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
古代官员卸下职务的时候,难免会在心里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事业:年少时的宏图大志是否已经实现,自己拯救了多少苍生抑或是否兼济了天下?早年梦想得到的荣耀、享受和爱情,是否都品尝了它们的滋味?那些青春的热望、幼稚的猜想,是否还会闪过苍老的脑海?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退休意味着一个人事业的正式终结,他将进入人生的最后阶段。从生活保障上来说,古代官员尤其是明清以后的官员,晚景都比较不错。朝廷会有正式的退休待遇,同时他们在任期间积蓄的各种收入也足以保障他们过上一个安逸的晚年。那么古代官员退休以后都做些什么呢?
醉心宗教,为自己和家族祈福
人到晚年,总是希望自己能够长寿,而且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富贵平安,所以许多退休官员寄希望于超自然的神仙或者是菩萨,礼拜祈祷,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的寿命,或者乞求自己来世的富贵,或者盼望子孙能够传承家业、光耀门楣。这也是人之常情。
北宋的开国功臣石守信晚年信奉佛教,修行不止;另一个开国大将韩重斌也信奉佛教,晚年还在河南安阳组织民工修建寺院。他们这么做自然是为了“积功德”,以求好的结果。不过,佛教的因果报应来得毕竟太缓慢了,无法惠及今生今世。而退休官员在老迈之年,难免生老病死,于是就有一些退休官僚迷信道教,希望能够此生就长生不老。比如,宋太祖时的宰相赵普晚年信道,临死前的一天还去道观祈祷;宋真宗年间的节度使张永德晚年倾尽家产,延请道士跟自己一起修炼,希望延年益寿。求仙问道在宋朝比较兴盛,宋朝的徐铉就在诗中写道:“化剑津头寻故老,同亭会上问仙卿。”可见,当时官员退休以后醉心宗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股风气延伸到了明清。顾炎武就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风气是:“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学佛;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学仙。”
古代的读书人和士大夫们能比较好地将儒家学说、外来的佛教思想和本土的道家学说,也就是所谓的“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三者在他们的思想当中各有各的地位,并不冲突。苏轼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士大夫们并不局限于信奉哪一家的学问,而是融会贯通,各取所需。哪个年龄阶段、哪个人生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思想,就信奉什么样的思想多一点。
建造私家园林,游山玩水
明朝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因为遭人忌恨,被勒令退休。徐泰时回到家乡苏州阊门外下塘花步里,营建了私家园林,这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留园。同为苏州名园的退思园则是清朝光绪年间曾在安徽做道台的任兰生被弹劾后,回乡归里,在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间修建的。他给园子取名为“退思”,意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含义。
明朝福建仙游人郑纪,退休时年仅32岁。郑纪没有苏州士大夫那样的雄厚财力,造不起园林。好在他的家乡福建多山多水、风光秀美,退休以后,郑纪在卧屏山读书22年,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郑纪作《归乐窝记》,对山林生活的描写相当惬意:“每天朗气清,翁冠竹箨(笋皮)冠,服葛巾衣,著芒履(草鞋),曳槁藜杖,游于陇间……行而视,视而立,倦则班茵而坐,客至隔篱而呼,翁顾而笑,笑而起,迎客入窝中。呼童引泉瀹(煮)茗、烹鸡取鱼、摘蔬果,酌酒赋诗、鼓琴弹棋击壶以为乐。酒醉则携手散步于园池之上,度麦陇、穿竹径,转过松林桑坞之下,宾主两忘,景物俱化,不知人世间何乐如之。”郑纪进而感叹说:“虽然天下山川景物之美,何限岂一归乐窝,但世之人多售身于轩冕(官位爵禄),老死而不知归;间有归者,犹营营驰逐不已。虽山川景物日罗于前,皆不知其为可乐。”
一技之长,打发闲光
古代多数官员文化水平较高,其中不少人喜欢读书、写作。这些人是古代作家队伍的主力军,也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唐宋之后,官员的私人著述几乎都是在退休的时候写成的。比如《归田园居》《归潜记》等名字,一看就是退休官员写的。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大臣徐阶退休以后就著作颇丰,有《经世堂集》 26卷、《少湖文集》10卷,另编有《岳庙集》刊行于世。同样,明朝的徐光启主动退休后在天津购买土地,开始种植水稻、花卉、药材等,从事农业科学的实验。他还经常往来于田间地头搜集华北地区的农业经验,后来写成了《农政全书》。很多官员退休后变得敢说话,说真话了,抛弃伪装和顾虑,写了不少有关官场见闻和经验教训的书。著名的有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史料价值很高。此外还有同时代朱克敬的《暝庵杂识》、段光清的《镜湖自撰年谱》。以游宦做幕僚为业的“绍兴师爷”群体中的老年退休者,也写了多本类似“师爷必读”的官场教科书。
身在江湖,心在朝堂
多数官员退休后“不问政事”,可也有少数官员退休后依然身在江湖、心在朝堂。对朝廷大事,他们没什么影响力了,可是对本地的政事少不了指指点点。著名的海瑞,中间一度“被退休”16年。他保持了一贯的忧国忧民和耿直的性格,虽然退居乡间了,还坚持每天外出考察民情,并且监督地方官员。海瑞十六年如一日,经常对地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地方官员对这些官场老前辈再头疼,也无计可施,反而要好言好语相待。
这些退休官员构成了中国古代士绅阶层的主力。因为他们人脉关系错综复杂,又有一定的行政经验,地方政府一般不敢得罪他们,对他们礼敬有加。地方长官往往将“老干部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逢年过节都要嘘寒问暖,对于一些有名望的地方士绅还要携带酒米亲自登门慰问。
当然,地方政府對退休官员的态度曾经有过转折。唐朝官员退休以后,并不是由自己所属的部委机关或地方政府发放退休金,而要在自己的户籍地或者退休后居住的地方向当地政府申请退休金。若地方长官重视老干部,当地退休官员的晚年生活就好一些;如果遇到不尊老敬老的地方长官,当地退休官员的晚景就不好过了。
因为有了各种退休后的制度待遇,加上朝廷对退休官员的各类关照,明清的退休官员在地方上腰杆直了很多,不再像唐朝时期仰闻地方官府的鼻息生活了。一些强势的退休官员还干涉地方政务,对地方官员仕途升迁有着重要影响。反过来,地方官员要巴结、奉承、攀附在乡退休官员了。
(摘自陕西人民出版社《谈起古代,仕途就这回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