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吴浪 王鸿雁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新带动就业。职业院校向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既有利于支持和促进就业创业,也有利于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能力,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 键 词] 高职院;职业培训;混合所有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018-02
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人才的教学机构,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探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体系模式,本文就混合所有制在高职院校职业培训中的路径及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自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运行面临转型的需要,为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产业结构需优化调整,由“量”转“质”,由“粗放”转“集约”,突出人才驱动、创新驱动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创新人才短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发展必然需要一批既有实践能力又有创新精神的员工活跃在一线工作。国务院为此提出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资源并加以整合,发挥院校的联动机制加大职业培训,着力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一)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高等职业院校脱胎于中专院校,大部分在2000年后升格为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被视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高职院校仅关注其教育属性——学历教育,而忽略了其职教属性,更忽略了职业培训的法定职责和法定义务。
(二)开展职业培训意识淡漠
学校的职业教育意识淡漠,只关注在校生的学历教育,忽略其职教属性和服务宗旨,各校以自我为中心、以学校为本位,几乎不参与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紧紧围绕上级主管部门的“指挥棒”,脱离自身发展环境,丧失了空间发展区位优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三)制度不健全
国家层面没有进行顶层设计,仅仅是一些文件的出台,缺乏相关制度规范。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学校的发展和改革都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制约,在缺乏可操作性政策的背景下,学校不敢“越雷区”。
(四)主动性不强
针对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高职院校呈现大范围的消极性,表现为领导、职能部门和普通教师群体不积极。社会培训时间不固定,没有明确的调休以及奖励制度。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以来,由于绩效总量的限制,各种劳务费的发放就受到约束,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
(五)师资水平欠缺
大部分专业教师从上学到就业都在学校,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都达不到行业培训的标准,企业不放心,学员不安心。
(六)教学实训设备不达标
实训设备、实训环境远远达不到行业要求,满足不了企业和社会培训要求。
总之,高职院校如按照《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的要求开展职业培训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更新,更需要“软件”尤其是制度设计、师资力量、得力领导和专业的调整。
二、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一)职业培训的主要模式
职业培训始于工业革命时期,在社会化大分工背景下,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的供给主要来自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我国技术传承和培训主要沿袭老祖先“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我国目前的培训模式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教学为主的课堂模式;另一类是借鉴国外的培训模式并加以改进,符合本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培训模式。国际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企业本位、美国的CBE模式和联合国劳工组织的MES模式为主。
(二)職业培训的现实需要
职业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的稳定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提高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以及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及转化具有积极的作用。职业院校最主要的职责就是进行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而且要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拓宽职业学生的就业空间,为各个行业输送人才,为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及乡村发展战略服务做出贡献。高校要转变目前的职业教育思路,要面向整个社会提供职业培训的机会和场所,不仅仅表现在对传统劳动技能的培训,也要对新兴技能进行培训,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相关的高科技产业,从根本上拓展劳动者的职业视野和就业空间,并且需要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如继续教育、网上培训,不断强化和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才能维持职业行为的稳定。
(三)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各个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自建了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实训室,并购买了实训设备,但其利用率不高,一方面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资源又紧缺。学校要整合现有资源,引进合作企业共同开展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使其效率达到最优。
(四)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培训贯穿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所以不仅存在于高职院校,更存在于社会中、企业中及生产过程中,因此职业培训不仅要在高职院校内进行,更要在企业、劳动场所、生产过程中进行,建立合理的制度,鼓励教师下沉到社会中,参与企业培训、技术研发等,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培训能力,也能够同时满足社会的培训需求,要完善高职教师的考核办法,将不同地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培训纳入教师的考核中,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推动整个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要改变以校内教师为主的培训师资队伍结构,规划由一线职工、行业专家、校内“双师型”教师组成的培训师资库,丰富“双师型”教师内涵,“双师型”教师不再局限于具备某一职业技术职务或参加过企业实践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而应将其拓展为具备其他职业能力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学校应联合行业协会、区域内相关企业成立教师发展委员会,负责制订职业考核标准、“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不断地跟踪“双师型”教师的发展,适时地给予考核、培训。
(五)增加红利
《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計划》中提出,允许职业院校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其恰恰是在现有条件下对职业培训教师收入的有益补充,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提高教师的收入,也是对教师劳动的认可。教师的收入增加了,工作积极性就会提高,学校就可以激励教师更多地参与基本工作以外的其他事务。
三、职业培训路径的选择
构建混合所有制是职业培训的最佳实现路径,《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中提出“支持多种模式、多方合作建立培训基地,建立标准化的培训基地”。高职院校作为培训主体应担负起职业培训过程中知识传播、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的职责,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校中企,企中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使其形成持续紧密的、产权清晰的契约合作伙伴关系,并将现代企业制度融入培训基地的建设中,做到产权清晰、保护严格、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校企分开,更有利于职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和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
(一)产权清晰
主要有明确的产权主体,对相关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等权利;有清晰的产权边界,厘清产权关系。企业(行业)、学校主体的角色定位越准确、职责界定越清晰,其各自作用发挥得越充分,产教融合成功的几率越大。根据校、企双方主体的需求确定股权结构,企业出资金、技术、研发、管理团队等按市场价格资本化,同样学校出土地、研发团队、师资、人力资源等按市场价格资本化,按照出资比例划分股权结构,做到产权清晰。通过多渠道融资并聘请专业管理团队打造一支精干的管理团队对企业进行运营管理。
(二)权责明确
出资者按资产受益,享有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但是不能直接支配企业的法人财产,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企业行使自主权,但是要依法维护出资者权益。产权人的权利要到位,即拥有所有权及在产权约束没有分解前提下的支配权、占有权和收益权。
(三)管理科学
企业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吸收、引入、创造,融入自身的企业中去,建立现代化的评价体系,考核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最终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法人治理结构
对于公司制企业来说,法人治理结构就是为实现公司最佳经营业绩,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责、权、利相互制衡,以使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立的结构性制度安排。
(五)进退机制
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对公司股东进退机制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学校作为承担重大教育责任的主体,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学秩序的正常化,对于参股企业的退出,学校有权收购合作项目,学校有优先购买权和共同出售权。
(六)校企分开
学校和企业都不直接参与公司的运营,直接聘请职业管理团队,在董事会领导下自主经营。
(七)合作伙伴选择
根据学校的特色专业和目标需要,选择行业影响巨大、产权明晰、管理先进和规模较大并有强烈合作意愿的企业。
(八)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励管理层锐意进取,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四、混合所有制的意义
混合所有制对政府、企业和学校都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层面开放新的市场,扩大资源规模总量,占领新兴市场、新动力源、新的人才储备,促进企业资源集聚和创新。
2.学校层面优化和整合资源,扩大增量资源,优化存量资源,形成资源的集聚效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培养一流的双师型队伍,打造一支过硬的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教育部发[2019]4号)[Z].2019-11.
[2]孙诚.新时代新任务:推进职业院校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9(7).
[3]刘家枢.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模式思考[J].理论经纬,2015(4).
[4]严芸.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3).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