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庆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江西 南昌 330008)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将人际交往列为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西方现代人际关系奠基人戴尔·卡耐基在阅读了数百名人物传记,走访了近百位名人后导出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可见,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心理健康、学业与适应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造成不少孩子的孤独感。住在高楼中,孩子之间交流的机会并不多;由于父母忙事业等原因,独生子女多由老人或保姆照顾,他们的孤独感油然而生;随着二孩的出现,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还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相互谦让、合作的品质;还有孩子因为不擅社交,孤独无伴,形成了任性、内向、偏执等性格。
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小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具体分为:同伴关系的问题、师生关系的问题、亲子关系的问题。
1.营造亲切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开展文明礼仪小使者活动,在礼仪小使者的微笑中开始一天美好的交往。
共情,是让人与人之间从情绪、认知、观念等建立连接,达成共鸣,让交往更有效。基于此,学校可以开设少先队自主管理实践岗——诚信爱心小屋专属岗、文明礼仪行动岗、行为习惯督察岗、校园环境维护岗等自主管理的共情岗位,让学生走进学校管理的队伍,增加归属感,同时让学生在服务、帮助他人中建立与同伴相互融合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情绪,相互谦让,相互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交往。
游戏,是学生打开人际交往的大门。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怎么交朋友等基本交往技能。学校教师开发“同伴趣味游戏”和“团队花色美——花样跳绳”校本课程,鼓励学生在课间玩耍。游戏和花样跳绳中有明确的规则,学生在游戏前与同学主动约定好规则,在游戏中自觉遵守规则,在游戏后互相商讨新规则,人际交往能力在游戏中得以体现,这有助于改善学生情绪,愉悦学生身心,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2.搭建校园活动平台。活动,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获得成长体验。学校秉承“让每一朵花绽放”的办学理念,倾力搭建“一主题、两品牌、多社团”的有效交往校园活动平台(见表1),力求在真实的德育情境与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交往,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1.营造合作互助的课堂环境。学校开展城乡学生同伴互助课堂教学改革,以“结对子”的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探索出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课堂学习中呈现出多维的人际交往方式,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打造新型人际交往关系。把个人自学、同伴交流、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采用合适的人际交往方式与他人互动,从而共同掌握知识和技能。
2.开设跨班交往的项目课程。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交往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同班同学。学校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灿烂五月、金色十月课程月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与同龄的同学一起学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共同学习。这种跑班形式为大孩子和小孩子构建丰富、立体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多种可能。跨班跨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学伴关系,也会在生活中得到延伸,这样做扩大了他们的社交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包容心、尊重及理解别人的个人素养。
3.创新安全互动的心理课堂。学校开发符合本校特色的人际交往主题的校本课程有“文明礼仪”“情绪与健康”“交往合作指导手册”“婷婷姐姐100 问”。培养低年级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培养中年级学生树立集体意识,鼓励他们与同学、老师交往;为高年级学生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与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在心理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互动环境,营造和谐的表达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自信安全的氛围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管理情绪及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的方法。
1.从评选“优秀学生”到评选“和谐家庭”。心理学家发现:父母的养育风格,直接决定了亲子交往的质量,家庭关系决定着孩子的人际交往水平。孩子是家庭的镜子,他们的情绪和人际交往现状往往折射出真实的家庭关系。因此,学校推出“和谐家庭”评选制度,特别强调“四种关系”:既要注重好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又要注重家校关系、同学家长关系。学校通过“家长课堂”“创新家长会”“家长领衔人制度”等途径开设和谐家庭教育课程,引领家长学会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帮助家长确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改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态。
2.从“家校合作”到“家校社共育”。家校社合作共育,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磁场,有利于师生、亲子的共同成长。学校进一步开放校社协作的边界,开展多维度的合作行动,探索家校社合作的新姿态。一是确立家校社合作理念,即立德树人、资源共享,为民服务、同力同行。二是制订家校社合作行动原则:“四同”原则——关爱子女同心、敬奉老人同力、守护家园同步、传播文化同行。三是形成家校社合作工作流程:主动出击,积极配合,专业筛选。四是打造校社合作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