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超 万世明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村镇的建设,人们也将视线更多地聚焦在农村住房改善上,极大推动乡村地域建筑的研究和发展,因此很多聚落会产生由老村子迁移到新村子的一个更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阿坝州藏族地区的许多村落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新建碉房与传统碉房的建筑布局和建筑外观都产生了较大的偏差。在此趋势下,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成及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是对阿坝州藏族石砌碉房的形成因素和背景进行研究,进而通对其提出保护手段和传承策略。
关键词: 石砌建筑;传统聚落;藏族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4-0278-01
1 引言
近年来通过民族、人文、历史、考古、建筑等多学科的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康藏碉房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文化遗产品质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碉房形式多样,结构严密,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精湛的建筑艺术,因此康藏碉房建筑遗产具有十分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2 阿坝州藏族碉房的营造历史
石砌碉房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即公元1736年[1],并且根据当地居民传孙不传子的习俗计算,有些石砌碉房的建筑年代可能追溯到元末明初。
3 藏族碉房形成的因素
3.1 地理空间与自然环境
阿坝州藏族自治区的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势,它的特点还有则是高差大,植被以及气候呈垂直分布。该地区在空间上则自东向西分布,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藏族碉房的村落布局上,因為该区域内的高山河谷较多,高山峡谷较高的海拔所形成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大多村落选址在河流下游的河谷地区。河谷地区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土地较为肥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热量、土壤和引水灌溉的必要条件,因此形成了基于农业的生产方法和基于定居的生活方式,而在上游靠近雪线的山岭地带则多形成了海拔较高的高原面,高原气候区由于海拔较高,气候高寒,已不适宜农业耕作,从而成为天然的高原牧场。因此,农牧混合的产业方式、游牧和定居相结合的定居方式是藏区的一大特点[1]。
阿坝州藏族石砌碉房的村落的选址更是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碉房村落首先要获得良好的通风和采光环境,同时还要抵抗高原风沙的侵袭,因此,多会选址于背风向阳的山坡或者河谷地区。但是又受制于河谷地区的地貌特点,可供村落选址布局的土地面积较小并且不是连续的,因此该地区的村落分布较为松散,呈现散点状分布。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单体的影响也表现在民居建筑的选址:为了争取获得更多的阳光,建筑的朝向多选择最好的南向布置,也有部分选择东向布置,从而形成坐北朝南和坐西朝东的民居建筑格局。
3.2 历史文化与人文环境
阿坝州的藏区也是一个土著民与其他民族多元长期融合的地区,该地区不同于其他藏区,该地区有多个民族生活在一起,即藏族、羌族和汉族。多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生产发展水平的民族或族群及其文化习俗在此传播、碰撞与融合,既带来了文化习俗的地区差异与多元化现象,又将各民族的习俗特色融入新的地域文化习俗之中,并明显表现在建筑类型和民居的装饰文化上。“茶马古道”不仅是各民族与藏族交通联系的桥梁,更是文化与友谊的纽带。随着汉藏间“茶马贸易”的发展与兴起,藏族商旅和贡使有机会深入汉地,汉、回等各民族商人、居民、工匠也大量涌入藏区,这种民族移居迁徙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建造工具,促进了藏区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也增进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形成了交融,和谐相处的新格局。这些都间接地影响了当地建筑形态与风貌的发展。
3.3 自然崇拜观与宗教影响
藏族早期本土宗教是“苯教”,是藏区最原始的本土固有的宗教,并且直到如今依旧存在。随后,苯、佛教派的多元并存,多种宗教文化在川西高原藏区的影响具有双重属性,共同通过宗教继而影响并决定着藏区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同时神山所具有的宗教的神圣性,使得它既是这一地区的空间控制点,也是精神信仰的中心。因此,宗教信仰也成为聚落选址必不可少的因素。
受宗教环境所影响,阿坝州藏族石砌碉房的房间功能分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人人家里都有佛堂,并且都设置在自家碉房的最高层,以表示对神明的尊敬,碉房的装饰十分精美,可以说和自己的房间有着很大的差别,自己的房间可能相对装饰朴素,但佛堂的装饰一定是非常精致美丽。
4 碉房建筑遗产面临的问题及传承策略
4.1 当前环境下的困境与机遇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型材料和新的技术不断应用在传统村落中,这和以往的传统营建方式有了一定的矛盾,其中新的技术和传统技艺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主要是体现在传统营建模式中没有重视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新建的民营建筑缺乏必要的新技术的指导,出现了新技术与传统方式并存但是不协调的现象。就容易导致传统搭建方式的消失。同时,由于新村的建设,其单一的空间,兵营式的布局现象频繁出现,如移民新村、牧民定居点等,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新建民居整齐划一如同兵营,连门楼大小和砖雕样式都是一样的。
4.2 碉房的传承策略
全球化时代,新技术的传播迅速而高效,但新技术与本土文化冲突和不相容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其核心问题就在于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缺乏传统营建模式与新材料技术的地域性联系纽带。所以在此提出四点传承的策略:
(1)本土适宜技术数据库的营造;(2)重视民居主体地位;(3)强化传统建筑文化意识;(4)多元共生、智慧延续、新旧融合的更新发展模式。
5 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促进了乡村的发展,在此环境下,我国乡村的发展过程明显是“城市偏向政策”,因此会大批量兴起住宅的更新潮流,但目前对于藏族碉房的保护宣传力度还不够,造成了许多碉楼的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人们对其重视度不高,因此如何挖掘碉房建筑的石作技艺并进行现代化的传承,成为这个时代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熊梅. 历史时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形制及其成因[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书, 2015,30(04):125-138.
[2] 李先逵. 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探源[J]. 建筑, 2016(16):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