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 程彦林 李仕泽
摘要:校级通识课是专业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茅台学院校级通识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课程建设中,结合当前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需求,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以达到全面提升环境教育教学效果,为校级通识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校级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为应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危机,结合国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国策,早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就明确规定普通高校必须进行环境教育,一方面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一方面全面提高民众环境保护意识[1]。茅台学院2018年首次开通通识课,就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
校级通识课是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目的而设置的课程,目前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为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各高校自主开设了各个领域的通识课,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与知识[3]。在大学生对知识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开设紧跟时代步伐的通识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面对知识更新迅速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冲击,校级通识课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偏于理论,专业跨度大学习吃力、考核方式不全面等[4]。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结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年多来的教学过程,谈一下该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旨在为校级通识课的课程建设提供积极探索。
一、结合实际情况,找准课程定位
找准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对课程的组织体系和各教学环节进行深入分析。课程组成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校级通识课学生来源广、学科背景多、学生基础差异大等情况,找准课程定位,更好地提升学术能力和素质培养。
结合茅台学院的专业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目标定位和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课程开设后,第一章讲述绪论和各类环境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选择环境类通识课的目的和期望,掌握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兴趣。调查数据显示,学生选择《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识课主要是想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特别是身边的环境问题及污染治理。因此,课程定位要贴近实际,突出实践性,课程内容结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和热点问题,使学生感觉学习的知识有用,提升学习动力。
二、关注环境热点,优化课程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种类丰富,不同的教材课程内容侧重点不一样。现行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几年前出版的,内容与现实脱节,很多环境热点问题无法及时补充[5]。因此,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补充新的资料、标准、法律法规和工艺技术等,丰富课程内容。将国家可持续发展最新动态和进展、环境保护热点问题等内容融入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如结合PM2.5污染现状讲述空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结合澳大利亚森林大火讲述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结合茅台酒糟綜合利用讲述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等。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直观认识,避免死跟教材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设身处地思考身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整合课程内容,引入热点问题的同时,针对通识课学生学科不同、基础知识差异化问题,课程内容避免讲述公式推算等,侧重于环保知识科普化。为避免知识内容较浅,影响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每节课都有专业知识的延伸,使课程内容趣味性、科普性和专业性相统一,满足学生对环境教育知识的期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三、采取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为结合点,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摒弃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设计丰富多彩的非课堂教学形式服务于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部分章节让专题研究方向的老师或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讲述研究专长,通过研究热点延伸课程深度,提升课程趣味性。
提高学生参与度,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和开放实验等环节。针对环境热点问题,如PM2.5、转基因食品、地沟油等,实施分组拓展教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完成讲座、制作环境新闻班报、拍摄环保宣传短片等。
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实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识课的选课学生来源复杂,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利用互联网思维,依托微信、QQ、网盘等学生熟悉的网络工具,打造微信QQ群+公众号+网盘+宣传网站等多方位无障碍交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资源和线上互动,开阔学生视野,接触环境热点和社会环境问题,提升环境教育效果。
四、发挥研究专长,打造跨学科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最关键的是师资水平的高低,如何构建优秀的课程教学团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跨学科的专业性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广,如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环境法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多方面。要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必须组建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充分考虑教师的教学背景和学缘结构,从课程内容选择专题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如水污染控制技术章节,邀请校外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章节,邀请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专家,分享野外动物保护经验。教学团队职称结构和年龄合理搭配,定期讨论修改课程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充分交流,互相学习,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过程。
五、强化激励机制,开展多样化考核
目前通识课程采用考查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笔试等方式,考核形式单一,对于课程教学过程和效果无法考核。课程考核要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有全面的考核,探索创新考核方式,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6]。茅台学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校级通识课之前采用期末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发现学生存在课程学习与考试脱节,上课不参与互动,不重视课堂教学等现象。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课程教学模式中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并存的方式。具体考核方式为:课堂教学(占20%)、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占20~40%)、期末课程论文(40~60%)。课堂教学包括课堂考勤和提问等,考勤采用线上签到方式,防止出现代签现象;课堂采用随机点名提问,了解学生对于课堂知识学习的掌握情况。扩大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环节,本课程在噪声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章节引入实践教学,学生实地测量校园噪声环境质量,对噪声危害及防治有全面认识;水污染防治实践教学,让学生参观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了解污水的净化工艺和流程,让学生对污水处理有直观认识。素质拓展考核利用翻转课堂等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分组,每组同学进行模拟课程教学或学术报告。完善期末课程论文标准,课程教学开始后介绍课程期末考核方式,鼓励学生提前开展课程论文写作,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论文主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课程论文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身边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高论文的质量,督促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和思考分析。另外,鼓励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如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大学生环境意识等,调查报告等也可作为课程论文考核方式。
实施新的考核方式后,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对环境保护知识和论文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推进环保意识进一步宣传。
总之,校级通识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提升,涉及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除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开展外,还需要从课程管理、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控制,如选课专业限制、年级差别、选课人数、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進行调整。校级通识课的教学模式创新,采用新时代新技术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极大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环境教育理论知识,结合环境热点开阔视野,在实践中领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保障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国家和地方实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本良,章家恩,秦钟.高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改革实践及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5,7(29):110-111.
[2]张旋,姜洪雷,孙立芹.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2):75-77.
[3]彭赵旭,闫怡新,李金荣.强化公选课教学效果的方法[J].考试周刊,2015,
12:158-159.
[4]邓佳,李静,李新月等.高校环境类课程校级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48):83-84.
[5]周振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
18:13-14.
[6]崔雪梅,汪殿蓓.《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教学效果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9):44.
作者简介:刘京(1987.09—)男,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茅台学院资源环境系教师,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