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珺
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一年的手术量高达上万台,其中由胸外科主任方文涛主刀的手术近千台。这位几乎每天都在做手术的医生说:“手术本身并不是医生的目的,缓解病人的痛苦才是医生的使命。”本着这样的理念,他常常会“劝退”一些没有必要做手术的病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肺部小结节患者。
“我一个上午看40多个病人,大约有近20个病人都会对我说,医生,别人都说磨玻璃结节是不好的,要不要手术?”而方文涛的诊断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必要马上手术。
肺部小结节并不等于肺癌。对于肺部小结节以及早期肺癌的诊断,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医师协会都制定了指南,这些指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不同的指南会有一些细小的差别,但所有的指南都指出:对于第一次发现的纯磨玻璃结节,不需要做任何治疗。患者唯一要做的,就是定期随访:第一次发现后,3~6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没有变化,1~2年再复查。随访过程中如果结节长大,或者其中的实密成分增加,才有可能需要治疗。
如果一发现磨玻璃结节就贸然手术,不仅要承受手术的风险和痛苦,手术之后的生活质量也会明显下降,切除一叶肺叶,至少会损失20%的肺功能。
方文涛对被他“劝退”的五百多例磨玻璃结节患者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 其中90%以上患者的结节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保持时间最长的已经有8年。有20多位患者在随访的过程中发现结节长大或性质改变,及时进行了手术,没有一例出现复发转移,这也就意味着定期随访并没有耽误他们的治疗。
劝人不要手术,比劝人接受手术更难。方文涛看门诊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做“思想工作”。“作为医生,我必须在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带给病人的益处之间做出权衡,我会坦诚地把风险与获益都讲给病人听。”
“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同医生对肺部小结节的判断基本一致,因为他们都会遵照治疗指南。但是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医生未必都会严格依照指南,不同的医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判断。当病人面对这些不同意见,最终会陷入迷茫和焦虑。”方文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