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男,祝领旗,陈丽丽,冯春光
(长春生修堂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主要特征,治疗棘手,疗效较差。我院中医肾病专家结合古代医家及自身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采用健脾益肾、利湿化浊、活血祛瘀之法治疗肾性蛋白尿,收到良好疗效。
慢性肾炎是一种临床上较为严重的疾病,此类疾病往往会对于患者的肾脏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患者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或者血尿的情况,部分患者同时还会出现高血压与关节、面部水肿的情况。此类疾病会使得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疾病往往会出现慢性进展的情况,进展由几年至几十年不等,最终将会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肾衰竭的情况[1]。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水平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也往往出现了一定的改变,此类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在西医治疗的方法中,针对于此类疾病多采用糖皮质激素与细胞毒性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此类药物往往副作用较大,患者长期用药容易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利于长期治疗。而中医在此方面却有着较为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在临床的应用中也较为广泛[2]。基于此情况,我院特将收治的将6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观察肾炎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肾炎方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黄葵胶囊进行治疗。所选取患者均临床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对照组中男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39.5±10.02)岁,病程1-20年,平均(8.5±4.5)年,肾功能异常患者10名;治疗组中男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39.4±10.22)岁,病程1-21年,平均(8.4±4.4)年,肾功能异常患者11名。组间基线资料基本无差别(P>0.05)。
(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脾肾亏虚、湿热内蕴证:腰脊酸痛,疲倦乏力,肢体困重,纳呆,便溏,舌质红,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滑或滑数。
(2)西医诊断依据:(参考《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钟南山、陆再英主编):①起病缓慢,或有急性肾炎史,病情迁延反复。②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病史达1年以上,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病久常有肾功能减退。③病程中可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呈类似急性肾炎表现。④实验室检查:主要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为主,多为轻度尿异常,尿蛋白常在1-3 g/d,尿沉渣镜检红细胞可增多,可见管型。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持续数年,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进入尿毒症。
治疗组给予肾炎方,具体处方如下:土茯苓25 g、当归15 g、川芎15 g、黄芪20 g、白术15 g、防风12 g、泽泻12 g、猪苓12 g、乌药15 g、芡实25 g、大蓟15 g、小蓟10 g、蝉蜕15 g、地龙15 g、陈皮10 g、白芨10 g、仙鹤草10 g。上药按规定剂量由长春生修堂中医院统一煎熬,每剂取汁300 mL,150 mL,2次/日,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黄葵胶囊2.5 g口服,每日3次。上述各组均以4周为1疗程。
治疗后第14、28日检测24 h尿蛋白、肾功能(Scr、BUN)等指标。患者的治疗效果标准如下:①患者经尿常规检查显示尿蛋白出现转阴性情况或者1 d内尿蛋白定量正常的,判定为临床控制;②患者经尿常规检查显示尿蛋白出现减少2个+的情况或者1 d内尿蛋白定量减少40%以上,判定为治疗显效;③患者经尿常规检查显示尿蛋白出现减少1个+的情况或者1 d内尿蛋白定量减少40%以下,判定为治疗有效;④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的,判定为治疗无效。
本次研究采用SSP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常规检查情况基本无差别(P>0.05),治疗完成后,两组患者的尿蛋白水平与尿红细胞情况均明显改善,但是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尿常规检查情况±s)
组别 n 24小时尿蛋白定量(g/L) 尿红细胞(个/HP)治疗组 30 治疗前 2.97±1.70 25.30±14.20治疗后 1.16±1.14 11.31±6.80对照组 30 治疗前 2.89±1.90 24.10±13.71治疗后 1.78±1.30 12.80±8.91
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有明显改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肾功能改善比较±s)
表2 两组肾功能改善比较±s)
组别 n 尿素氮(mmol/L) 肌酐(umol/L)治疗组 11 治疗前 8.23±2.60 194.70±52.21治疗后 5.51±2.10 106.40±49.50对照组 12 治疗前 8.13±2.70 188.90±53.71治疗后 6.56±2.30 131.30±59.20
治疗完成后,经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5%,组间差异明显(P<0.05)。
《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慢性肾小球肾炎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为脾肾亏虚,标实主要为湿热、瘀血等。肾失收藏,脾不升清,则精微与浊物相混下注膀胱,产生蛋白尿;湿热内蕴,日久伤及肾阴,致火热炽而化风,湿热胶着、黏滞难化,终致肾失封藏,漏出蛋白,甚迁延难愈。“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瘀血内阻,脉道不利,精微渗出脉外,尿中蛋白顽固难消[4]。
肾炎方中黄芪、芡实健脾补肾,土茯苓清热解毒利尿,共为君药;泽泻、猪苓利湿通淋,蝉蜕、地龙清热结、利水道,乌药、陈皮温肾健脾共为臣药;白芨、仙鹤草、大小蓟散瘀解毒、凉血止血,当归、川芎活血祛瘀,白术、防风益气固表,共为佐使药[5-8]。诸药合用,脾气健运,肾精内藏,瘀除湿化,蛋白得消。
通过现代药理研究,本方诸药合用可以抑制肾脏免疫反应,改善肾脏血流,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肾小管的滤过功能,减少激素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