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铮
假如请你为一座美术馆收集展品,你会选什么东西? 绘画、雕塑、摄影、工艺美术作品都不足为奇。 你能想象出来吗, 有一座奇特的美术馆,水滴是那里唯一的也是永久的展品。无数参观者慕名而去便不忍离开,因为它平静朴实的外表下,竟然掩藏着百转千回的心思。
在日本濑户内海海域的丰岛上,天蓝海碧,稻田飘香,只有七百名常住居民。这里曾经因工业废物堆积而震惊全国,如今却以艺术气息浓郁扬名世界。
美术馆外形宛若水滴,仅靠一层薄薄的水泥外壳支撑。同时外墙上开有两个圆形“天窗”,让原本闭塞的室内空间可以畅享阳光雨露。这个设计模糊了自然与人为的边界,原本灰白冰冷的水泥,在自然的滋养下变得温润且柔软。 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春去秋来,寒暑交替。 天气、时间和节气,在馆内勾画出千变万化的光影,分隔出或明或暗的梦幻空间。
这些晶莹清透的水滴犹如荷叶上的露珠,时而汇聚一隅,时而四散轻舞。 木讷的水泥外壳,将灵动的水滴包裹,而将其环绕的,则是美丽善变的大自然。 动静结合,虚实相交,看似空无一物,实则欣欣向荣。 这便是丰岛美术馆的绝妙之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 在这里完美融合。虽然简单至极,虽然静默如斯,却有着震彻心扉的力量。
◎文/赵培龙
你知道在沙漠洗澡有多奢侈、多危险吗?
那年秋天,我带一个独立团二百八十多辆军车在西北阿拉善地区沙漠深处驻训两个月,这六十多天最折磨人的就是缺水。水极其金贵。请人喝水比请人喝酒都要盛情。
在沙漠的烈日下,我们常常一身汗、一身土、一身盐渍。大家最大的祈求就是“痛饮一桶水,畅快冲个凉”。可是,喝水都成问题,还想洗澡冲凉?
机会终于来了。新来的两名司机前去拉水,由于记错了水源地,运回的是一口快要枯竭的井里的水。到了驻地放出水来,马上有人看出问题——水质淡黄,一尝,又苦又涩。水不能喝,但用还是可以的。于是,团里商量,两车水按人头进行合理分配。为这事,团里动了很多脑筋。有的模拟评功评奖的方式,民主推荐,会议讨论,确定洗澡名额;有的以积分模式,由高到低打分排出名次;有的则抓阄确定。最终确定了几十个人。他们欢天喜地,拿着换洗衣服,在临时用编织袋围起的露天浴室外排队。负责放水的人不停地提醒洗澡的人:要快冲快洗,到了限制水量,就算肥皂打在身上也不再放水。
那天,我幸运地得到洗澡名额。轮到我洗,只一会儿工夫,我发现地上好像有个石子在动。开始我以为眼睛花了,再低头仔细一看,我的天,是个活物!颜色与沙子一样灰暗,再仔细看,是个钻出地面寸把长的蛇头!这时,外面放水的小伙子也惊叫起来,说发现了几条灰蛇朝临时浴室游来。于是,我赶紧穿衣。大家七手八脚地打蛇。这时,一旁的老百姓制止我们,让我们别打烂了,他想捕起来泡酒。他说这些蛇都很毒,听到水声就从沙子里钻出来,人一旦被咬,基本没得救。
这次在沙漠洗澡,我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