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任坤芬(彭州市人民医院儿科)
导读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和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都是儿童很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在生活中很是常见。那么,两者有何区别呢?
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病症,柯萨奇病毒A16、肠病毒71 型最为常见。尤其是肠病毒71 型所致的手足口病备受关注,因为这种类型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脑炎、病毒性脑膜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疱疹性咽峡炎也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但其以柯萨奇A 组病毒为主。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没有太大的区别,一般通过咳嗽或者打喷嚏喷出的呼吸道液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另外,“粪—口”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孩子的手接触到被感染的大便,手再接触到嘴巴,则会导致病毒传播。这些疾病经常发生在儿童密集处,因为儿童间接触、“分享”细菌的频率高,尤其是在换尿布或者是上厕所后未及时洗手的情况。
潜伏期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3-7 天,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3-6天。关于两种疾病的潜伏期,学者们的观点不一,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此期间,孩子与孩子之间传播病毒并未出现任何生病的迹象。
临床症状
手足口病发病初期可出现发烧、食欲不振、喉咙痛、疲倦等表现,发病1-2 天后,口腔可见水疱,这些水疱起初表现为细小红点,随后形成溃疡。溃疡多位于舌头、牙肉、口腔两腮内侧,手掌、脚掌、臀部或者生殖器有时也可见红疹。有些手足口病患儿并无明显体征,或者是仅仅表现为皮疹、口腔溃疡等。
疱疹性咽峡炎,常突然性表现出高热症状,且常伴有咽红、食欲不振等表现。喉咙或者口腔中可见细小且疼痛的水疱,面颊、舌头及牙龈等部位也可见。这些小泡很快会爆开形成溃疡,溃疡非常小,宽度2-4 毫米左右,但很疼,会引起吞咽困难,甚至拒绝饮食。
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大多数病情较轻的病人7-10 天便会自愈。目前,关于手足口病并无特效药,一般给予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对症治疗,但容易延长病程,甚至加重病情,需谨慎。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人在一个星期内可自愈。并无特效药,且不建议应用抗病毒药物、中成药和抗生素等。
传染性
手足口病传染性轻,危害性重,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如果小孩子出现手足口病,一定及时告知学校,并且遵照医嘱住院或者隔离治疗,且注意家庭卫生,等到症状完全消失后至少1 周方可回到学校或者幼托机构。
疱疹性咽峡炎相比手足口病,这种疾病属于一般性传染病,管理级别较低,非严重情况时不会予以大范围传染控制。
危害程度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都可自愈。其中,手足口病一般7-10 天可痊愈,可能并发心肌炎、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急性迟缓性麻痹等并发症,个别患儿的病情进展迅速,容易致死。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4-6 天便可痊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是一般很少出现脑炎等严重并发症,重症病例更少,一般来说无生命危险。
远离。流行期尽量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包括室内游乐场、潮湿及餐厅等,避免与患有这类疾病的孩子接触。
卫生。培养小孩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的有效措施。第一,手卫生,因为手接触的物品十分广泛且又是一个病毒传播媒介,因此应该强调正确洗手,饭前便后洗手,保持手卫生。第二,打喷嚏、咳嗽时不能及时拿到手帕的情况,可把口鼻掩入到手肘部位,尽可能防止口鼻飞沫传播。第三,生活中,小孩子尽量不要和他人共用玩具、餐具及毛巾等,这些东西需定期消毒或者定期清洗。
体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家长应该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且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保证睡眠充足,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对预防疾病很有帮助。
消毒。消毒对象主要有患儿的粪便、排泄物,以及孩子的玩具、餐具及其他用品,如家里的毛巾都应该定期消毒。除此之外,及时晾晒被褥,照顾孩子的监护人勤洗手,尤其是便后照顾孩子前,也应该洗手,以免传播病毒。
警惕危险。生活中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高热、嗜睡、精神不佳,甚至是拒食、哭闹等情况,应该及时咨询医生,万万不可随意乱用药。
综上,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常见疾病,对小儿身心健康有一定危害,掌握两者区别并准确区分,以便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