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劳,广西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长。主编有《广西重点工程建设二十年》、《广西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建设工作大事记》、《广西城市建设50年》(四卷本)、《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污水处理及运行管理指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二次供水技术规程》、《桂北地区城镇供水防寒抗冻技术规程》、《广西城镇供水厂原水重金属污染应急处理导则》、《广西壮族自治区污泥处理厂污泥产物土地利用技术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广西城镇环境卫生作业质量评价标准》、《房屋建筑和城市市政工程顆粒物与噪声在线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技术规范》等,出版有专著《行政管理学概论》《思想的碎片》、诗集《知我的人是谁》《心中的河》、散文集《潜流》等著作。
十集电视纪录片《邕江》,给我的印象是太震撼了,致使我的思绪毫无逻辑地起伏着、联想着……
《邕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邕江》讲的是广西首府南宁发展的好故事。今天的中国,以其发展变化带给全中国人民的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带给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带给全世界人民强烈的心灵震撼。
我说的震撼不局限于此:一部纪录片《邕江》,反映的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变化。中国西部欠发达的地区的变化都是这样,整个中国的变化就更不用说。而纪录片《邕江》再一次证明了近代三百年来与世界、与西方比,我们中华民族是用怎样的精神、怎样的奋斗来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特别是一九四九年以来,中国人民用鲜血和历史的经验证明了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而我们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并用这个制度、这条道路在世界上第一次和平地建设和发展了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人民过上了“小康”的生活,给我们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我说的震撼,也不止于此:这样一部以地方视角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体量的纪录作品,这在一个市级地方台恐怕是迄今也是不多见的。就这一点而言,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我们看过纪录片《话说长江》《黄河》,看过大型文献纪录片《敦煌》,我们曾被这样的巨制纪录片震撼过,但那是中国国家队的作品。我们也曾看过《大秦岭》《法门寺》这样的大部头、重量级的文献纪录片,我们同样也被他们的表现震撼过。但那是省级电视台制作,他们背后有着全省的广泛资源。可我从没看过一部由地级市的电视台摄制的这样一部全4K影像、高水准、大体量以歌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城市发展的纪录片!
《邕江》以全新视角诠释改革开放巨变。《邕江》以它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舞蹈、美的摄影和美的青山绿水、美的现代化都市面貌,向人们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和平崛起思想。它以广西首府南宁市“推动绿城品质升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工作为主体,以“治水、建城、为民”为主线,认真梳理了南宁的人文历史源流,用故事向观众展示了百里秀美邕江的演变,以小视角映射出大时代的变化和历史观,从一个更宏阔的空间维度上,艺术地再现了南宁市委、市政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的发展形象和实干的累累硕果。
以往的宣传,都太过于说教,这种宣传方式结果使我们花了很大的本钱收到的却是不太好的效果,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怎样讲好南宁发展变化的故事,怎样宣传好我们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宣传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南宁广播电视台还真是下了一番真功夫的。应当说《邕江》就是他们的一大创新,一大探索。《邕江》拍得很有品味,诗情画意。它润物细无声地把它要表现的主题思想隐藏于百姓的欢声笑语中,隐藏于吃喝娱乐中,它让人们在生活中自喻、自明、自觉。这种春风细雨般的“灌输”是那样的轻松,那样的细腻,那样的化人。它让老南宁人感觉这是不曾有过的陌生,让新南宁人感到自己来到了对的地方,让新老南宁人都觉得满意、觉得美、觉得幸福。
邕江之所以成为《邕江》,就是它选对了“说话”的角度、“说话”的语言、“说话”的方式、“说话”的艺术。就是它紧紧扣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主题,紧紧抓住南宁这七十年的变化,特别是近四十年的变化。以山水生态和城市发展为“介质”,用历史的眼光,穿越时间和空间,通过“物”的变化——自然景观、人们的穿戴、饮食方式等,到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深度。这是一个诠释南宁发展变化,宣传党和政府形象,赞颂社会主义制度,肯定历届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全新视角、全新解释。它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随意,那么的叫我们容易接受。
《邕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好了一个南宁发展的故事,一个中国发展的故事。
南宁的水系结构由邕江、十八条内河以及内河之间的众多湖泊构成。同样这一水系状况又和这里的老百姓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经是“害河、臭河”,如今变成了百里锦绣的好地方。《邕江》用它的镜头、它的音乐、它的旁白,从一个个小角度反映了新中国七十年的巨大变化,不能不说这远远超出了它要表现和表达的主题。说实在的,之所以说《邕江》块头大,不仅是指体量而且是说它所折射出的意义和力量非常之大。这种意义和力量岂止是南宁?岂止是广西?岂止是中国西部?如果以此为标准的话,你可以推想我们的北京,我们的上海,我们的广州,我们的深圳,我们的杭州,我们的西安,乃至我们整个中国的发展。所以纪录片《邕江》绝对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的史诗级的化学反应,而不仅仅是我们眼中的物理的反应。这部纪录片站位之高、眼界之宽、视角之广、画面之美,是我远远没有想到的。
《邕江》成为南宁人抑或广西人的自信。历史上长江、黄河被我们喻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实我常常想,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不只是长江、黄河,在南中国广阔的大地上,珠江这条伟大的河,何曾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中国的版图从源远流长、蜿蜒盘曲的母亲河黄河,到植被繁茂流光溢彩的第一大河长江,再接着往南就是山体相接气象万千的南岭。这一南中国最大的横向地质构造带,西至云南,东入江西、贵州,然后折向广西、广东、福建,绵延起伏直达于海。高耸的南岭,筑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成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珠江的源头就位于南岭的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曲靖六十公里外的马雄山深邃的溶洞里……
“翠峰一滴三江水,珠流万里入南洋。”源出于马雄山的西江便是珠江的上游,当西江与游走于江西的北江、东江汇合后,形成了汹涌奔腾的珠江,成为南中国大地上最大的河流。西江在奔向南海的漫漫征程中,在南宁的宋村有一段奇妙的遇合。在这里右江和左江相汇相接,滔滔江水交缠成一条玉带,将南宁揽抱在怀中,从此南宁便与它有了不解的姻缘,成为了“命运共同体”。六三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将这一地区命名为邕州,从此这条穿越南宁境内的全长一百三十多公里的江段,就自然地被称为邕江。
“邕”字从“川”从“邑”,南宁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水能為人“利”,亦为能人“害”,历史上,它给南宁人民带来的灾难不止一次。七一〇年的邕州司马吕仁便迎来一场严峻的水患考验。但这个为民的好官,没有因洪水的灾害而逃避责任,而是带领三万军民,奋力抗险,最终通过开渠分洪,疏导水流,战胜了洪水的侵害。这成为珠江流域最早的分流导洪工程,成为了中国水利史上光辉的一页。吕仁引水后,原先寂寂无名的邕溪变成了今日的南湖。事实上从三一八年,东晋王朝在南宁设晋兴郡以来,历经时代变迁一千七百余年,人们就从没有停止过与洪水的斗争……然而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财力所限,南宁市的防洪体系仍未建成。一九六八年这头凶猛洪兽发威,一九七九年又发威,二〇〇一年再发威……
南宁市的党政领导再也坐不住了,决定根治此河。今天的南宁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已在邕江上先后建起了二十五座大桥;邕宁水利枢纽也已于二〇一八年十月合闸成功。通过百色水利枢纽、老口航运枢纽、邕宁水利枢纽综合调蓄,整个防洪堤的标准由十到二十年一遇的标准,提高为二百年一遇的标准。不但治了洪水而且提高了江面的水位,由原六十二米提高到六十七米,江面宽度增加了四十米。不仅改善了两岸景观,还将通航能力从一千吨级的船只提升至二千吨级,使邕江变成了三级航道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实现了江海联运、多式联运。
全长一百四十八公里的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也已启动,从生态理念出发将原先规划的堤、路、园的建设思路升级为防洪、饮用水源保护、通航能力提高以及水质改善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个由大小河道和湿地湖泊组成的自然生态水系初步建成。南宁这个拥有二十多道水湾岸线的一百多公里的水道,成为江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百里彩带。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可以自信。
《邕江》正是用许许多多这样的画面、这样的音乐、这样的故事串起了南宁人的自信、自豪骄傲以及奋斗的自强不息,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肯定了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政府如何为人民干实事,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教育我们”。《邕江》已不再单是一部人们认为的歌功颂德的艺术片,而是作为南宁乃至广西发展变化的记录,是历史文献。它使南宁人乃至广西人行走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充满自豪地说:“我是中国广西人,我是中国南宁人。”
《邕江》以小人物小故事见证大变化。《邕江》通过普通百姓的口述、经历和故事,见证着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作为,见证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镜头里看到的是百越民族的大融合。从吃的百味到壮汉通婚的习俗,从方言文字到书院建筑,从服饰文化到音乐舞蹈,我们感受到的是南宁的变化、广西的变化、中国的变化乃至中国模式的形成。《邕江》用它诗一般的镜头告诉人们,“世界之大,我的家有多好……”《邕江》还告诉我们“边地文化”从来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只不过这种文化的特点“唱的比说的好听”。而对于文明本身而言,只是它的文化表达方式不同,而传承记载的功能却是相同的。《邕江》一个显著的特色是给我们提供的知识性。它通过对五十多位全国和本省著名的学者、教授和文化名人的采访,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南宁的每个侧面。尽管他们三言两语谈到的只是很小的一个片段,但仍让我们从他们对南宁的描述中认识到南宁的历史演变是如此的复杂、如此的丰富、如此的厚重,从而增加了纪录片《邕江》的观赏性和文化价值厚。如果没有对这一块的发掘、运用以及对“小人物、小故事”背后美的发掘和运用,便没有今天《邕江》的厚重和成功。
《邕江》的震撼在于它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我们说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不仅在纪录,还必须去发现。发现一个人物背后的秘密,发现一个景观美的角度,发现一段驳落建筑在岁月之中的烟尘历史……邕江是客观的,美也是客观的,就看你怎么发现,怎么展示。《邕江》给我们带来的画面美、歌舞美、音乐美、语言表达美、知识厚度美的后面,是摄制组那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他们表现美的能力。
《邕江》这个一百六十多人的项目组,在年轻的总导演郑浩先生的带领下,在八个月的时间里深入邕江流域、大江两岸,横跨越南和中国香港、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总行程六万五千公里,挖掘故事一百多个,仅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为《邕江》项目组人员进行讲座、研讨就有数十场,帮助项目组成员提高对南宁历史、人文、经济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说这是一群有情怀的人。今天当我们看《邕江》时,对片中表现的四时八节和大量时令性、季节性画面,以及芭蕉香火龙、东盟音乐周、龙舟赛、邕剧表演等等美的画面,你可知道,为了发现、表现他们,这群人付出了怎样的辛苦!一些老南宁人之所以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以至于怀疑这不是“他所在的南宁”,就是因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们看到的邕江、看到的南宁,都是平面的线性的。可是纪录片《邕江》运用现代的电影级设备:通过航拍、微距拍摄、高速拍摄、水下拍摄、延时拍摄、情景演绎、手绘还原、动画模拟等一系列拍摄和制作手段,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立体展现南宁的自然美、生态美、城市美、规划美。不仅如此,就连片中的配乐、主题曲、片头曲和插曲都是量身定制。有时为了呈现更好的画面效果,守一次日出、拍一回落日、等一次雨来,亦或是为一次更好的光线,数十个摄影组每天要保持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和状态。这一切,如果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没有一种表现美的坚韧与勇气,没有一种对事业、对历史、对未来的负责精神和敬畏心,那么《邕江》画面怎么会更美、人物呈现怎么会更鲜活、故事内容怎么会更生动、展现的《邕江》怎么会更有品味更有文化更有深度呢?
走出《邕江》,汇入粤港澳。这既是《邕江》所昭示的南宁的发展方向,也即昭示着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一定要汇入融合到世界工业文明的大潮中去,推动并引领着新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化。
《邕江》的三百分钟虽然不算很长,但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南宁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向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南宁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秀美、壮美和生态美,以及人们其乐融融的和谐美。我相信随着《邕江》的播出,一定会刺激并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前来南宁旅游、定居、投资和发展。
《邕江》是写在八桂大地上的一首现代叙事诗,每一集都通过它的画面、音乐、人物、故事把你对美的感知联系起来,使你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这是一次视觉的震撼,这是一次知识的震撼,这是一次思想的震撼……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把“解构”和“建构”两手都抓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讲好南宁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建立起这个属于我们时代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 丘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