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永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214400)
教材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抓手.历年高考中有大量试题直接源于教材或由教材中的例、习题改变而来.因此,回归教材是高考复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什么是回归教材呢?回归教材是指带着一定的目的、任务或问题回到教材中重新审视教材的过程.回归教材不是简单阅读教材、不是简单罗列知识、不是简单梳理方法、不是对教学过程的简单重现,而是对学科知识脉络的建构、对教材编者意图的领悟、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对学科知识本质的把握.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大多以一本教辅资料或自编的导学案为主,基本框架包括:考纲要求、知识梳理、课前练习、典型例题、课堂反馈、课后作业.预习过程中遇到知识梳理这块内容,多数学生选择“参考书”或者等老师讲,而不是主动看教材.
做作业时对于遗忘的公式、定理等,学生往往会翻看各种“宝典”,或求助邻位的同学.
学生的课桌上摆放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几乎看不到数学课本,学生表示“课本没什么用啊”、“书早带回家了”,更有甚者表示“高一、高二课本早就扔了”.
不少教师表示,在复习阶段,课本也是常备常翻的,特别遇到一些有争论的地方,但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梳理课本,恐怕费时费力,担心影响复习效率.
不少教师也深刻知道:“回归教材”的重要性,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源泉”,每年高考试题中有大量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踪”,但那都是“事后诸葛亮”,表示很困惑和无奈.
从时间上来看,多数教师会安排在高三三轮复习或高考考前,集中一段时间让学生翻看课本,看书中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等,或者选出一些课本题目让学生做.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在处处讲求效率的高三复习阶段,如何结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再次研读教材、运用教材,提升教学效率,尤其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回归教材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反思,笔者有一下思考和体会.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起始年级的教学中经常出现忽视概念的教学,最常见的是照本宣科,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或者虽有揭示概念的过程,但简单浅薄,内容贫乏,一带而过.这样势必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 许多对概念掌握不准确或不够灵活的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以后,往往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在一轮复习中,对一些核心概念要舍得花时间,带领学生重新研读教材,领悟其本质特征.如,通过再次学习“函数单调性概念”,帮助学生做到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
对于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高三学生的一个通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高考反复考的知识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然而,大多数教师复习本节内容时,对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滑而过,仅是强调记住公式,然后就是大量的例习题,反复地应用公式,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对这个知识点的复习,仅仅停留在熟记公式、运用公式解题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公式的认识是不完整、不深刻的,他们不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能完整地构建知识网络,不能体会到公式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划归、减元等思想方法,这也正是本节课要揭示的.因此,在一轮复习课上,教师宜设置一些递进的问题串,重温公式推导过程,揭示其思想方法.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例,设置如下问题串:
问题1你还记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吗?
主要是强调对q=1和q≠1需分两种情况讨论.
问题2教材是如何推导公式的?其隐含什么思想方法?
采用错位相减法:两边同乘以q,错位相减得Sn-qSn=….
主要是“减元”的思想,实现无限到有限的转化.
问题3除了两边同乘以q外,还可以乘以什么?
问题4还有别的方法推导公式吗?
法1:Sn=a1+a1q+…+a1qn-1
=a1+q(a1+…+a1qn-2)=a1+qSn-1,
又Sn=an+Sn-1,所以Sn-qSn=a1-qan,
化简得Sn-qSn=a1-qan,
问题5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相比较,有什么共同之处?
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消相为目的,实现无限到有限的转化.
一轮复习教辅资料以题目的归类为主,所以在复习时教材例题的呈现和挖掘就显得可有可无,当然这也源于教师对教材题目功能挖掘的不够.但研究教材的例题不难发现,从格式的规范性,到解题的模式化,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呈现,以及新知的不同程度的理解,教材中的例题无不体现其权威性.在复习过程中,应切实体现以教材为本的原则,整合多方面的力量,真正吃透教材上例题的示范功能,辅以变式、拓展,揭示它们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这些例题的示范性和训练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展示,并引领学生达到新的高度.
案例3在复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这一节,用PPT投影教材中两道例题:
sinα=sin[(α+β)-β]
=sin(α+β)cosβ-cos(α+β)sinβ
即可.它们的本质都是利用“角变换”思想进行“未知角”和“已知角”的等价转化.类似的给值求值问题在课本中还有很多,在高考题中也是高频率出现的,只要学生真正把握这类问题解法的本质,基本上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了.
高考题虽然不直接来源于课本一模一样的例、习题,但对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考查无一例外地来自于教材.因此,真正理解和运用好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会为陌生的高考试题寻找到最快速的解题方向.例如,“取对数”、“取倒数”、“分子或分母有理化”、“算两次”等方法,其中“算两次”在苏教版教材中多次出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使用的倒序相加法,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方法,立体几何中“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等.在高考中,“算两次”常常被作为重要的数学方法加以考查.2010年江苏卷第19题是一道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需要运用算两次方法求解.2016年江苏卷附加题第23题,再次对算两次方法进行了考查.
解(1)(2)略.
案例4中取对数看似神来之笔,配置苏教版必修1第61页例6(试用常用对数表示log35),例6的解答就是采用两边取常用对数的方法,进一步地得到对数换底公式.
案例5(2018年江苏卷第13题)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BC=120°,∠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且BD=1,则4a+c的最小值为______.
解因为S△ABC=S△ABD+S△CBD,
本题采用了“等面积法”,对三角形ABC的面积算两次,是诸多方法中最为简洁的方法.
高考命题“即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高三复习需要对教材重新开发,结合高考命题实际,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补充、拓展、改进、增补、变式、整合等.教材中结论主要以公式、定理、法则的形式直接呈现.事实上,教材中还隐含了一些结论(不妨称“二手”结论)需要开发. “二手”结论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是解答高考试题的重要工具.常见的“二手”结论如下:
结论1ex≥x+1,lnx≤x-1.
结论2与椭圆的“直径”相关的结论:
结论3斜△ABC中,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结论5极化恒等式:
案例6(苏教版必修4第83页,习题2.4第5题)求证:
|a+b|2+|a-b|2=2(|a|2+|b|2).
如何构造一个图形解释这个公式的几何意义?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联想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极化恒等式
总之,回归教材是高三复习的正道.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要用教材、用好教材,从教材中追本溯源,让教材成为“源头活水”,建构章节的知识网络,挖掘知识的本源,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升教学和学生复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