说,如果“穿越”到那时的日本,随便碰到一个识字的,都可能是他的“脑残粉”。在《四季之美》中也能或多或少看到,白居易诗词对清少纳言的影响。

1.从“意象”到“意境”

散文的意象组合,往往通过审美空间的营造,根据作者情思的需要,在某种向心力指引下黏合成意象群。

课文以时间为顺序,依次描述了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而且各美其美,“黎明”“早晨”“夜晚”“黄昏”四个时间段,都是很静谧的时分,这种独处的美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去领会。“夕阳斜照”“夕阳西沉”,这些细微的时间差别,凸显了作者的细腻。

文中有同调的意象,比如春天暖色调的色彩,“鱼肚色”“红晕”“红紫”给人光明。恰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日出,总以轻快明丽的色彩,寓意着春季美好。也有对比的意象,冬天安逸的早晨与“熊熊的炭火”“暖和的火盆”相映成趣,给人内心的宁静之感,恰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颜色的反差,倒给沉寂的冬季平添了许多的趣味。

这些清丽质朴的文字,描绘出绝美的场景,如一幅隽永的画,似一首灵动的诗,文字营造的意境,引人入胜,妙不可言。

2.从“美感”到“文感”

《四季之美》大量叠词的使用,使这篇文章不仅景色美,更有音韵美。“微微、点点、蒙蒙、翩翩、熊熊;红紫红紫、漆黑漆黑、一点儿一点儿;急急匆匆”等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文章的音乐性。

自然段“……最美是……”的句式开头,规整一致,文后描写多用关联词,进行承接,章法布局之妙,具有建筑美。特别是夏夜一段,延展的句式,给情感的流露提供了相应的长度,就像是一组延长的音符,把这种光影交错的美萦绕在心头。句式之美,尽显了语言的节奏之美。

这样优美的语言,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逐步感悟清少纳言的表达方式。梁实秋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清少纳言的文风通俗易懂,简练雅洁。对景物白描式的记录,和对霎时间情感最真实的表达,正是受到白诗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学生在诵读中,又鉴赏了清少纳言文调之美,不仅有助于感受文本的基调,也有助于学生在散文的浸润中,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

3.从“移动”到“移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四季之美,美在静的大背景下,事物以动的形式存在,静是舞台,动是主角;静是积蓄,动是勃发;静是底色,动是亮点——动与静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景色独特的韵味。

春季黎明的色彩变化,夏天夜晚忽闪忽闪的萤火,秋天黄昏天空中的飞鸟和日落的动态过程,冬日早晨手捧火盆穿过长廊的场景,都可以唤醒学生生活的记忆,这些生活中最平常的景物,写出了作者闲适的心情。恰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调动各种感官,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冬夜折竹图。

在散文的世界里沉潜,心会变得细腻柔软,目光会变得明亮灵敏,会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的感动,善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善于获得真切的感悟,并产生述诸文字的愿望。创设情境,读写迁移,学会“移情”于景物,可以提供给学生一篇比较“干涩”的文章,让其改动,学习文本表达的形式,体现散文教学的价值所在。文化的本质,本就旨在于传承。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3.联结白居易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散文的意境。

4.运用“移情”书写具有美感的散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时间平移,文化输出的前世今生

1.意象叠生猜季节。

游戏导入:根据景物猜诗词。

第一组意象:

(1)日出、江花、江水。

(2)出示诗句:日出江花紅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读诗句,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致?

第二组意象:

(1)绿蚁、酒、红泥、火炉.

出示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2)引出作者白居易。

2.粉丝登场做简介。

(1)关注朝代: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许许多多国家都会遣派使者来大唐学习。比如说日本,这些遣唐使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就在日本刮起了一阵“唐风”。而白居易呢,因为他的文章通俗易懂,粉丝无数,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清少纳言。

(2)板书课题。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清少纳言的资料。

板块二:整体梳理,偶像情结中的四季景致

1.初读散文寻找景致。

2.词串归类初步体会。

(1)正确朗读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黎明、红晕、漆黑、萤火虫、大雁、凛冽、心旷神怡、火盆、走廊、闲逸、成群结队、比翼而飞、夜幕降临、心旷神怡。

(2)适时出示、解读易错字和难理解的字词。

(3)按四季进行词语归类。

(4)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读词语,感受季节更替,选择一个季节说说你的感受。

(5)有意思的古诗词:之前我们聊到作者是白居易的超级粉丝,偶像的春天写了日出,清少纳言则爱上了——黎明。偶像的冬天有火炉,清少纳言则捧着暖和的火盆。至于夏天的夜晚和秋天的黄昏,大家也可以课后在白居易的诗中去找一找。

3.批注自学,研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1)找到喜欢的季节作批注。

(2)六个步骤学内容。

春天:色彩之美。

①读。请喜欢春天的孩子都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②找。美丽的黎明有哪些景致?

③想。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

聚焦“暖色调的色彩”:鱼肚色、红晕、红紫色,给人温暖和希望。

④说。喜欢这段文字的理由。

聚焦“叠词”: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红紫红紫,体会音韵的节奏之美。

聚焦“动词”:细腻的心思才会观察到细微的变化。

⑤结。黎明的变化在于颜色,在于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写法就叫作动态描写。

⑥诵。借助图片读出春天黎明的美感。

教师范读,在朗读中,体会天空缓慢变化的过程,感受景色的变化之美。

板块三:举一反三,合作学习的风景最美

自主学习夏天、秋天和冬天的自然段,并关注动态之美和各季节的独特之处,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夏天:光影闪烁之美。

1.小组交流。

2.多种方法描述脑海中所浮现的动态画面。

对比阅读,飞舞/翩翩飞舞,叠词的使用往往能让读者看到更为生动的画面。

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萤火虫闪烁和飞行的样子。

3.朗读指导。

秋天:物动之美。

1.以己度人。看到这些意象,你的心底腾涌出怎样的情感?

在文化的传输过程中,中国古典诗词借助“意象”表达情思的方法也被作者所习得。譬如大雁,作为最常用的秋之意象,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古代诗词中,其文化内涵是很丰富、深厚的。

2.借景抒情。在秋日寂寥的大背景下,点点归鸦归巢、大雁结伴而飞,一声紧似一声的风声和虫鸣,使画面有了动态之美,也使景物有了特殊的情感。

冬天:对比之美。

1.于对比之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找文中的对比之处,动静对比、色彩对比、形状对比,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冬日暖炉在手的心情,在温暖中体会闲适、安逸和舒适。

2.统观整篇文章体味作者心境。

四季之中,黎明、夜晚、黄昏、早晨,作者说此时最美,但很多人却会觉得热闹更容易让人快乐,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不去选择宫廷中喧闹的白天呢?这和作者的心境有关,正是这些静谧的时刻和景物才能表现作者安逸的心境。

3.多种感官回味文字

文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读过白居易的“红泥小火炉”,清少纳言的冬日也捧着暖和的火盆。要把一篇写景的文章写好,不仅要注入自己的情感,还要调动多种感官,这样才能写出景物的变化过程。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感觉)

复见窗户明。(视觉)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听觉)

板块四:学会移情,动静结合的变化之美

1.回顧本课所获得的知识。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学了这一课的收获。

(1)相似结构的建筑之美;(2)描写景物时的动静结合;(3)叠词所表达的细腻之情;(4)色彩的大胆运用;(5)多种感官来写景物;(6)多重对比的灵活结合;(7)书写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2.运用一种或几种方法修改文本。

(1)出示待修改文本,学生朗读。

深秋的校园真美!一阵秋风,路边的银杏叶就掉了,堆满了整条路。枫树的叶子红了,操场边的芙蓉花开了,漂亮极了。

(2)多种策略移情修改。

(3)学生修改,教师评价。

看景也是需要有境界的,你想看到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出示图片——林清玄白鹭立雪(愚人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记得要用心去看风景。

猜你喜欢
纳言黎明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黎明之光
早春(节选)
黎明之子
美若黎明
成功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勇气可嘉
清少纳言:山抹微云真意趣,少女情怀不敢忘
黎明
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