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020-08-24 12:49张纪元李雷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劳动家长学校

张纪元 李雷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思想,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的育人体系,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國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该文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作为全国教育高地,如何在原有实践研究基础上,扎实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海淀区中小学劳动教育项目组针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了系列实践与探索。

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特点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优质与特色是课程发展方向。海淀区中小学在原有课程基础上,依据学生现实需要、未来发展需要、学校育人需要等,重组和构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课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特色化。充分彰显地域特色和学校育人特色。学校依据办学需要、周边环境资源和所处地域特色等条件,开发了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玉泉小学在延庆开发了农场课程,苏家坨中心小学创设了《剪纸》系列课程,和平小学开发了《有趣的葫芦》实践活动类系列课程。

(2)融入科技含量。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改变了人。在日常的劳动教育中,融入科技含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劳动的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会创造性劳动,感知科技的魅力。很多学校开设了STEM课程,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进行融合,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生活化。学校劳动教育生活化、日常化,这有助于引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北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按照时令天气开展系列有趣的劳动教育课程。双榆树一小组织学生走进新建的大兴国际机场,参观新机场航站楼,模拟体验安检、登机全过程。在真实场景中,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内涵。

(4)系统化。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支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能有效深入推进劳动教育。花园村二小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发了家长系列课程,用以引导家长指导孩子完成学业以及开展家务劳动,以此促进学生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还组织机器人社团、公益劳动等活动,开展日常性的劳动教育。

(5)针对性。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学校开发了家务劳动系列课程。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育英学校、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十一学校一分校、九一小学等学校开设了家务劳动系列课程,包括擦桌子、洗果蔬、做饭、洗衣服等等。学生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仅体会了父母的辛劳,还把这种实践体验,诉诸文字,写下了一篇篇美文。

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思考,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分步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具有发展观念,可从实际问题出发。

(1)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有助于学生能够适应当下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针对学生毕业走向,开设了烹饪、服装设计等课程。

(2)劳动习惯。好习惯需要训练,才能形成人的自动化行为,一般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家校社协同努力。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力量,引导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可以迁移到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此外,社会也需要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他人添麻烦。初中学生则需要在做好自己的事情基础上,帮助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高中学生需要在做好自己事情与帮助他人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思考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3)劳动情感和态度。劳动情感和态度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现在很多学生家庭生活优越,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劳动容易造成漠视和冷淡,如何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很多学校做了积极的探索。西苑小学利用学校紧邻颐和园的优势,开发了志愿者服务课程,组织学生到颐和园做小导游,在帮助游人中,切身感受劳动的快乐。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均得到提高。

(4)劳动价值观。丰富的劳动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学生“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育鸿学校利用地处空军大院优势,开发了系列“蓝天课程”,取得了很好效果。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原则

劳动教育课程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劳动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或者智力劳动。在偏重体力劳动的同时,应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重。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学科融合。学科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实现单位时间内,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单一学科知识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人类面临的困境,需要综合各方力量和各种学科知识,才能有效解决。

(2)前瞻性。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除了满足学生日常的生活劳动,还需要设置相应的内容,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的需要。很多学校开设有职业生涯课程,让学生走入职场,了解各行各业及学会尊重劳动者。

(3)实用性。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及运用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培养基本的劳动品质。

(4)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是为实现劳动教育目标服务,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常见的评价方式有:通过橱窗、义卖等方式展示劳动作品的成果,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学生在完成相应的指定劳动任务后,依据完成质量赋予不同等级的评价;学生家务劳动,可以通过自评、他评、家长评、教师的多方评价,这有利于促进劳动教育的深入。

无论是哪一种评价方式,《意见》明确指出学生劳动教育情况将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作为学生未来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课程开发及实施需要注意之处

当前,中小学课程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丰富多彩,需要学校围绕育人目标,提炼和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优化整合课程,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的精品劳动教育课程。

(1)确保课程的科学性。课程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中小学常见的劳动教育课程主要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还有的学校有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均应该包含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要素,以确保课程的科学和有效实施。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校课程只有目标、内容和过程,缺少适切的评价;或者只有内容和评价,缺少清晰目标。

(2)课程设计勿忘“小我”。学校和家长都会重视直接关系到学生升学,关系到未来就业的课程。而很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课程,常常会被忽略。孰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道理人人知晓,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被家长和学校淡化。做不好“小我”,未来在社会生活中,很难做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这样的课程设计必然会造成“地基”不稳。服务自我的劳动教育课程,无外乎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入手,如会洗衣服,会做饭做菜,收拾自己屋子,打扫和整理个人的房间,修理自行车等等,在防控疫情期间,学生的家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从长远发展看,要让学生保持这一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3)课程不只是体力劳动。一提到劳动,很多人会以为就是出力流汗,这是对劳动内容理解的窄化。体力劳动需要和脑力劳动并重,这样二者才能相互促进,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让学生学农学工,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学习和劳动体验上,还需要让学生了解高科技给农业、工业生产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编号:CEDB1936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劳动家长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