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淡宁 羊荣江
盛一原端详自己打造的锡雕茶壶
锡雕也称“锡艺”,是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锡作艺术。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制锡工艺已相当成熟。永康锡雕俗称“打镴”,是流传于浙江省永康市的锡作技艺。永康锡雕制品种类过百,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和婚嫁时使用的成套妆奁,实用性和观赏性都很强。2008年,永康锡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盛一原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三四十年前江南一带的街头巷尾,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打镴喔……补铜壶修锁喔……”发出这声音的,十有八九是永康人。锡器制作是永康一种重要的手工艺行当,鼎盛时期有1万多人从事锡雕行业,盛一原就是其中一位。
盛一原出生于1964年,他的祖辈都是锡匠。1981年,初中毕业不久的盛一原拜师学艺,跟着当锡匠的师父走南闯北谋生活。两年后,他学会了永康锡雕全套制作技艺,便开始自己创业,租了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房子,开了一家锡器店,制作并售卖各种锡器。由于他手艺好,又懂经营,锡器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但在生意最好的时候,盛一原毅然关掉锡器店,转而承包当地濒临倒闭的古山五金厂。时值改革开放,盛一原抓住機遇,经营有方,使五金厂起死回生,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一次,盛一原到欧洲考察,发现欧洲的锡器极富雕塑性,风格独特,体现着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积累。反想中国,原是锡器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可是,随着工业化产品的普及,纯手工的锡雕行业却在走向萧条。这对曾经身为锡雕工匠的盛一元触动很大。回国后,他转掉了炽手可热的五金厂,于2002年成立了荣盛达锡制品公司。此时,永康市的锡匠已不足10人。盛一原花了很长的时间走访了所有的锡匠,同时还走访了贵金属厂的领导,翻阅了无数的锡器典籍,做了无数次实验研究锡的属性,充分挖掘了全国的潜在市场。
盛一原将现代制作理念、高新机械加工引入锡雕领域,铸削、抛模、切光,形成多道现代与传统巧妙融合的独特制作体系。同时,他起草制定了锡制品企业标准,填补了当时浙江省锡制品标准的空白,并将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由此,盛一原成了永康锡雕的领军人物。
永康锡艺产品制作,一般需经过成形、锉平、打磨、打孔、焊接、刨光等工序,精致的产品还需事先雕模、铸模,制出的成品做工精细,质地光亮,古色古香,带有明显的地域风格。
盛一原制作的锡雕茶具
盛一原介绍,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前纯手工制作的“画样”,如今已可以靠电脑制图完成,但焊接和锻打还靠纯手工。焊接走料时,要走匀、无缝,手艺要纯熟,否则会漏水,不坚固。敲打更是硬功夫,要一圈圈、一点点地锻打,用力均匀、密集、紧凑,以形成美丽的云纹。在精车、抛光方面也有讲究。现在用车床,可以“车”得比较光洁。而抛光则要用手工进行两次,一次是用最细的砂纸在清水中完全浸透,一边转动一边打磨,一次是用棉花蘸牙膏抛光,使其亮如银、光如镜。盛一原说:“传统技艺的精粹在于手工,这些在千锤百炼中累积而成的手艺,是任何机器和科技都替代不了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容不得半点偷工减料。”作为一名匠人,盛一原执着地坚守着这份“匠心”。
盛一原制作的锡制罐子
盛一原制作的锡雕保温杯
在30多年的锡雕制作中,盛一原在继承传统锡雕工艺的基础上,将现代制作理念引入锡雕制作之中,并将艺术融入生活,创作的锡雕工艺品件件外形精美、熠熠生辉,富有生命张力和时代性。他的作品先后在北京、深圳、澳门、上海、杭州、义乌等地展出,获得好评。
2011年,盛一原投资1800余万元建成永康锡雕馆,对外免费开放,成为浙江省非遗宣传展示基地。2014年,他编写的《非遗选粹·中国民间博物馆—永康锡雕馆》以中、英、法三国文字出版。随后,他又参与编写《永康锡雕》教材并出版。他还参加了央视《老手艺不老的秘密》和《永康锡雕》专题片的拍摄。
盛一原锡雕作品《母子天鹅》
盛一原制作的锡雕器具外形精美、晶莹夺目
盛一原制作的锡壶
盛一原锡雕作品《根深蒂固》
盛一原制作的锡雕茶叶罐
对于手工艺而言,传承是最重要的。盛一原在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锡雕专业班”,无偿为“锡雕班”提供工具,免费让同学们参与“非遗”活动。同时,他参加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传授教学,开展夏令营活动,指导学生体验工匠精神,打造锡雕作品。
“我与锡雕有着几十年的不解之缘,我决心带头做一番事业,实现我的‘锡雕梦:一个‘基地——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一个‘馆——把永康‘锡雕馆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锡雕博物馆;一个‘中心——建立‘锡雕研究中心;一所‘学校——创办一所永康锡雕工艺美术学校。”盛一原的“锡雕梦”,清晰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