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正
蜗居乡间,没有互联网、电视、报刊,也不用与人社交和应酬,每晚8点准时上床看书睡觉。游离世外,会不会过于无聊,过于烦闷?作家蒋勋用文字、绘画和摄影作品,如实记录了这样一段历时两年的乡村生活。当秧苗成长为稻禾,沉寂已久的一个个生命开始不断地舒展、翻身,在“肆无忌惮”中苏醒,回归到最初的纯粹状态。其实,苏醒的不只是秧苗,还有陪伴着它们的人。
池上,是中国台湾东部的一个小村子,有着大片大片的稻田。据作者介绍,这里的人们为了让稻谷在夜里休息好,即使出行不便也没有安装路灯。稻谷是需要睡眠的,正如人睡足了觉,才能有健康的身体一样。他坚持每天早晚在村子里转转,在行走中认识这片陌生而又亲切的土地,了解农民的辛勤与满足,感受春耕和秋收的魅力。“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只有真切体验田园生活的艰辛与恬淡,才能体会到陶渊明式的诗意栖居。
书中的多幅配图,最引人注意的莫过那些或静谧,或喧哗,或奔放的层层“稻浪”,这是作者的惊喜发现,也是他的深刻感悟。在他看来,稻田里的水,如同盛在浅浅的盘子里,永远不会多,也不会少。天未全亮时,“到处雾蒙蒙的,山影水光像一张湿透未干的元明水墨,不用题跋,也无须落款,空灵洁净到一尘不染……枯残荷叶像水墨里的干笔飞白,在春天的温柔里带着残冬的孤冷。”但是,只要曙光一全亮起来,“色彩便被召唤醒来,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喧哗缤纷,热闹如簇拥着的新妆女子,要一起走出来见客了。”
光影变化,时刻伴随着生命的成长,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罢了。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中,“雨后初晴,稻穗结实累累,绿中透出金黄。云飞雾卷,走在田陌间,许多事可以放下。”节气不紧不慢地走着,赋予生命每一个阶段所应有的幸福。“稻葉的青绿,稻穗的金黄,最成熟饱满的谷粒泛出喜悦的赭红,清晨带着露水,远看像一片琥珀的光。”这些大多被人无视,而又尤为动人的画面,非深入其里、立足其位而不可得。
作者还将大把的时间,用来感受季节变化、分辨五谷生长、看云观岚。天空的流云,海岸的浪头,山脚的杂草,林中的乱花……都在他诗一般的字里行间缓缓而出。钢筋水泥的城市,已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夜晚,五彩斑斓的灯光把城市装扮得仿佛永远都是白昼,而大自然的魅力也越来越不易感受到了,很少再见萌发于泥土中的野外生命。正因如此,作者笔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常生活秩序,才显得这般不平常,甚至是难能可贵的。
出行已久,疲惫的生命需要片刻歇息。在一草一木、一锄一镰间,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如律动,让我们可以体悟生活的本来意义,回归到生命本初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