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浩
京杭大运河的流经使得江苏境内的经济得到繁荣,百姓为了生存而逐渐聚集,商人由于商业的往来也不断汇集与流动,这一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通而形成的人员流动特点是江苏流域戏曲发展的先决条件。贯通江苏与北京的京杭大运河使得政治中心与富庶的江南地区得到直接的互动,而交通的便利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交流。从戏曲的曲种与发展历史来看,江苏境内的戏曲重镇苏州与扬州都刚好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沿岸,京杭大运河所带来的互动交流,除了推动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江苏地方戏曲昆剧,运河沿岸的苏剧、淮海剧等多种戏曲种类不断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
运河沿岸江苏地区的戏曲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推动了南北贸易的互动交流,使得江苏境内运河流经的沿岸商业经济得到繁荣的同时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一经济上的变化使得江苏地区市民阶层开始壮大。而该地区的市民基础温饱得到满足之后,便有了更高层次的娱乐消费需求。因此江苏地区的戏曲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兴盛。
从当前多种的戏曲种类来看,江苏境内大运河流通的苏州、常州、镇江、扬州、无锡五市中,除镇江外都形成了城市的戏曲种类。究其原因,镇江尚未形成剧种的主要因素在于地理上的问题使得该城市区域内运河不畅,从而导致了这一地区商业经济的不繁荣,使得该地区的戏曲缺失了产生的必要条件。
因此从运河流经与戏曲产生来看,江苏境内商业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相应地会产生地区性的戏曲种类。也就是说,商业经济与戏曲繁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力。戏曲作为一个表演类的文化形式,其需要观众群体的形成才能推动其剧种的发展,因此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为江苏境内的商业经济发展提供条件的同时也为戏曲这一文化形式培养出了一批初期的观众,因此京杭大运河江苏流经沿岸受运河贯通带来经济流动的影响使得江苏地区戏曲的发生有了条件的同时,也为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江苏运河沿岸戏曲的特点来看,首先从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形式——昆曲说起,在运河沿岸所形成的戏曲由于交通的畅通使得其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昆剧被称为百戏之母,主要指的是当代的多种剧种形式都受到过昆曲的影响。而即使是现当代昆曲仍然是影响力最大的剧种,作为中国曲艺的典范屹立于世界文化遗产之间。
除了昆曲之外,锡剧也是发展较为繁华的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影响范围除了江苏、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外,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流动以及社会的动荡与变化,该剧种形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地区、浙江地区等都有过较为兴盛的时期。因此从运河沿岸戏曲的发展来说,其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影响力广泛,除了在地方范围之内流传之外,还对周边地区的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运河沿岸地区的戏曲还呈现出包容性强的特点。该特点的产生要从商业经济的外向性说起,由于经济的互动以及外向对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地区经济在谋求发展之路上,势必要呈现出外向包容的特点。而依托商业互动形成的江苏戏曲其在表现形式上也呈现出了与其他戏曲不同的较强融合性。在地方性的戏曲种类中,单个戏曲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以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昆剧的融合性首先体现在南北融合。通过生旦对唱的南北合套演绎方法,在融合南北戏剧特点的同时,呈现出更加鲜明的戏剧特色与人物特点。同时其融合性还体现在扬州白,京白等角色的融入,在其发展与传播中,面对不同地域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昆剧表现出了强烈的包容性,不固步自封,积极学习其他戏曲、文化、地域的特点,使得昆曲的受众群体广泛。
同时运河沿岸江苏地区的戏曲,不只有昆剧有这一特点,清曲与徽剧也有包容性强的特征。扬州徽班其曲调丰富,声腔多样的特点,就是在融合多种声腔、曲调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曲艺特色,而曲艺包容性强的特点也推动了其向外扩张与不断发展。
江苏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恰恰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沿岸商业经济的影响。江苏地区戏曲融合与发展的特点使得江苏地区的戏曲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从而在艺术领域形成极富特色的江苏地方戏曲文化。
运河沿岸江苏地区的戏曲传播
江苏戏曲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外传播,在京杭大运河便利的交通背景下,各地的戏曲有了融合的可能性。大运河鼎盛发展的明清时期,戏曲表演环境集中于运河的船只之中。戲曲在运河的船只中演出的同时随着船运行方向的变化,可以便捷地在运河沿岸进行演出。同时戏曲班社出于经济利益的需求,其在运河运行的过程中会积极在沿岸城镇寻找演出机会以获得经济收益,因此也就推动了戏曲随着运河在各地的传播。
从历史上来看,江苏地区戏曲沿运河进行传播的过程主要有三个关键时期,第一个关键时期为乾隆南巡时,这一时期由于乾隆皇帝对于江苏戏曲的赞赏,使得民间的百姓开始追逐江苏戏曲,同时部分江苏戏曲随着运河开始北上。徽班在进京之后,戏曲为了迎合当地的艺术形式在不断改革与发扬下形成了今天所说的京剧。
第二个关键时期为太平天国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民间停止演戏文化政策的出现,江苏境内的曲艺人员开始北上与南下。由于山东人对徽剧的认知以及喜好,部分曲艺人员在山东落地扎根。而太平军对于上海的无法攻克使得上海聚集了大量的曲艺人员,在上海境内发展传播江苏戏曲,同时南方戏曲在此艺术背景下得以形成。
20世纪初是第三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仍然战乱频繁,而江苏戏曲也随着曲艺人员的奔波传播到了上海。江苏戏曲中的扬剧在20世纪初开始在上海扎根发展,获得苏北籍观众喜爱的同时也在上海文艺戏曲界开始稳定演出。江苏戏曲中的淮剧与扬剧都是在上海的背景下不断与其他艺术相融合而得以生存。随着1949年建国之后,社会逐渐稳定,上海地区所发展的淮剧与扬剧重新回到地方上,从而使得江苏戏曲中的地方戏曲得以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保存与发展。
京杭大运河在今日已经成为交通运输的要道,但是在江苏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其发生与发展都是依托京杭大运河,江苏戏曲的发展与京杭大运河的荣辱兴衰密不可分,江苏戏曲依托京杭大运河得以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容忽视。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