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炜
很多人问过笔者,为什么在2015年你就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了《中国电影完片保险人才培养战略协议》,但一直不开设课程?这个问题,在笔者心中沉淀了四年,因为几年前中国还不具备推行完片保险的土壤,如果那时办了这个培训课程,必然会给本就已经乱象丛生的中国本土电影完片行业,平添更多的乱象。记得2015年,美国电影金融集团(FFI)宣布进入中国市场,一夜之间,中国资本圈子谈论最多的是电影完片保险这个行业有多暴利,于是电影完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出了几十家。笔者,当时果断的拒绝了2家风险投资机构的天价估值投资,因为笔者清楚,中国完片保险行业的体系搭建并非一朝一夕,目前中国几乎没有能担当电影完片保险技术服务的本土团队,而欧美工作团队在中国电影行业开展完片技术服务的必要条件又不具备。简单说,美国一部片子平均投资几千万美金,当时平均一部中国电影投资不到3000万人民币,美国人认为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的保费很合理,并且购买了完片保险很踏实,中国电影制作人对3-8%的完片保险费率都觉得恍如天价。当然,美国电影完片保险承保的是真完片险,这也与中国电影完片保险 比如平安 人保 太保等公司推出的假完片保险(事实上不过是一个剧组综合财产保险而已)承保能力有限,相比起保费收费标准就有所不值了。
另一方面,刚才提到了完片保险技术服务专业团队本身的成本。国外以几千万美金,大约几个亿人民币的百分之几保费,来支撑一个专业完片监理团队工作,这是一笔几百万人民币的预算。中国在完片保险保费上,一共才收几十万,扣掉保险公司成本损耗和税费发票等,能支付给完片保险完片监理技术团队的服务费不过十万八万,这点钱甚至不够为剧组配备一个资深一些的工作制片人。中国有句话,一分钱一分货,但中国奇怪的现象就是这么多,比如面包比面粉便宜,比如这样低价的完片保险竟然有几十家打着完片担保、完片保险、完片监理名号的所谓专业公司,争相在背后资本助力下,与美国电影金融集团(FFI)一起进军这个行业。所以笔者管2015年这一年,叫中国完片保险的乱象元年。为了不趟浑水,不跟这些资本逐利的浑水摸鱼之辈一起毁坏行业声誉,笔者果断放弃了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开设中国电影完片保险高级人才研修班的计划,但也用这四年时间,思考探索该如何开展中国本土电影完片保险方面的工作。
期间,笔者与很多参与过美国电影完片保险工作的专家,中国剧组里从没超过预算的敬业老制片人,中国剧组里的诸多行业工种,编剧,导演,以及一些偏好投资影视项目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大量的走访研究。也拜访了中国电影行业管理官员,举几个有趣的例子,记得有一次笔者坐在国家广电总局某位领导办公室参加恳谈会。笔者真诚的恳请领导给予支持,表示未来在要办中国第一个电影完片保险方面的高级培训项目,希望领导能来站台讲话。领导婉拒,笑笑说建议我不要搞,说这是为我好。当时我不理解,现在想想,如果那时圈里人听说“有个人要做个行业生产资料要素数据库,还要和银行、保险、税务总局、国家行业主管机构、乃至投资人联上网,这个人出主意要让国家对所有明星、导演以及影视生产链条各环节进行资金受托支付和可追溯评价管理”,可能新闻一发,笔者没准会比崔永元老师还出名,估计大概率成为革命先烈了。因为当时的影视行业涉及每年高达近百亿不计税、现金开支的灰色产业链,一旦触动了利益,动了大多数人的奶酪,有些大佬一天消费的钱,谏言者可能就被各种临时工给意外了。也正是因为行业内,有一批像崔永元老师这样热血、敢于直面黑恶乱象的前辈,有了习大大这样言出必行 敢担当的领导人,才有了现如今影视行业稽查逃漏税,演员限薪和呼吁影视行业彻查洗钱问题的外部大环境,這些都为适时导入电影完片保险机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言归正传,下面浅谈下笔者认为相对可行的中国本土电影完片保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选对培训对象,如果本土电影完片保险人才要求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条件:懂财务、懂管理、懂法律,然后是懂电影。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因为电影完片保险是一个让我们用财务知识、项目管理能力、法律契约条款为工具,去帮助电影按计划、按预算高效完成拍摄的过程。我们很难去改变一个电影人的惯性思维模式,也很难让一个感性电影工作者短期内成为一个财务、管理、法律专家。反之,我们教会一个懂财务、做过项目管理、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一些行之有效的电影制片技巧,要相对容易可行的多。在电影人眼中很多合理的事情,站在电影完片保险项目管理的角度看,是存在很大缺陷漏洞的。举例来说,一部电影的制片人或导演,相当于企业CEO和产品技术研发总监,而电影完片保险监理人员有些像投资人派到公司的财务高管或董事会成员。完片监理人员懂财务,才能看得懂电影的预算,抛开一个电影的艺术内核,其实电影项目公司无非是一个生命周期有限的普通企业,电影项目公司也要遵循企业的基本允许规则拿有限的生产资料,参照企业的生产计划,按约定时间交付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在企业售卖产品回款后,完片监理人员需要严格看着账户上的资金归还投资人借款,一旦收入不足以覆盖借款,则要按照与企业事先约定的破产清算处置方案,去处理拍卖企业的资产——也就是处理电影版权和其他所有潜在的增值业务收入。如果企业在完成最终产品交付前,发生不可预见的意外,导致资金有缺口,这个投资方派来的监理人员,将联系投资人给与企业补充资金,确保能交付产品,不然企业中途破产,投资人还是会血本无归。简单说,电影完片保险机制就是在扮演上面这样的一个角色。
懂财务,可以让监理人员更容易预见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提前降低项目投资的风险。懂管理,就相当于要求电影完片保险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潜在质量隐患和风险,可以提出生产管理上的漏洞,及时敦促企业CEO给予改正。懂法律就更容易理解,在影视项目从立项、投保、聘用导演、演员、乃至各工种,拍摄、后期制作、宣发等无处不存在各种契约合同,这里存在着大量的潜在法务纠纷和风险,因此帮助企业规避法律纠纷风险,也是完片保险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影片减少烂尾风险能够顺利拍摄上市的重要举措。最后,要求完片保险专业人士懂电影,是指懂得电影生产的各环节工艺,对影视生产资料的造价、运行规律,各类影视拍摄的潜规则行规都有所知晓,这样才能尽可能通过专业经验预防剧组损失,在发生问题时及时公估定损现场出险理赔,确保剧组不因为意外影响运行,必要时甚至要果断接手剧组的制片人管理权限,确保项目在制片人严重不尽职且不听劝阻下可以中途接管,延续项目拍摄完成。因此,对完片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对学员素质有苛刻要求的,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培训体系,是一个大量实战案例教学,点评中国剧组里太多不为人知的猫腻的特殊教学过程——这是老外不可能玩得转的, 是一个需要经验传承和有充分实践方能成才的慢过程。
因此,如果开班,笔者会先从面向保险、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高管去开设这样一类电影完片保险金融类高级研修班。因为,这不是一个企业,一朝一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整个行业参与,群策群力为影视行业共同推动政府制定配套的行业法规和各类复杂精细的承保产品、和因地制宜开发公估定损系统和制定跟组完片保险监理人员现场理赔定损规则。
那么有人问,然后呢?当第一类班走通后,当我们的保险、我们的银行、我们的非银行机构对真正的完片保险是做什么的有个清晰的认识了,我们的金融机构才不会再轻易被美国及其他国外电影完片保险机构忽悠,我们才能明白构建中国自主的电影完片保险制度有多么的急迫和重要。这时,笔者会面向中国律所律师、法律院校高材生开设电影完片保险法律类人才培训项目,从完善中国电影完片保险法律法规的角度,去培养一批懂法律、热爱电影完片事业的人才。这时,恭喜第一类完片保险金融行业的学员们,他们可以录用或找到法律合作伙伴,结合保险产品和适用的法律产品,形成符合中国法律特点、符合中国金融机构工作特点的相关配套产品。
第三類自然是面向项目管理类人士和部分从事影视项目生产的企业开设的电影完片保险制片监理人才培训项目。鉴于中国在目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能还会处于导演中心制和制片人中心制,乃至相互包容的工作模式中。因此,中国的电影拍摄生产经常会出现与预算不一致的拍摄大纲动态修改,有些是因为导演个人偏好和制片方的某些融资商业需要,有些是因为要适合中国与时俱进的电影审查制度。那么,我们的学员不仅要学习如何实现剧本数字化管理,还要能理解预算、决算、结算有关的中国特色电影制片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当然还有很多剧组实务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虽然看起来很多,其实结合美国完片保险的制片监理工作方法,结合中国国情,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开发适合中国剧组工作的电影完片保险数字化制片监理saas系统,大部分学员明白影视项目的运作规律,就可以基本熟悉saas业务系统对影视项目生产的动态管理机制,只要学会软件操作,基本既可以对剧组生产有所掌控——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剧组是否能严格按照电影完片保险的投保规则去履行拍摄,是完片监理工作机制能否开展的关键,这需要一个逐步适应、逐步试错的过程。
第四类是推动国家人社部共同制定电影完片保险初中高级监理师的培训与认证,这些需要一个较长的逐步完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用人场景和推动行业职业人才培训认证的一个过程。未来前三类早毕业的学员,可以在后面的社会认证培训体系中担任导师,也算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相信这样,经过3-5年时间,才有可能为中国自主电影完片保险事业,培养出一批实用型人才,此时我们才可以谈中国如何去实施构建自己的电影完片保险体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电影完片保险体系的搭建,是一个架构复杂、体系完整、经过近70年发展逐步积累的庞大协拍服务系统。其不仅包含由海量上下游合同和大量完片工作人员在通过每部电影持续不断录入的动态协拍数据,还包括有美国电影完片保险体系在全球影视资产服务链条中的资产管理信息流、金融数据信息流、服务商拍摄人员信用信息流等要素。这就像一套多米诺骨牌,一张挨一张,每一张的行动,都会牵动影响全局。听到这里,可能无从入手的感觉。事实上,以上这些听起来复杂,但在实际电影拍摄中,我们都在大量接触,只是都在孤立运行,并没有形成体系方案有序的整合在一起。举例来说,影片早期制定拍摄计划时,会配备大量选景外联制片,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电影项目公司找到符合剧本拍摄要求,又尽可能能节约拍摄成本的取景地。我们还会有跟组特约演员和一些角色的选角导演,有负责协调衣食住行的生活制片等各方面的工作人员。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在为电影拍摄进行服务,很多剧组只有在组建成立后,才能招募到这些人员,才能发现原来预算够或不够,因为专业人士说:“你的预算做低了,这个价格无法满足你的需求,需要加钱!”这是常态化的事情,然而剧组的钱是从投资人那里拿到的,投资人不理解,因为制片方融资三合同里写着几千万一个具体的数字,钱给到了制片方,现在制片方说钱不够,项目会烂尾。电影项目只要不能如期完毕,拍摄人员的档期是固定的,一旦走了可能数年内再无机会凑齐从新补拍这些镜头,也就更不要提发行回款的事情。因此,制片方会“要挟预算不足烂尾”胁迫投资人必须追加预算,而投资人一旦资金不充裕难以筹措,项目就基本黄了。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中国式电影生产模式,基于人和人之间的经验、道德、口碑、信用的松散制约模式,和基于电影完片保险的法律文件、制片数据、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差别。电影完片保险在投保一个电影前,会与导演制片方详细研究每笔预算对应每个镜头的拍摄计划是否充足,关于选景会通过第三方或选景数据库内查询比对 历史上拍摄同类影片的平均取景费用,以避免设置预算时严重偏高或不足。同时,由于预算制定由与本项目无关的第三方完片监理服务机构提供支撑,可以避免投资方被制片方人劣迹人员“洗预算”欺骗,保险监管下的第三方向景区受托支付取景费,可以避免制片方在支付取景费时吃回扣或因执行疏忽、资金丢失导致取景拍摄失败等风险发生。同样的规则,大量适用于电影完片保险的工作模式中。依托电影完片保险,将一些依靠人情、依靠人的经验、依靠自觉自律约束的问题,变为严格的依靠法律契约、第三方监督、服务备案与评价机制约束的可控拍摄行为。
之所以提先从协拍服务入手,也是因为这是一个看似复杂庞大,但相对简单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但由于影视行业人员迭代更新周期较短,很多影视技术人员、服务机构、设备供应商几年乃至1-2年就换一茬,需要持续对协拍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服务跟踪评定。反之,如果此项工作做的到位,也解决了很多投资人对剧组预算不透明的苦恼问题,通过提供相对客观的第三方生产资料和服务商预算评估,可以降低投资方、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因此这是个B2B的服务业务。鉴于电影完片行业整个生态链条的复杂性过大,从为金融机构和投资方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供货商的预算审查入手,也可以作为下阶段保险机构筛查出一些相对优秀、社会诚信佳、服务技术过硬的服务商,来作为保险公估定损理赔的供应商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