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当前语文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地位岌岌可危,教学不得法的现象,论述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提出抓住语文要素,明确朗读的目标;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落实朗读目标的教学建议,从而让朗读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朗读 朗读方法 问题 指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120-02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但现今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岌岌可危,教学不得法。下面,笔者从目标达成的维度诠释一些指导朗读的方法,以让朗读指导更有效。
一、朗读方法指导的主要问题
所谓朗读,就是清清楚楚地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对教学而言,简单地说,“有效”就是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效率高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朗读方法的指导”就是通过适合的方法、恰当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通过朗读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验文本、积累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良好的语言习惯,从而达到课标中提出的有感情朗读的要求。但是,当前的朗读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目标不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设计有朗读教学环节,但只是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需要,作为课堂讲解的一个跳板。实际上,教师对朗读教学缺少应有的重视,朗读时间非常少,朗读环节常常是每节课不到几分钟的时间,来去匆匆,应付了事。
(二)缺少具体有效的朗读方法指导
对于朗读内容,教师缺乏明确的指向性,为读而读,或只注重朗读技巧,没有针对具体内容、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二、有效朗读的方法指导策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效的朗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厚植传统文化根基。
(一)抓住语文要素,明确朗读的目标
朗读,不是机械地读,一次读应该有一次读的目的,一次读应该有一次读的效果。比如,对一篇课文而言,朗读有三个层次目标,第一步要读正确,这就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句子,读通全文;第二步要读流利,这是理解性的读,需要对课文进行细读,熟悉内容,厘清脉络;第三步要读出感情,这一层次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更深层次地理解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寓意,入情入境。而对于整个小学语文来说,各学段朗读目标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语文要素、学段、具体单元、具体课文定好具体的目标,并落实好目标。
(二)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落实朗读目标
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有效地读?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了以下方法:
1.精讲多读,保证充足的朗读时间
课前,教师要认真备“朗读”,做好朗读设计;课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体验、品味;课后,让学生延伸朗读,做好阅读分享。
2.唤醒学生的朗读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把朗读当作乐趣,才会把朗读内化为潜在的动力和自觉的行为。所以,朗读方法和形式要丰富多样,忌单一枯燥。如对于短小精炼的文章可以采取熟读成诵法;对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课文,可以采用想象入境、配乐诵读法;对于逻辑推理性强,或关系错综复杂的文章可采用图示诵读法;对于人物角色多样的文章,可以运用分角色诵读法;对于语言生动形象,文中有画、画中有意的文章,可采用图文结合朗读法;对于題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古诗,可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板块采用联系扩展法等。形式上可以个别读、小组赛读、集体读、加动作读等。
3.朗读技巧的方法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朗读时普通话正确,还要求朗读连贯、流利,能正确停顿,节奏得当,有感情。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朗读技巧的方法指导。
(1)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经验、借助拼音或查字典等读准确,但对于一些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思,读准字音有助于正确理解课文。如《司马光》一文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没”的正确读音应该为“mò”,意思是:没过头顶。如读错成“méi”,意思就变成瓮里没水了。还有一些字,在朗读中要做变音处理,如语气词“啊、吧”等、“一”字的变音,一些字在词语中要读轻声、儿化音等。
(2)正确停顿停连,把握节奏
语文课文中,停顿不同,意思就不同,停顿不对,理解也会相应地出现错误,如《杨氏之子》中的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应读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如读做“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那意思就错了,把“孔雀”理解成“家禽”了。
还有,语文课文中,不乏长句子,如果一口气读完,会很吃力,而且还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如《彩虹》中的一个长句子,可指导学生停顿如下:“哥哥,如果/我把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拿去/挂在彩虹桥上,我/坐着秋千/荡来荡去的时候,我的花裙子/不就成了/一朵彩云/飘来飘去吗?”
另外,根据课文表达需要,也会出现有标点但不需停顿,而是连接起来读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停连”,如《再见了,亲人》中“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中的“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能让人看出面临着极大的危险,但朝鲜阿玛妮依然义无反顾,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支持和帮助,采用“停连”可以表达出叙述者当时激动、感激之情。
(3)区分重音,读出抑扬顿挫
课文中有些词语为了强调或突出一些重要内容或特别表达某些情感,在朗读时,往往需要重音。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中“好好儿活”是为了突出作者对于生命的新的认识和敬仰,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以此告慰母亲,需要读出重音。
又如,《葡萄沟》中的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像文中“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这样结构相似的一组短语在一起的时候,读要有所变化,一高一低,一强一弱,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4)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用适合的基调朗读,唤起和作者的情感共鸣,把文本内容更好地呈现出来。如《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气势恢弘,朗读时就不能是温婉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处处弥漫悲痛,朗读时不能是欢快的;等等。所以,在朗读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所要诠释的思想情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而读出感情。
(5)朗读指导有层次,循序渐进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将其运用到朗读指导中,就是要教师按照语文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朗读指导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准确到位的朗读中,感受水到渠成的朗读乐趣,形成扎实的语文朗读能力。以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第一次读,初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连贯、读通顺。第二次读,理解读。让学生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上,引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进一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次读,品读。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感受画面,把“诗”与“画面”结合起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四次读,美读。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精妙,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深入诗文所描绘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6)朗读指导要有针对性,深刻感悟文本内涵
有的课文篇幅很长,课堂时间又很有限,如果逐字逐句地进行朗读指导,必定高耗低效,所以要求教师朗读指导时,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一般而言,教师可以抓住关键点进行重点朗读指导,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主要抓住写普罗米修斯这一人物的五处关键句子进行朗读指导,从而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博大的、无私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文中描写精彩之处、感情浓烈之处、含义深刻之处等进行有针对性地朗读指导,让学生学会从文字中抓住关键词,从而较好地感受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
(7)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朗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学习经验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同,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读法。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有这样一段话: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窦老师针对“来!来!来!”三个字进行个性化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感悟洪教头的“挑衅”。于是,有了如下不同的朗读呈现:
生1:来来!——来!(表现了洪教头气焰嚣张)
生2:来!——来来!(看出洪教头吃了一棒,不肯服输)
生3:来!来!来!(洪教頭急于求胜、雪耻的心情表现无疑)
生4:来!——来!——来!(洪教头强压暴怒的愤恨)
似乎很简单的三个字,却读出了无穷趣味。窦老师让学生通过停顿不同、语速快慢、语调升降、语气轻重进行朗读体验和比较。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体验的个性化朗读中感受语言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认识也就变得越来越清晰。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正确地把握了“教学有法”,合理运用“教无定法”,才能“得法”,让“法”真正为教学目标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方法的指导亦是如此,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只有加强方法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李艳萍(1974— ),女,壮族,广西马山人,高级教师,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二实验小学书记、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