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东
随着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2017年9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研学旅行日益受到中小学的重视。能否开发高质量的研学旅行课程,增强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体现着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水平。基于国家和市区相关政策,立足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我校自2016年正式启动研学旅行课程。为了能够实现让孩子们“一次旅行 一生记忆”,在研学旅行课程实践中,学校深刻地体会到提升干部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构建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实施、教学方式变革及教学评价、课程反思的改进工作机制,是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深化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课程目标的方向引领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成,决定了其国家课程的课程定位和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责任。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基于国家教育政策背景和自身课程建设的系统思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通过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和系列的主题学习,实现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即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实践体验,逐步提升对自我、集体、家庭、民族、国家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自我价值认知、合作交流、责任担当、互助友善、自主发展的能力,简要概括为:自主、合作、责任。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纲要,将课程目标细化在每一天的行程内容中,由年级教师负责课程实施,以实现学校预设的课程目标。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既是学校研学旅行的出发点,也是学校课程目标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提高研学旅行课程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益,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学校坚持围绕一个课程基地三年为一周期持续进行课程的开发与细化完善,以期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与教育价值的最大达成度,彰显学校的课程特色。
统筹各方资源,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目的地和行程安排是实现学校课程育人目标的课程载体与实施路径,是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抓手和依据。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业特点,我校把初中生的研学旅行安排在初二年级。学校认真听取学科教研组的建议,明确目的地及行程所赋予的学科课程价值,做好学科的教学安排,指导年级组挖掘好育人素材,精心做好主题活动课程的设计,力求不断实现课程育人功能最优化。学校在行程安排及学生研学过程中和资源单位密切联系,详细了解每天的行程细节和学生的学习安排,双方的工作人员通过召开信息沟通会,明确每一天的行程内容及工作,将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的工作意图及时传达到每一位工作人员,以确保工作流程的顺畅,为学校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保障。同时,学校让每一位学科教师明确自己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任务,包括行前、行中、行后不同阶段的任务。结合研学旅行课程纲要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学校倡导教师在任务单的编写过程中可围绕同一主题开展跨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多学科的教师主动参与到活动主题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推动实践课程的学科融合。做好行前的学科培训、行中的学科现场情境教学活动、行后的基于国家课程学科实践主题展示的课堂交流分享,为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思维的拓展、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学校明确年级在研学旅行中的任务,包括行前的学生、家长、教师动员会及行中的主题教育的设计、晨检、晚总结、红十字会员每天的卫生宣讲、住宿的检查和突发情况的处置、小组学生学习任务布置与导师的学习指导要求、学生宣传通讯报道的组织及行后的年级、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分享等。
学校在整个研学旅行工作中,包括目的地的选择和行程安排、学生学习任务单的编写、学校的课程保障、行前、行中、行后的课程安排等,充分发挥教师课程领导力,以系统化的思考来建构与设计,并通过评价不断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深化与发展。
创设多樣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路径
研学旅行让孩子们的学习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基于实践的学习,不仅让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也让课本上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促进知行合一。同时教与学的方式也更加多元、趣味化、情境化。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转变教学方式,突出课程的预设与创生能力。创设的学生学习方式包括:个体学习、同伴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学生学习的课程包括:主题教育活动课程、现场情境教学课程、学科展示交流课程。学校在课程实施中不仅重视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安全意识与组织纪律教育、参观学习的组织,更对学校的育人途径、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预设与安排,精心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培养孩子们的国家认同和家国责任。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让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思维品质以及自主、合作、责任担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突出多元评价,丰富学生学习的实际获得
课程评价是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体现。课程评价是基于课程目标与课程实践活动之间达成度的一种价值判断,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促进研学旅行更好地实现学校预设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学校应对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成果进行多元评价。评价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引导和激发学生友善、合作、担当的公民品质;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关注共性的评价要求,又关注个体差异化评价,促进其潜能的不断发展;坚持客观评价、注重多元,通过个别访谈法、观察法、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在评价过程中,唤醒孩子们社会化过程中对真、善、美的追求,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品质表现,如诚信、合作、自律、环保、友善、爱国等;学习思维品质的发展,如任务完成情况包括任务单的填写、视频的录制、原创诗词、绘画作品、作文、参观心得、相关专题研究性学习汇报等作业表现。此外,通过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与标准对学生完成相关任务进行评价。多元的评价,能够让更多的孩子乐学、善思、有真收获,充分展示自己的文雅、自信,发现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
研学旅行课程的系统化的开发与建设为学生、教师、家长重新理解和审视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成为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一个具体体现,其本质在于让每一个教育环节都能够充分诠释课程育人的独特价值,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做到“一次旅行 一生记忆”。
参考文献
[澳]科林·马什著. 理解课程的关键概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编著. 人是如何学习的[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顾明远.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肖川. 教育的方向与方法[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美]格兰特·威金斯,〔美〕杰伊·麦克泰格著.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