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公园,多少湘西

2020-08-19 09:34颜侨宏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石林钉子湘西

颜侨宏

2019年8月8日,渡边真人在吉斗寨喝下拦门酒,穿过苗歌和稻田,前往此番湘西之行的最后一站——十八洞,而与他同行的,是另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雅各布·沃夫·汉森。

二人此次的考察,决定着湘西能否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新成员。

“地质公园的馆藏让我实在难忘!”回忆起第一天来到芙蓉镇,青瓦下的那些经年往事,仿佛依旧鲜活,“尤其是融合了土家精髓的遗风”。渡边真人尝过了米豆腐,跳过了摆手舞,留下回忆之余,也在芙蓉镇湘西地质公园博物馆写下了這两句话。为期3天的考察,很快就结束了,烟雨朦胧中,湘西再次归于平静。

如芙蓉出水。

2020年7月7日,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9次会议上,坐拥两枚寒武纪“金钉子”、世界最大的奥陶纪红石林、160处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且与少数民族文化完美融合的湘西地质公园,结束了长达3年的申世之路,成为中国第40个世界地质公园。

一入湘西,如堕烟海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山脉是它的腹地,与云贵岩溶高原则如犬牙交错。

翻开地图,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犹如一只雄鹰,睥睨全州。北起龙山洛塔,南至凤凰天星山,东头为永顺芙蓉镇,西尾是古丈红石林;其形又如数字“7”,也刚好涵盖了凤凰、吉首、花垣、古丈、保靖、永顺等7个县市。

在纵贯南北的2710平方公里土地上,160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古老而鲜活;冰碛岩在成冰纪破土而出,寒武纪里两颗“金钉子”经天纬地;从二叠纪的热带海洋到如今红色湖盆,朝夕之间,已是一亿六千万年,而拔地而起的红石林和被岁月磨平的溶岩台地,也不过是十万年里的沧海一粟……

这些最为沉寂的地理脉络,却也最为生动地诉说着扬子地台地质演化以及云贵高原边缘侵蚀切割的历史。

古老的民族穿行于险山恶水,在悬天的瀑布和静止的峡谷间,布下了名字和火种;他们心存敬畏,毛古斯和梯玛是其藏在深谷里的密码;他们乐天知命,在山水哺育下,筑起吊脚楼和水塔……世人唤其为苗族和土家,只因那些镌刻在骨髓里的秉性:霸得蛮,恰得苦。在这片仅占湘西州面积17.5%的土地上,有太多的故事,芙蓉镇的光和影,土家的酒与歌,苗寨的田与诗,洛塔的石与林……

一朝入世,已是百代回眸。

延绵的台地,温婉的峡谷

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故事,要从3年前说起。

2017年夏,地质学家李忠东乘高铁到恩施,又驱车前往吉首,沿途看到的连绵群山,并非拔山举鼎、耸入云霄,而是如一个个豆腐块似的,山顶近乎水平,四周绝壁危立,层峦叠嶂,如一面参差不齐的巨墙,延绵不绝。这种与传统喀斯特地貌相去甚远的地貌,引起了李忠东的好奇心。

直到与考察团队中的岩溶研究所同志会面,他才得知,这种宛若豆腐块的地貌,叫岩溶台地。

岩溶台地是指山体为石灰岩,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类似于平顶山或桌状山的一种岩溶地貌。与广西桂林的典型喀斯特不同,由于湘西地处二三级阶梯交替的断裂带,在抬升作用下,山体容易断裂分离,同时在水蚀和风蚀等各种夷平作用之下,山顶逐渐被削高填洼,趋于平整,经年累月下,便形成了恍若豆腐块一般的山景。

从空中俯瞰,一块块平整的台地“悬浮”在大地上,薄雾轻笼,如空中楼阁;从山谷望去,一面面绝壁蜿蜒如同长墙;而置身于其中,岩溶台地的洞穴、天窗、瀑布、岩柱等景观,让人目不暇接,极为震撼。

有山的地方,便会有谷。在李忠东目之所及的群山背后,是一座座温润的峡谷。富饶的沅水、澧水水系沿断裂带侵蚀和溶蚀山体,形成岩溶峡谷群,孕育峡谷的河流蜿蜒而去,而河流堆积物所形成的小平地,则成了宜耕之地。矮寨,也就应运而生了。

矮寨所在的峡谷叫德夯大峡谷,德夯在苗语里是“美丽的峡谷”之意。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作生活,恍若身处世外桃源。由于德夯大峡谷总长15公里,谷深300~430米,谷宽更有900~1300米,这对于矮寨来说,无异于一道天堑,而当地与外界唯一的交通方式——矮寨盘山公路,曾经是湘川公路最容易拥堵的地方。路边就是悬崖,一不留神,就是车毁人亡。

好在,这一窘境早已化险为夷。2012年,矮寨大桥修通,跨越大峡谷,天堑真正成为通途。

矮寨大桥创下了四个世界第一:大桥主跨1176米,世界最长;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

进入湘西,矮寨公路已经不再是必经之路,却因为其险峻而完成了向观光公路的华丽转身,与穿行云端的矮寨大桥组合成一道新的交通奇观。一快一慢,一条笔直、一条曲折,诉说着湘西公路发展史。桥上,漫游云海的车辆来来往往,而桥下的人们时而抬头仰望,却不再感叹曾经的远方有多么遥不可及。

参天红石林,在地芙蓉镇

在湘西地质公园,有一种悬挂式瀑布,一帘飞瀑从崖壁上的洞穴中喷涌而出,直泻谷底,瀑水撞击岩壁之声,响彻峡谷。这种由地下河横蚀崖壁而产生的瀑布在地质公园内随处可见,落差均超过200米,气势磅礴。而传说中“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王村,就坐落在园区内最大的悬挂瀑布之下。

王村三面环水,瀑布穿镇而过,每逢春夏水涨,急流直下,若遇雨晴,更有飞虹相映,风景如画。“动地惊天响如雷,凭空飞坠雪千堆,银河浩瀚从天落,万斛珍珠处处飞。”

瀑布之下,是酉水,土家族的母亲河。

“天长路远这里来,翻山过水这里来,一同走了好几年,经过千险和万滩。”

正如《摆手歌》中唱的那样,千百年前,土家先民翻山越岭,四处迁徙,最终在酉水河畔安营扎寨。那时候的酉水,“猕猴可以来饮水,麋鹿可以来洗澡,白鹤可以来梳妆,毒蛇可以来游弋,猛兽可以来斗殴”——而在胡玉英说完这番话后,酉水还是酉水,王村却被唤作芙蓉镇了。

1986年,谢晋导演在王村取景拍摄电影《芙蓉镇》,刘晓庆饰演的芙蓉姐胡玉英一角深入人心,为促进当地旅游文化,故将王村改名“芙蓉镇”,这个原本只存在于古华小说里的虚构地名,华丽变身成为湘西四大古镇之一。

如果说凤凰是雍容艳美、温柔润雅的名门闺秀,那么芙蓉便是“養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在芙蓉镇,最朴素纯粹的吊脚楼和土司廊桥架起了小镇的筋骨,古色古香的牛头宴飨食着五湖四海的游人,悠悠石板街上流转的山货民饰,凝结着土家人的血气,而摆手堂前摆手舞和咚咚唢呐,则诉说着芙蓉镇的前世今生。

在酉水之北,是芙蓉镇,而在酉水之南,则是广袤的红石林。隔着时间的长河,人们曾敬畏、迷信着这片异化的喀斯特石林,而如今只一河之隔,石林俨然已是酉水画廊的一部分。

5亿年前,寒武时期的地壳挤压运动,使部分海洋板块上升,形成陆地,而红石林正是这一地壳运动的产物。在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长期溶蚀风化作用下,土下差异溶蚀转为地表差异风化,塑造出1000多个形态丰富、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组合复杂的红色石柱,柱高可达30米。

湘西红石林主要分布于海拔300~500米的酉水及其支流两岸的谷坡地带,出露总面积84 平方公里,千姿百态的石峰、石笋、石墙等星罗棋布。最奇妙的是,由于碳酸岩的颜色形成各有不同,在海底隆起的氧化条件中,含高价铁离子的岩石呈现不同的红色、褐色、黄色、紫红色等。随着天气的变化,石头的氧化程度有强有弱,晴红雨黑,阴转褐红,晨昏有别,季变色变,变幻多端。

石林之美,正是美在它的素朴与自然。漫步一条条石巷,体验曲折蜿蜒;穿过一道道石门,让人眼花缭乱;仰望一扇扇石窗,感悟什么叫水滴石穿……

隽永着湘西的时光——“金钉子”

湘西有两颗“金钉子”,一颗在酉水河畔的罗依溪镇,称为“古丈阶金钉子”;一颗在花垣县排碧乡,紧连十八洞与莲台山,称为“排碧金钉子”。所谓的“金钉子”,相当于地质学中的历史年代表,如中国的宋元明清等。

在花垣莲台山的脚下,峒河玉泉的源头,一座如白莲似的标志塔高高耸立,托举着象征地球的圆形石雕,在晴空朗日下诉说着苗族同胞的勇敢与勤劳,书写着一代代地质人的心血与汗水,而塔下守护的,正是湖南的首颗金钉子,也是寒武纪内世界上钉下的第一颗金钉子。

1980年的夏天,排碧乡的飞虫寨发现了层层叠叠的石头,34名研究人员一层一层地敲打挖掘,耗时3个月,挖掘长度达5000多米,找到了近两吨的三叶虫化石。研究人员将此发现发表在了《湖南地质》上。正是这篇文章,引起了著名地质学家彭善池的研究,并最终确立了这枚“排碧金钉子” 。

一枚“金钉子”,标志着一个地质年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地质时代开始。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这两枚“金钉子”,是公园的镇园之宝,也是无数研究者的心血,更是人类在苍渺天地间刻下的隽永痕迹。

回首向来萧瑟处。

2017年6月,在湘西地质公园申世后的第一批考察专家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Julia James曾于红石林下感慨“雨中的悉尼,宛如泽国;而雨时的湘西,犹如仙境”。如今湘西地质公园三年申世,终成正果。

也无风雨也无晴。

猜你喜欢
石林钉子湘西
少了颗钉子
一桥飞架
峥嵘向上石林峰
沉睡的一枚钉子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钉子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石林迷阵
石林学校
路南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