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为民初心

2020-08-20 07:53马晓敏黄英军
党史文苑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毛泽东农民

马晓敏 黄英军

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二苏大”上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报告时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1]p138、139重温这篇经典文献,回首我们党在中央苏区为民执政的光辉历程,追寻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源头,对新时代继续贯彻群众路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民谋利才能赢得“民心”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1]p138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最重要、最得民心的事情,就是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命根子。毛泽东经过多方实地调查,得出开展土地革命至少能获得80%以上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结论,更加坚定了他对革命的信心。经过在苏区的艰辛探索,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最终找到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耕者有其田”。这条路线不仅在分配方式上因地制宜,明确土地归属权,而且对团结中间阶级作了合情合理的安排,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例如,在没收对象上,只“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在分配方法上,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以原耕地为基础,既“抽多补少”又“抽肥补瘦”。1931年2月下旬,毛泽东在致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信中指出:“过去分好了的田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2]p256土地改革后对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确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使中央苏区呈现出一派“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从此,苏区广大贫苦农民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倾其所有,全力支持革命,拥护党和苏维埃政府。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解决了千百年来老百姓最期盼的土地问题,赢得了最大的民心。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着力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现阶段最大的“民心”。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真正筑牢新时代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二、让民作主才能促进“民主”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创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政权体系,充分保证工农当家作主的权利。工农兵代表大会是从乡到中央逐级选出代表组成,产生各级苏维埃政府,代表工农行使国家权力。从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到1934年年初,中央苏区先后进行了三次范围广、声势大的选举。经过选举实践的锻炼,工农群众的民主意识得到唤醒、民主素质极大提高。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写道:“工人在乡苏开会,到了百分之九十,余是病的,未到。农民分四村开会,到了百分之九十三。”[3]p296为了方便选民参加选举活动,有的地方以“投豆”来代替“投票”;有的用“插香法”,同意谁,就在谁的名下插一炷香。这是在缺乏民主传统的中国土地上,党和苏维埃政府推行大众民主的最朴实、最生动的写照。工农兵代表大会真正代表了工农民众的意志和利益,真正做到了让工农自己行使国家权力。毛泽东在“二苏大”上说:“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实在是历史上任何政治制度所不曾有的。……这也是历史上无论什么政府所做不到的。”[4]p309

从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三、发展经济才能改善“民生”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围绕中心任务开展经济建设,解决工农群众的衣食住行、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从而使群众更有力支撑革命战争。为了解决农业生产问题,苏区成立各类生产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在工商业方面,苏维埃“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奖励私人经济发展”,积极开展赤白贸易。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农业连年丰收,工业长足发展,商业贸易活跃,邮电交通改善,财政收支统一。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明素质大大提高,各地呈现一片“自由的光明的新天地”。同时,苏维埃政府在社會保障、社会救助、卫生防疫、妇女解放、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拥军优属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苏区群众真实地感受到民生问题解决之后所带来的幸福感。毛泽东在“二苏大”上说:“农民的生活是有了很大的改良。……农民的大多数,过去一年中有许多时候吃不饱饭,困难的时候有些竟要吃树皮,吃糠秕,现在则一般不但没有饥饿的事,而且生活一年比一年丰足了。”[4]p321、322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织牢织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群众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发力、巩固提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千年梦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关心群众才能汇聚“民力”

中央苏区各项建设虽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是残酷的战争破坏和经济封锁,使苏区军民生活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党和苏维埃政府必须从更细更小的方面直通民情,始终与群众血肉相连、同舟共济,才能将革命事业推向前进。毛泽东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在“二苏大”上强调:“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1]p136他严厉批评了一些苏维埃工作人员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推销公债,其他事情不讲也不管,甚至一切都不管;表扬了乡苏工作的模范——兴国县长冈乡和上杭县才溪乡,并举例说:长冈乡有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就马上捐米救济他们。1933年夏荒,乡政府从200多里远的公略县办了米来救济群众。这样的工作作风,使得群众由衷地称赞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1]p138在中央苏区战事频繁和政务繁忙中,毛泽东把群众的冷暖温饱时时放在心上,为房东谢大娘“开天窗”照明、为沙洲坝人民掘井引水,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带头参加礼拜六优红劳动,朱德帮助农民插秧收稻、车水抗旱,张闻天帮助红军家属挑水砍柴等爱民故事,至今还被广为传颂。

人民是我們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所在。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党夺取了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历经80多年,《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仍然闪耀着时代光芒。我们要从中国革命历史中汲取营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我们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苏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发扬光大,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服务,不断汇聚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以新担当新作为争创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马晓敏(1981—),男,赣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教师;黄英军(1978—),男,兴国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 / 彭月才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毛泽东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1949,毛泽东点将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