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进德修业有智慧

2020-08-25 02:04李冲锋
博览群书 2020年8期
关键词:敬之有恒有志

李冲锋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的一生可谓功名显赫,成就非凡。他首倡洋务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梁启超盛赞曾国藩说: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梁启超对曾国藩的这番评价可谓得其环中。曾国藩的成就与他个人的修炼是分不开的。他个人修炼的心得体会在他的家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卷帙繁多,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治军用兵、科举考试、子弟教育、门风建设、读书写作等诸多方面。梁启超评论曾国藩文章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曾国藩家书》是最能体现曾国藩文章“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出之有本,言必由衷,如揭肺腑以相告语”特点的。《曾国藩家书》内容既富,阅读角度亦多。窃以为,最值得学习的还是他进德修业的功夫。从此角度看,《曾国藩家书》是一部进德修业、立人成事的人生指南。阅读《曾国藩家书》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经验和智慧,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

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在人生各种修为里,曾国藩特别重视进德、修业二事。为什么呢?曾国藩在1844年10月10日给四位老弟的信里谈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他所说的“进德”和“修业”指的是什么呢?“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可见,曾国藩所谓的“德”是中国儒家传统的德,他所说的“业”是指写诗作文练字等功课。在1842年10月21日给四位老弟的信中他对进德、修业还有另一种解释:“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可见在不同的语境中,两者的内涵略有不同。

为什么进德、修业这两者最靠得住呢?曾国藩认为: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是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份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进德修业可以体现个人的主体性,而且具有累积性,所以此二事最可靠得住。如果德不成、业不就,那么就足以令人生耻。曾国藩曾自叹:“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进德、修业是曾国藩一生修炼的核心内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修炼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虽然曾国藩所说德业与我们所修习的内容并不尽相同,但于今仍然有启发。我们每一个人仍然需要不断进行品德的修养、学业的精进,曾国藩所说的“由我作主”于进德、修业二事也确实可由个人掌握的,他所说的日日修行、日日累积的做法也很值得学习借鉴。

有志有恒,乃有成就

曾国藩特别重视做事要有志有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在(1842年12月18日)给诸位贤弟的信中说:“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这里就谈到了“立志”和“有恒”。后来(1843年1月20日)给诸位贤弟的信里他还说道: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此诸弟勉之而已。

在1844年10月10日给四位老弟的信里又说:“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虽然,曾国藩多是就读书、作诗等谈有志有恒,然则推而广之,人生中的成就,何事不由“有志有恒”而得?

“有志”就是要有志向。志向是心之所指,是面向未来的抱负。立志是求学成事的前提。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志育”,有很多关于“志”的精彩论述。如“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有志者事竟成。”朱熹說:“百学须先立志。”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曾国藩接续了传统的“志育”思想,强调“有志”是“有成就”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曾国藩也十分重视“立志”对成人成事的作用。在1844年10月30日给四位老弟的信中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他人!”可见,一个人若能立志,则能够不为外界所干扰,而成事成就。1863年5月22日在给曾纪泽、曾纪鸿二子的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又说:“尔于厚重二字,须立志变改。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欲求改变,先须立坚卓之志,立志就是改变的金丹。可见,立志对于成人的重要性。

“有恒”就是有恒心。梁启超曾说:“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所谓的毅力,其实就是做事能够坚持,即“有恒”。曾国藩自己是一个十分有恒心、有毅力的人,这从他的日记中更可以看出,虽然公务繁忙、人事杂多,但他每天坚持写日记、每天坚持读书、每天坚持作字等等。曾国藩他自己做到了有恒,推己及人,并劝儿子、诸弟由此行之。在1859年11月8日写给曾纪泽的信中说:“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1842年12月18日,在给四位老弟的信中说:

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可见,曾国藩把其他课程都删去了,而惟“有恒”不可去。为什么呢?因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二字为主。”在1843年1月20日给诸位贤弟的信里他又说: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曾国藩“自立课程”“誓终身不间断也”“将终身以之”即是立志,而其“有日日不断之功”则为“有恒”。一个人若果能立志并有恒为之,定会有所成就,曾国藩本人即是例子。

修身养性的四大法则

曾国藩在(1870年12月23日)给曾纪泽、曾纪鸿的书信中谈到了修身养性的四大法则。

一曰慎独则心安。曾国藩认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一个人心里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恶,这就是自欺其人。自欺不自欺自己心里知道。因此,一个人“慎独”的功夫就特别重要。“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乎,是人生第一自强,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一个人能够做到没有愧疚之事,面对天地便会神色泰然,心情愉快富足宽裕,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快乐药方,也是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曰主敬则身强。“敬”的功夫也是曾国藩特别重视的,内心要有一个“敬”字,要善于专静守一,不为外物所诱惑、所打扰。他的“主敬”思想也是接续儒家传统而来。他说:“‘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对于“敬”的内涵,曾国藩从“敬之工夫”“敬之气象”“敬之效验”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在曾国藩看来,“敬”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人身强”:“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也就是说,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对待,不敢懈怠,那么就能够使身体强健。

在1858年6月26日给沅甫九弟的信中说:

圣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天德王道,彻始彻终,性功事功,俱可包括。余平生于敬字无工夫,是以五十而无所成。

曾国藩将自己五十而无所成归因到“敬”字功夫不足上,由此也体现出“敬”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在1858年8月22日给沅甫九弟的信里说:“‘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朋友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至嘱。”这里他则把“敬”看作是处朋友的交往原则,同时也是做任何事所需始终遵守的。

三曰求仁则人悦。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即是“仁”。曾国藩对“求仁”亦十分看重。他认为: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产不惧,发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孔子一派教育人,最大的莫过于教人“求仁”,而“求仁”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曾国藩对“立”与“达”的概念进行了他理解后的形象的阐释:立者,自立而毫不恐惧,像富人财富有余,不需要向别人借一样;达者,四通八达,没有障碍,像有权威的人站在高处大喊一声便群山四面回应一样。一个人如能做到立已达人,其结果是怎样的?那就可能和万物争光辉了,那么人们就愿意高高兴兴地、喜悦地归附于他了。

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特别重视做人要勤劳。首先,他认识到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性。他说:“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苦,古今之所同也。”接着,他谈到勤劳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为一身计,则必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他对勤勉和安逸给人生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由此说明勤勉的重要性。他说:

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浏览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鬼神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在他看来,君子要担负起人神所赋予的责任,没有比学习劳动更重要的了。

以上四则都是从修为的内容与效果两方面展开的。“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修炼的内容,“心安”“身强”“人悦”“神钦”是修炼的效果。这些修炼涉及到如何处理对己的关系、对人的关系、对国家社会的关系,甚至涉及对鬼神的关系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遵守好这四条修身养性的法则即可保无过而有成。曾国藩本人也十分重视这四条的功用。他说:

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警惕,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也就是说,这四条不仅是他自己用来自我警惕的,而且令自己的两个儿子相互勉励,每天晚上以这四条作为功课,每月终了时以这四条作为考查的内容。不仅如此,还把此四条寄给各位侄儿,让他们共同遵守,希望学有所成。由此不难看出曾国藩对此四条的看重。

这四条中所蕴含的思想,曾国藩曾数次在家书、日记里提及,例如在(1854年8月14日)给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人的信中也说道:“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平生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这一段同样反映了曾国藩的“勤敬”思想,特别是从后面所说的“刻刻遵守”“至要至要”,不难看出他对此的高度重视,以及恳切心情。

《曾国藩家书》中所阐述的人生修养的内容十分广泛,蕴含着他丰富的思想,也透射出他万千的气象。如能再结合《曾国藩日记》和他生活中的实修以及他由鲁钝成就非凡功业的事实来理解,则对曾国藩其人其事,对人生当如何进德修业、如何走向成功会有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切的认识。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敬之有恒有志
一个家庭若有这种家风,人才辈出
暗示
《学有恒艺无涯》
无题(3)
第三个惊喜
张明
翟方进: 敬人者,人恒敬之
重庆最美戒毒志愿者:用一万种力量逆光飞翔
沉浸式打卡新去处 北京公共安全体验馆
日本性侵案女记者告赢安倍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