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堃 ,辛莫野 ,何晓敏
(1.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慢性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慢性病往往在中老年时期显现,但多数是由青壮年时期的不良生活方式积累所致。大量文献资料显示,儿童青少年期是重大慢性病防治的关键窗口[1],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2]。当前,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在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却明显滞后。大学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了解、掌握大学生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有利于改善高校学生的健康状况,减轻成人期慢性病负担[3],具有深远意义。
以山东省某医学院校4个院系5个专业5个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回收问卷682份,其中有效问卷672份,有效率98.53%。其中,男生294人,女生378人,平均年龄(21.48±0.71)岁。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进行大学生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问卷调查,同时通过访谈法深入了解相关信息。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基本健康状况、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食、体育活动、睡眠、精神压力)等。
使用Epidata 3.1进行双录入,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的672人中有32人表示自己患有医院确诊的慢性病。在进行健康自评时,有4人(0.60%)表示近来身体状况很差,27人(4.02%)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较差,158人(23.51%)感觉身体状况很好,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通过计算BMI发现,有168人超重/肥胖,111人消瘦,393人正常,超重/肥胖者占25.00%。根据中心性肥胖的判定标准(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可知,有184人腹部有多余脂肪囤积,其中男生103人,占55.98%,女生81人,占44.02%。
(1)饮食习惯。大部分学生三餐饮食不规律,按时定量吃饭的只占11.76%,68.45%的人会按时吃饭但不定量;66.96%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吃早餐,但只有145人(21.58%)会按时吃早餐,还有145人表示只是偶尔吃早餐,另有14人有不吃早餐的习惯。很少有人根据自身营养需求选择食物,而是依据自己对食物口味的嗜好选择,30.00%的学生蔬菜、水果、动物性食品、牛奶及乳制品摄入不足,45.00%的学生零食(薯片、饼干类)、饮料(碳酸、咖啡类)、甜食(糖果、糕点类)摄入过多,36.28%的学生摄入腌制、烧烤、油炸类食品过多,12.50%的学生有吃夜宵的习惯。
调查显示,有7.00%的学生吸烟,89.00%的学生生活在二手烟的环境中。同时,我们还了解到,超过半数的学生经常喝酒,既不吸烟也不喝酒的学生仅占1/3。
(2)运动锻炼。20.53%的学生经常锻炼身体,而79.47%的人很少运动;91.52%的学生每天都会进行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但是还有8.48%的学生几乎不锻炼。我们还了解到,学生每天连续静坐学习或上网的时间比较长,身体活动明显不足。
(3)睡眠状况。研究显示,大多数人入睡较晚,672人中只有11.01%的人晚上11点前休息;84.08%的人能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其余15.92%的人处于睡眠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的状态;11.16%的人经常通宵熬夜,75.30%的人偶尔通宵熬夜,只有13.54%的人从不通宵熬夜。
另外,学生在经济、情感、就业、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面临压力,不同学生面临的压力不同,选择缓解压力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本次调查的672人中,不具有吸烟、被动吸烟、饮酒、不规律膳食、运动不足、长时间连续静坐、精神压力大、超重/肥胖等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的只有5人(0.74%),具有上述1个危险因素的有17人(2.53%),具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危险因素的占96.73%。
(1)大学生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间的比较。本研究发现,男生在吸烟、被动吸烟、饮酒、长时间静坐、超重/肥胖、腰围超标等方面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在精神压力、缺乏运动等方面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理膳食(高盐、高脂)、熬夜等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比较[n(%)]
(2)大学生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在各年级间的比较。高年级(三、四、五年级)大学生存在的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的比例与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相比有一定差异。在饮酒、缺乏锻炼、熬夜、高脂饮食等方面,高年级学生的比例明显低于低年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长时间静坐、超重/肥胖等方面,高年级学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烟、被动吸烟、精神压力大、腰围超标等方面无年级差异,见表2。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比较[n(%)]
本次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存在吸烟、被动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长时间静坐、缺乏运动等难以消除的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同时还存在肥胖/超重、心理压力大等慢性病危险因素,提示大学生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的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开展慢性病预防工作刻不容缓。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和行为塑造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更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0.74%的学生不存在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具有一种危险因素的学生占2.53%,而96.73%的学生具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危险因素。反映出大学生对慢性病知识关注度较低[4],且相关教育缺失,缺乏针对性较强的健康风险行为干预机制。
调查发现,男生在不良行为习惯方面的比例高于女生,但是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比例高于女生。由于男性在交往中喝酒频率高于女性,且男性有熬夜玩游戏、长时间静坐、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因此,在校大学生中男生在吸烟、被动吸烟、饮酒、长时间静坐、超重/肥胖、腰围超标等方面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女生。应加强男生关于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引导其树立健康意识,消除学生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的不良行为生活习惯,对于女生则应从体育锻炼方面进行鼓励和引导。
大学生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不仅存在性别差异,而且在年级间也有所不同。在饮酒、缺乏运动、熬夜等方面,低年级学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其原因除了高年级学生已接受更多的相关知识教育[5]外,还与低年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时间短,远离家庭管束,生活状态比较松懈有关。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低年级学生抗诱惑能力不如高年级学生,不良行为对其影响较大。另外,有学生表示低年级学生课余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也有学生表示不少人熬夜是因为筹备社团活动。因此,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常见慢性病相关选修课十分必要[6]。
大学生未步入社会又远离父母,对其进行健康危险行为干预和管理成为学校的重要责任。针对大学生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现状及慢性病发病特点,高校应开展大学生慢性病潜在危险因素的预防工作。首先,加强高校健康教育,增加慢性病健康教育及慢性病管理[6-7]等方面的课程,借助校园媒介开展慢性病知识竞赛和宣传。其次,定期开展在校大学生风险行为因素监测。学校可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合作,以校医院为依托,发挥校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8]。最后,积极开展同伴教育活动。通过社团招募校园同伴教育志愿者,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能够适时向身边同学宣传慢性病相关知识,从而扩大受益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