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雪 张俊霞
摘要:旅游生态位综合反映了旅游地在资源、市场、服务、环境等维度所具有的相对地位和作用,在提高旅游竞争力、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01-2018年,国内学者对旅游生态位的研究趋势历经3个阶段,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生态位测评、旅游竞合研究和旅游空间结构3个方面。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多使用生态位测量模型,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成果众多但仍存在几点不足,①学科交叉研究融合不够深入,多停留在理论基础层面;②旅游生态位优化策略研究缺乏创新,局限在生态位分离、扩充和压缩、生态位泛化和特化等方面;③研究对象范围多宏观,对县域、乡镇的相关研究匮乏。
关键词:旅游生态位;综述;指标体系;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9-001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9.002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国内旅游达到55.4亿人次,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有些5A级旅游景区参观人数很多,达到甚至超过了旅游环境承载能力极限,同时另外部分景区却少有人问津,由此导致的旅游资源闲置和旅游环境承载力超负荷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与各旅游目的地及旅游景区之间愈演愈烈的竞争态势不无关系。在旅游资源覆盖密度大、同类型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内,这种竞争关系更为严峻,如何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转变旅游竞争关系向着旅游合作关系健康发展以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生态位作为一种研究生物种群中不同物种所属地位和发挥作用的生物学理论,在研究不同物种间的生态关系以及行为方式上有着自身成熟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学者将生态位引入旅游研究领域,有关旅游生态位的研究日渐火热,研究的内容趋于广泛,研究方法不断革新,综合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在资源、市场、服务等旅游维度上所占据的特殊位置[1]。根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很多学者将其划分为旅游资源生态位[2]、旅游地生态位[3]和区域旅游生态位[4]。
目前,旅游生态位研究已经成为旅游资源评价[5]、生态旅游建设[6]、特色小镇协调发展[7]、旅游利益者共生机制[8]、旅游产业集群[9]等研究内容的切人点。与此同时,该研究也逐渐受到与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相关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分析领域的重视,在研究区域旅游竞合的空间特征、发展格局以及战略决策之前都需要深入分析其旅游生态位[10],对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旅游生态位研究具有特殊意义:①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竞争力,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合作关系;②增强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旅游生态位从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市场和经济环境等多个维度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测评,动态监测其整体质量发展水平;③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基于旅游生态位的乡村旅游资源测评、旅游资源错位开发将有利于区域内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为实现贫困山村的旅游脱贫致富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主要从旅游生态位理论、生态位测量体系构建、旅游竞合和空间结构分析4个方面梳理近年来国内旅游生态位研究的进展情况,在分析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找寻旅游生态位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该领域的研究展望。
1 数据来源
选取CNKI的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通过高级检索工具,搜索以“生态位”“旅游”作为关键词的期刊和论文,时间跨度为2001-2018年,共计343篇,利用筛选功能,过滤掉与旅游生态位关联度极小的文章80篇,有效数据为263篇。从历年论文发表的数量来看,研究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8年,是生态位理念刚刚引入旅游领域的萌芽阶段,研究者稀少;2009-2013进入发展阶段,出现2次研究小高峰;2014年以后,研究热潮有所减退,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从期刊收录的类别看,主要包括5个领域:旅游类、地理资源类、农业类、林业类和经济类。其中收录数量位居前5的期刊分别是《旅游纵览》《旅游学刊》《安徽农业科学》《旅游论坛》《经济地理》。
2 旅游生态位理论研究梳理
国内最早引入生态位概念的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而后逐步过渡到旅游研究范畴。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对于旅游生态位内涵的理解和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祁新华等[11]从旅游系统角度出发,认为旅游生态位包括游客、经营者、当地居民与旅游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的总和。邹仁爱等[1]认为旅游生态位强调旅游地在区域空间内的生存位置、特定功能和群体效益。孟德友等[3]从旅游目的地定位角度出发,指出在特定的区位和旅游资源环境背景下,旅游地在参与旅游地群落分工协作体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功能定位和市场定位即为旅游生态位。根据旅游地在旅游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将其分为竞争类、捕食类、寄生类、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型旅游地牛态关系[12];有学者将其进一步细分,增加了中性关系、偏害关系、偏利关系等。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地的核心旅游竞争力和旅游开发客体,在旅游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李向明[13]从资源导向将旅游生态位定义为在旅游系统中依据其自身特点、市场开发潜力及需求状况而确立的开发序位和市场定位。向延平[14]在对旅游生态位概念演化进行系统性梳理后认为,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生态位具有描述旅游生态单元与其他旅游地相互关系这一基本属性。
虽然关于旅游生态位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在界定时都强调旅游地在区域空间内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其他旅游地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核心表现為旅游地在区域空间内所处的位置,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与其他旅游地的资源竞争强度,由此延伸出了旅游生态位宽度理论、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15]和旅游生态位重叠理论等。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有学者提出了旅游地生态位的内涵,包含生态单元的发展状态和生态单元的支配能力,前者可由游览数量、环境容量、旅游收入等指标进行测定,后者可通过游客年增长量、资源消耗量等进行测量[4]。
3 旅游生态位应用研究
3.1 旅游生态位测量体系的构建
旅游生态位概念是抽象的描述,如何使其数据化以实现旅游生态位的定量研究成为研究学者们关注的议题。关于旅游生态位的测量研究包括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态势等5个方面,其理论依据源自多维超体积概念,该理论认为决定旅游生态位的资源维度有n个,从数据获取的可实现性和定量研究的可操作性出发,通常只挑选具有决定性和代表性的一级指标层。有学者称之为指标层[16]或子系统层[17],即能够反映旅游生态单元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指标,如旅游资源维度、旅游市场维度、旅游服务维度和旅游环境维度。有学者将其划分为旅游资源条件、旅游业经营业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18]。少部分学者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添加了旅游社区、旅游区位和旅游交通层,将其划分为5~7个维度[17]。一级指标通常是概念性指标,不能直接测度,因此需要根据一级指标依次确定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部分学者称二级指标为因素层[19]或要素层[20],称三级指标为指标层或量化层。根据数据的实际获取情况和代表性,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有所不同,且部分存在交叉,例如,自然保护区通常隶属于旅游资源维度,用以衡量旅游资源的丰富度或知名度,但也有学者将其归类于旅游环境维度,用于测量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状态[17,21]。各指标层的选取决定了生态位测量体系的准确性和代表性,除此之外,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样重要,它反映了各变量对旅游生态位的贡献程度。在测评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上有多种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AHP层次分析法[22]、德尔菲法[23]、熵值法[24]、因子分析法[25]问卷调查法,由于单一的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有学者综合了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嫡值法构建测量指标体系国(表1)。
3.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竞合发展研究
近年来有关生态位的旅游竞合发展研究数量较多,主要集中在区域范围内,关键词频率统计高达30,与区域旅游联系密切的关键词有竞合模式、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生态位、生态位理论等(图1)。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旅游竞争力研究[31]和旅游竞合策略研究[26]。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影响旅游竞争力的因素有多个[32],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数学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常用的旅游竞争力测量模型有生态位态势模型[33]、生态位重叠模型[22]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29],其中以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生态位态势模型应用最为广泛。生态位态势理论分为“态”和“势”两个部分,前者反映的是积聚状态,后者反映的是发展潜力[4]。旅游生态位态势模型使用的是纵向数据,时间跨度广,通常在5年左右,相较于采用截面数据进行旅游竞争力分析的方法,其更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与竞争力自身的动态概念相符合[25]。
旅游竞合策略研究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生态位集中反映了生态单元对某一资源的利用程度,生态位越宽,表示其利用资源的占比越大。在旅游地生态位宽度相对较大的条件下,泛化策略将优于特化策略,可以吸引多种需求的游客,同时降低经营风险[34],如果旅游地生态位宽度较小则采取特化策略减少竞争,以求得生存[4]。若旅游地之间在某一维度的旅游生态位相近,则表示对这一资源存在相互竞争和共存冲突,表现为部分生态位重叠,在发展策略上可采取旅游地空间分离、时间分离、业态分离以规避竞争[1。为了探索旅游地的生态位发展空间,可以通过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改善旅游服务设施等以达到生态单元“态”“势”的相应增长,通过旅游生态位扩充策略达到开拓潜在旅游生态位以及引进新的旅游生态位的目标[24],旅游竞合策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各旅游地形成具有一定差异的“生态位”以实现共同发展[35]。
3.3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旅游空间结构反映了旅游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及集聚状态[36]。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揭示了各生态单元之间的空间集聚现象,空间结构网络通常由点、线、通道和网络等要素组成[37]。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从研究尺度上可分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38]、旅游景区空间分布[39]、旅游城市空间结构[24]和区域旅游空间格局[40]。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和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侧重点在于资源在空间范围的富集程度,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景区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周婷[41]结合生态位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法,得到西安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类图。旅游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和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研究重点在于空间结构的演变和优化。如韩璐等[42]对云南省边境的旅游交通和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分析,发现其发展遵循从低度、初级、良好到优质协调的演变过程。
旅游空间结构模型是空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反映各旅游生态单元的相对地位和相互关系。有学者引入空间结构理论中的核心一边缘理论、双核结构理论、轴一辐网络理论,提出核心层和边缘层旅游空间结构模型[侧、双核旅游空间结构模型[44]以及一核、两级、三轴、四支撑的空间结构体系[19]。在空间结构分析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聚类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如李淑娟等[45]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山东省各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分别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王健菊等[44]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贵州省旅游城市分为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和边缘城市4个类别;张娇[297结合生态位测评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从空间上对竹海森林公园开发的生态适宜度进行评价。随着研究方法的革新,有学者使用Jenks自然断裂法对四川省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进行分析[46]。
4 结论与展望
旅游生态位研究是生态位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延伸和应用,强调旅游生态单元在生态系统中的空间位置、角色和作用。对国内旅游生态位应用研究进行概述,是研究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建设、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依据。本研究梳理了近20年国内旅游生态位研究成果,发现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旅游生态位理论研究,二是旅游生态位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旅游生态位概念、旅游资源生态位概念、旅游地的相互关系和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等;应用研究主要包括旅游生态位测量研究、区域旅游竞合研究、旅游空间结构分析等。总体来看,国内旅游生态位研究具有一定特征。①以旅游生态位测评研究、旅游竞合研究和旅游空间结构分析的研究最为广泛,多使用AHP層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构建旅游生态位测量指标体系,运用旅游生态位测量模型,结合聚类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实现旅游生态单元的旅游竞争力分析和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分析。②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多表现在旅游生态位发展策略的选择上,研究数据通常使用纵向数据,时间跨度在5年左右,能够动态地反映旅游系统的发展情况。③在研究案例的选取上,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省、福建省、贵州省居多。
旅游生态位的研究历经20多年,其研究成果颇丰,但仍存在不足之处。①从学科交叉的研究角度看,虽然有部分学者引入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区域旅游经济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但多停留在理论基础的认识上,理论融合不够紧密。②从创新研究的角度看,大部分旅游生态位研究停留在定量的模型测量上,对模型的完善和革新研究比较滞后,尤其在旅游生态位发展策略选择上,仅局限在生态位分离、生态位扩充和压缩、生态位泛化和特化策略几个方面,缺乏新的发展思路。③在研究对象的范围选取上,大多集中在区域范围内或旅游城市群,对县域、乡镇的旅游研究较少。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加强学科融合,提供创新性的发展思路,研究对象选取范围更加广泛,从宏观的区域、城市范围缩放到城镇和乡村,开拓旅游生态位研究的新方向,从而为旅游资源合理配置、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城镇旅游规划等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邹仁爱,陈俊鸿,陈绍愿,等.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原理及优化策略研究[J].人文地理,2006(5):36-40.
[2]李向明.略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与选择策略[J].旅游学刊,2007(2):49-53.
[3]孟德友,陆玉麒.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地发展策略研究——以黔东南州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629-5631.
[4]汪清蓉,余构雄.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及竞合模式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旅游学刊,2008(3):50-56.
[5]陈鹰,黄磊昌,王祥荣.区域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集合区生态位的研究[J].城市规划,2007(4):37-41.
[6]封雪韵,俞会新,郝永敬,等.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进化过程分析——基于生态位视角[J].林业经济,2014,36(3):102-107.
[7]唐洪雷,韦震,唐卫宁,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特色小镇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州市特色小镇为例[J].生态经济,2018,34(6):122-127.
[8]纪金雄,陈秋华.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2《M)9(6):109-112.
[9]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化研究[J].管理世界,2009(9):170-171.
[10]江金波,余构雄.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93-97.
[11]祁新华,董观志,陈烈.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J].生态经济,2005(8):92-94.
[12]张序强,董雪旺,李华.旅游地间生态关系分析[J].人文地理,2003,18(1):14-19.
[13]李向明.略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与选择策略[J].旅游学刊,2007(2):49-53.
[14]向延平.旅游生态位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以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15]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瑕说[J]].生态学报,1997,17(3):324-332.
[16]王辉,张萌,朱宇巍,等.生态位视角下的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以遼宁省6个沿海城市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1):132-138.
[17]周彬,钟林生,陈田,等.基于生态位的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4,36(6):1142-1151.
[18]金妹兰,毛端谦,刘春燕.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三清山大旅游圈构建[J].企业经济,2011(1):61-64.
[19]马勇,童昀.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格局判识及空间体系建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6):1231-1241.
[20]陈红梅,郭伟.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区域旅游文化测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9):79-80.
[21]苏章全,明庆忠,李庆雷.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区发展策略研究——以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6):37-44.
[22]石丹.基于生态位的区域旅游竞合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3]向延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张家界市旅游市场策略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562-565.
[24]唐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福建省旅游城市竞合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37(12):189-194.
[25]曹园园,李付娥,梁留科.基于生态位的河南各地市旅游竞争力动态分析及预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8):684-688.
[26]蔡光裕.基于生态位的区域旅游发展评价及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27]余构雄,江金波.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比较及其区际合作研究——基于区域城市旅游生态位的测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2):40-45.
[28]向延平.旅游生态位评价研究——以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9,29(2):185-188.
[29]张娇.基于GIS的宜兴竹海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
[30]刘阳.山东滨海城市旅游业生态位测评及优化研究[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31]李小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