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楠,林志刚,王 名
(1.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2.商务部 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 100710;3.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资金存量和业务开展都呈现出年年攀升的态势,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加入到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更多的服务,通过公益慈善进行“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我国公益慈善实践的主体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对公益慈善的认识逐渐加深,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已由零星、偶发转变为普遍、常态。[1](p16)近几年,民营企业家通过设立民营企业基金会或个人基金会(下文统称为“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形成了民营企业家战略慈善的新模式,是其公益慈善行为专业化、正规化、独立化的体现,也代表着民营企业家公益慈善行为的转型,对于研究并推进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从既有研究看,我国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公益慈善行为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2](p1347)公益营销、[3](p55)公益慈善对企业影响[4](p181-183)等议题,而鲜有学者关注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对推动民营企业(家)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以我国新时代的民营企业(家)基金会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调研与分析民营企业家在新时代从事公益慈善的概况、特征与影响因素,探究新时代的民营企业(家)从事公益慈善的创新行为。
为了解全国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基本情况,本研究课题组与中国基金会中心网合作,获得了权威的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基础数据。基金会中心网由国内35家知名基金会联合发起,于2010年7月8日正式上线,基金会中心网提供基金会的相关信息,数据来源主要是各基金会官方网站和各级民管机构,内容摘自基金会年报、审计报告、项目报告和机构动态等,数据具有权威性、全面性和动态性。本文的数据信息共涉及791家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包含三部分信息:第一,基本信息,包括基金会的名称、所在城市、所在省份、业务主管单位、成立时间、理事长、秘书长、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第二,发展数据信息,包括基金会原始基金额度、2016年净资产、2016年捐赠收入、2016年公益支出、2016年投资收入等;第三,活动信息,包括基金会关注领域范围、主要活动地区、项目数量等。
为了解基金会发起人概况及对公益慈善的思想认知情况,课题组对多家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实地调研。调研的民营企业(家)基金会范围覆盖全国,重点关注已合法注册并具一定资产规模,有一定项目运作及项目支出的基金会。本研究所在课题组针对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地域分布特点,于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间,集中在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进行调研,访谈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发起人、理事长、秘书长和相关工作人员。调研主要考察了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发展情况,民营企业家参与公益慈善的思想变化,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运营特征,以及影响民营企业家捐赠的主要因素等。
国家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中的作用。2014年1月,民政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为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7个方面的指引,包括开展社会捐赠、设立慈善组织、与慈善组织合作、组织员工开展志愿服务、在投资兴业中吸纳困难群体、传播慈善文化、创新其他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方式等。其中提到,对为公益慈善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从土地供应、设施配套、企业服务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并在各级民政部门评选慈善奖项,以及政府采购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2014年12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专门规范慈善事业的文件,对于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意见指出:倡导各类企业将慈善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把参与慈善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通过捐赠、支持志愿服务、设立基金会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在更广泛的领域为社会作出贡献。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开启中国依法治“善”时代。对于慈善机构和组织来说,慈善法是一部呈现出公平与开放姿态的法律,新法给出了很多制度安排,为公民个人、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慈善事业提供了相对比较开放的空间和平台。
民营企业家从事公益慈善的指导思想由狭隘的义利观慈善向战略性慈善转变,使企业从社会环境的“受制者”和“被监督者”转变成为行业竞争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倡导者”与“推动者”。狭隘义利观的局限性植根于其单向性和对立性,战略性慈善则要恢复企业的经济冲动与慈善文化之间的张力,使捐款的高效率性成为企业慈善捐赠的重要激励,在战略性慈善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企业经济理性与伦理价值的统一。民营企业的狭隘义利观慈善主要从投入产出比、企业声誉、市场竞争、免税待遇的角度进行考量,是民营企业的单次行为,不具有长期性。而战略性慈善是通过民营企业的捐赠等方式,旨在将社会获益和企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公益慈善行为,具有战略性、主动性、长期性、互利性,推动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向主动化、长期化的道路发展。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战略性慈善能显著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增强消费者的认可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声誉资本,获得政府和立法机构的认同,这些无形资本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p132)
企业自发对受助对象或借助较大的公益慈善平台型机构对受助对象进行捐赠或帮助,如定点扶贫或助学,直接帮助困难群众等,这是中国企业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最普遍模式。多数民营企业家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光彩事业促进会等各大倡导型公益慈善平台向社会捐助善款。
企业已经从最初的被动承担社会责任转变为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共享价值,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民营企业建立公益慈善管理专业部门,实行项目化运作,公益慈善活动更有计划性和目标性,大额捐赠成立的基金会和慈善信托逐渐出现,民营企业家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家)基金会从资源的单纯投入者、提供者逐步迈向社会创新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基于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成为经济网络中的平台和结构洞。诸多民营企业(家)的基金会在发展中,有效地利用了发起企业的经济平台作用,发挥企业在现金管理、资源投入、产品设计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的特长,将公益慈善融入到企业的业务平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之中,与公益慈善组织的理念、动机、社会技术有效结合。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自2015年9月推出的“99公益日”活动,首创了“互联网+公益”的模式样板,将企业的产品或技术向公益慈善组织开放,以实现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支持和提升,以开发互联网产品的方式参与公益,为大量公益慈善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和公众参与平台。
1.原始基金分析。
原始基金的额度代表了基金会成立之初的规模,是衡量一个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根据基金会中心网提供的791家基金会数据显示,从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来看,平均原始基金为774万元,最高原始基金是江苏元林慈善基金会的25660万元,最低原始基金是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菜花慈善基金会的100万元。原始基金高于1亿元的基金会有12家,占比1.52%;原始基金介于1000万~1亿元之间的基金会有96家,占比12.14%;原始基金低于1000万元的基金会有620家,占比78.38%。
2.净资产分析。
基金净资产是基金资产总额减去基金负债总额,代表了一个基金会的总体实力和运营情况,是衡量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在2016年的净资产数值,可以看出各个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实际运作和发展的情况。根据基金会中心网记载的791家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净资产数据,有622家基金会披露了2016年净资产情况,占比78.63%。对于信息披露的622家民营企业(家)基金会来说,2016年净资产总值近165亿元(16,463,407,193元),平均净资产额为2646万元(26,468,500元);其中,高于平均净资产额的基金会有82家基金会,占比13.18%,低于平均净资产额的基金会有540家,占比86.82%。2016年净资产前5名的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包括湖南省步步高福光慈善基金会、老牛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福建省发树慈善基金会和爱佑慈善基金会。
3.公益支出分析。
公益慈善支出是对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实际公益慈善行为的衡量,是其“有所为”的真实体现,也成为衡量一个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实践行为的重要指标。根据基金会中心网记载的791家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公益支出数据,有625家基金会披露了2016年公益支出情况,占比79.01%。对于信息披露的625家民营企业(家)基金会来说,2016年公益支出总值为48亿元(4,822,488,167元),平均公益支出为773万元;其中,高于平均公益支出的基金会有86家基金会,占比13.76%,低于平均公益支出的基金会有539家,占比86.24%。根据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在2016年的公益支出数据,公益支出前列的基金会多背靠经济实力雄厚、发展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由腾讯公司发起)、老牛基金会(由蒙牛乳业集团创始人发起)、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由美的集团创始人发起)、万科公益基金会(由万科集团发起)等。
1.行业分布:同时关注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
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发起者主要来自综合行业、制造业、金融业和房地产四大行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等五大行业的企业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根据各基金会官网信息整理,791家民营企业(家)基金会中共搜索到569家民营企业(家)基金会所在行业的信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分类办法,将民营企业(家)基金会所在行业分为17大类。其中,综合行业包括121家企业,占比15.30%;104家民营企业(家)基金会来自制造业,占比13.27%;78家企业来自房地产行业,占比9.86%;71家来自金融行业,占比8.98%;35家来自批发和零售业,占比4.42%;25家企业来自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3.16%;23家企业来自卫生和社会工作,占比2.91%;21家来自建筑业,占比2.65%;其他行业信息参见图1。
2.地域分布:聚集于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
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大多分布在广东省、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福建省等经济发达省份,发展不平衡性较为突出。根据中国基金会中心网提供的791家民营企业(家)基金会所在省份的数据,绘制了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在各省市的分布信息(图2)。
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地域分布不平衡受到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1)经济因素是基金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地域分布不均等的决定因素。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民间积累的财富,以及人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都很高涨,促进当地民营企业(家)成立基金会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家)基金会集中的地区为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些地区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2)政治因素。鉴于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民政部注册的多数基金会选址于北京,使得北京的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在数量上有绝对优势。各省内部基金会的注册地往往集中在省会城市或政策倾斜城市,以广东省民营企业(家)基金会为例,在169家基金会中有83家在深圳市注册,占比49.11%,52家在广州市注册,占比30.77%。
图1 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发起主要行业及数量分布图
3.业务范围分布:兼顾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
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多样化。教育、扶贫、医疗和救灾是企业基金会重点关注的领域,文化、志愿服务、科学研究、艺术、三农、体育等新兴领域也日益得到关注。根据中国基金会中心网提供的791个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数据,有552家基金会对外披露了其关注的领域,多数基金会关注的领域广泛,会同时关注安全救灾、扶贫助困、公共服务、教育、环境、科学发展等多方面。其中,461家基金会关注教育,占比83.51%;416家基金会关注扶贫助困,占比75.36%;281家基金会关注医疗救助,占比50.91%;181家基金会关注安全救灾,占比32.79%(见图3)。
图2 各省市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分布
图3 民营企业(家)基金会主要关注领域及数量分布
图4 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关注的新兴领域及数量分布
民营企业(家)基金会也关注一些较为新颖的领域,从事公益慈善的范围扩大,并从传统的教育、扶贫助困等领域向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延伸。在披露关注领域的552家民企基金会中,169家企业基金会关注文化,占比30.62%,代表性基金会如山西省晋商文化基金会(山西省);101家关注科学研究,占比18.30%,代表性基金会如北京百度公益基金会(北京市);90家关注艺术领域,占比16.30%,如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云南省);73家关注三农领域,占比13.22%,如湖南隆平高科公益基金会(湖南省);57家关注体育领域,占比10.33%,如青岛市爱国健身公益基金会(山东省)(见图4)。
1.基金会的捐赠金额不断增长。
企业捐款一直在我国慈善捐款中占有重要地位,近70%的捐款来自于企业,只有20%来自于个人,10%来自于慈善组织。在企业捐款中,50%来自于民营企业(家),外资企业紧随其后。根据基金会中心网提供的2016年数据显示,438家民营企业(家)基金会净资产规模突破100万元,占企业基金会净资产的总量的63.57%,平均净资产高出全体基金会的平均值,资金优势较为明显。近几年,民营企业家屡有大额捐赠,如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发起人何享健捐出60亿元成立慈善基金会、宁波华茂教育基金会发起人徐万茂将全部资产投入到家庭慈善信托。
2.基金会的慈善捐赠形式新颖。
民营企业家慈善捐赠的方式包括了资金、股票、技术等,组织形态包括基金会和公益信托。玻璃大王曹德旺在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时,以2000万元现金出资设立,在基金会成立后再捐赠3亿元股票,该以股权为主要资产的基金会过户当日市值35.49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第一家以捐赠股票形式支持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基金会。百度公益基金会在资助项目时,不仅资助现金还提供技术支持,如提供高速度、大容量的云计算平台给协和医学院的一个关于食道癌的慈善项目,依托于技术背景的百度公司带来了区别于其他基金会的特别之处。公益信托日益成为商界大佬从事慈善的模式,如比尔·盖茨、洛克菲勒家族、牛根生、马蔚华、马云等,他们将财富转化为公共利益时,更愿意思考如何让资本保值、专业、可持续地运作下去,这种理念和模式有助于推动公益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4月25日,马云和蔡崇信宣布将成立个人公益信托基金,以二者在阿里巴巴集团拥有的期权为资金来源,规模在20亿~40亿美元之间,这对中国公益信托基金的发展,起到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基金会的公益参与方式多样。
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成立,是企业参与公益的一种模式创新。一方面是企业公益的专业化发展,企业提供资金和行业资源,以专业的人才管理专业的机构,与企业社会责任部门有效区隔,更为专业;另一方面则综合多方面的传统公益模式,如直接设计项目、直接捐助、结合企业自身资源优势运作慈善项目等,更为高效。具体来说:(1)直接运作项目,指基金会直接涉及和运作公益项目,持续投入人力和时间,直接对受助对象进行捐赠或帮助,如定点扶贫或助学,直接帮助困难群众等,这是民营企业(家)基金会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最普遍模式;(2)资助专业机构,如一些资助型民营企业(家)基金会资助其他基金会或公益组织,以及通过与专业机构开展合作,来完成公益项目;(3)产品公益,指企业将产品或技术向公益组织开放,以实现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和提升,如腾讯集团以开发互联网产品的方式参与公益,为大量公益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和公众参与平台,树立了“互联网+公益”的创新模式。
1.注重慈善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
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的两代企业家何享健和何剑锋都指出,做慈善和成立基金会与做企业有相同之处,是“可持续的,要保值增值,要规范透明”。福建承群慈善基金会的发起人张宗真认为成立企业基金会是一种有效地参与慈善事业的途径,可以有效监控善款的去向和使用效果,注重慈善投入的产出比。马云强调马云公益基金会一定要非常务实,项目要能落地,以结果为导向,不太看重一些概念或模式,而强调如何做能产生实际的结果,他也从这个角度安排公益项目,制定一个大格局,严格要求项目实施。
2.以企业的业务特长为基础。
京东公益基金会以“物资+仓储+物流”一体化优势打造公益赈灾新模式,依赖京东集团的自营多品类物资和安全高效的物流优势,在灾害面前,开放公益基础设施,第一时间调拨就近仓库的救援物资送到灾区,成为最快响应灾害救援的互联网企业之一。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以其自主研发制造的紫外消毒、净水等设备,在多次救灾、扶贫项目中发挥作用,同时,集团正致力于“数字公民”系统的开发和推广,该数字化信息平台将对公益成为人人可为、全民追求的群众性社会活动起到巨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3.结合企业培养人才、服务员工的目的。
顺丰公益基金会认为,顺丰集团做的最大的慈善是把集团的40多万快递员工照顾好,这涉及到40多万家庭,也就是100多万人。同时,顺丰公益基金会结合顺丰集团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发挥集团员工多的优势,“少捐钱、多参与”,积极参与重大灾害救助。福建国航远洋集团董事长王炎平联系多方资源,几年来持续推进了以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源的船员培养项目,培训合格的学员能适应国际海员劳务市场需求,直接与集团下属的劳服公司签约。其中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发挥其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协调的平台作用,定位遴选项目扶持对象。同时,项目还鼓励实现就业后的船员以一定的收入回馈培训基金中,孕育人才的同时营造出感恩济众的价值文化。
4.与企业家的个人经历与偏好密切相关。
三一基金会设立3ESPACE与理事长梁在中在商业领域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梁在中理事长在商业里关注创投和工业4.0的孵化器,这两个给他一些启发,他觉得是不是公益领域内也有这样的需要支持和资助的创业者,因而有了现在的3ESPACE的空间,推动公益活动和主体的孵化。马云公益基金会主要关注教育领域,这是马云教育情结的体现,他一直强调自己原来做老师,也参加过支教、特别是做乡村老师,所以基金会主要关注乡村教师培训、支持乡村教育发展,马云的微博一度改成“乡村教师代言人”,这也使得基金会承载了很多他自己想去做的事情。
1.老一辈民营企业家关注传统慈善领域。
传统怀旧和乡愁意识推动民营企业家投入到家乡建设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老一辈的企业家往往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社会责任感强烈。年龄段在70岁左右的民营企业家捐赠主要表现为怀旧倾向,如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创始人何享健对家乡顺德区发展的投入;50岁左右的民营企业家则主要关注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创新领域,如教育、环保、文化保护等领域。
2.年轻二代企业家多投身新公益领域。
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是由美的集团主席何享健先生发起的家族基金会,而其前身是何享健之子何剑锋成立的盈峰慈善基金会,注册资金500万,主要关注教育、艺术领域。何享健和何剑锋的慈善观念和关注领域不同,和的慈善基金会在实际运作中也有所体现。何享健更关注传统一点的慈善,如扶贫济困、教育领域;何剑锋的慈善思想更为现代化,关注的领域较新一些,如文化艺术领域。和的慈善基金会下有一个文化艺术的专项基金,是由何剑锋主导支持私人美术馆发展的,未来可能会升级成一个艺术基金会来支持私人美术馆的发展。
1.企业公益管理向专业化发展。
绿色共享基金会由华立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汪立成先生个人捐资成立,作为企业家个人基金会在业务上更关注对企业家个人慈善意念的体现,而与企业的社会责任部门有效区隔,不承担企业战略公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责任,在项目选择上更自由、更专业。另一方面,该基金会虽为企业家个人基金会,但是在命名上没有加入汪立成个人色彩,而是选择更为广泛的“绿色共享”概念,这是因为汪立成不想通过基金会打广告,而是希望以“绿色共享”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真正做公益,而不是为个人、为企业谋福利。民营企业(家)基金会与民营企业在公益慈善领域实现功能分隔,也通力合作。如李书福教育资助基金会的秘书长史良青指出,吉利控股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以教育为主,也关注环保、扶贫、赈灾等,对于教育领域的公益慈善由李书福教育资助基金会负责,其他领域由企业社会责任部门负责,基金会只提供人员帮助,不再其职责范围内。
2.公益慈善理念注重可持续性。
绿色共享基金会主要关注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基金会于2006年成立,公益慈善的理念由起初的1.0版本——给予别人物资上的帮助,逐渐转向2.0版本——除了给予帮助以外,还要教会他们脱贫致富的方式和方法。2007年,该基金会推出培训乡村小学老师的项目,以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让落后地区的学生都能享受素质教育。基金会一直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物资,如在云南、广西西部地区投入新校舍建设,包括电气化设备、信息化设备等,但是后来发现这些设备用不起来,因为老师不会用。因此,该基金会针对这一问题重点关注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对学生做一些拓展性的课程培训,除了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外,提升学生的素养教育。
1.公益慈善是企业家感恩及回馈社会的表现。
民营企业家的成功大多受益于中国市场改革及经济全球化,他们将巨大的经济收益归功于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市场的运作,在功成名就后以感恩之情回馈社会,也体现了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何享健一直坚持在取得财富后,应该将部分财富回馈给社会:“财富从社会中来,理应回到社会中去”,“在收获的同时必须要给予”,他不求名、不求利,希望捐钱出来做事情、把事情做好,是一种朴素和简单的慈善观。
2.公益慈善是企业长远发展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福建承群慈善基金会发起人是澳门著名实业家、永同昌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宗真先生,他认为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家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百年发展。在访谈中,张宗真指出:“日本人、犹太人为什么能做到百年老店、千年老店,是因为这样的企业都有共同的特点,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个共同的价值观是真正的社会责任,这是真实的。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走不远,走到第二代、第三代就没了。但是真正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够走向持续,跨越一定的时空得到长久发展。我认为他们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心是真实存在的、真诚的,也就是这种真实的、真诚的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力量,使企业跨越一系列障碍,跨越这么长久的时空延续下去。”
1.企业家的获得感诉求推动其从事慈善。
个人的慈善捐赠主要是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精神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捐赠者以自己的财富来“购买”精神产品,以获得良好的声望、减少负罪感、避免社会指责以及获得精神慰藉等效用。
2.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影响其慈善行为。
研究发现,富有同情心的、关心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具有亲社会价值取向、对慈善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富有责任感、具有利他主义价值观、注重道德关怀的企业家,对慈善活动的参与度更高,捐赠额更大。[6](p20)宗教信仰也会起到正向作用,如佛教宣扬的“好人有好报”“因果报应”等观念,都会促进企业家回报社会。
3.企业家的慈善行为能力决定其慈善效能。
企业家慈善行为能力是企业为达到回报社会、惠及自身目的所采取的企业行善模式的集合,包括慈善项目的合理选择、慈善资源的科学配置、慈善效果的及时和有效评估等方面。企业家慈善行为能力会影响企业基金会的实际慈善效果,慈善项目是否是企业基金会的最优选择、善款是否实现最优配置、捐赠对象是否获益、捐赠行为是否能带来企业长远发展,都会影响民营企业(家)基金会慈善行为的可持续性。
民营企业的公益慈善捐赠的动机、行为方式和规模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分为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营企业的公益慈善捐赠的动机、行为方式和规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分阶段渐进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生命周期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契合,是企业的一种理性和必要选择。
1.处于发展期的企业以经济动机和政治动机为主。
企业慈善捐赠有利于减轻税负额度、提高银行贷款可得性,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处在这样一个税收负担重的营商环境中,为了减轻税收的额度或者规避税收,民营企业踊跃进行慈善捐赠。在调研中发现,基金会的成立和工作可以对外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形象、企业家形象,而对内能够以企业家从事慈善事业的感染力团结员工,促进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性。
2.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以道德动机为主。
这在调研中发生在多位年长的企业家之中,如何享健、徐万茂、马云等。何享健不断强调,其财富累积是改革开放、政府政策和员工努力等多方面的结果,因而对他们都有责任,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就是尽本分,思考财富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马云设立马云公益基金会的初心也是出于感恩的心态,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来源于社会,希望能够尽一些力量去回馈,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3.慈善捐赠与企业的经济实力相对应。
企业业绩越好,企业进行慈善捐赠的数量和捐赠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越高,税前利润是企业慈善捐赠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净收入越高的企业慈善捐赠也越多。[7](p114-115)如,福建兴业皮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吴华春董事长向我们介绍,晋江市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晋江市移风易俗的号召,2017年12月11日,他借爱子成婚之际以吴华春家族名义向晋江市慈善总会捐赠善款500万元,从创办企业至今,其家族累积捐赠善款达4000多万元。晋江商人一直以爱拼敢赢的精神成为行业的榜样,如今这股力量中又增添了“达则兼济天下”的行善情怀,并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慈善文化氛围。
如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富豪阶层意识到,家族财富传承不仅仅是物质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如果说“财富”是一种看得见的显性传承,那么在心里长期累积起来的美德、文化、文明等看不见的传承,则是一种“隐性”传承。
1.家族成员参与公益慈善的晕轮效应。
家族成员对基金会业务参与的程度越大,其对公益慈善的兴趣越大,也会影响更多的家族成员参与其中,具有晕轮效应。老牛基金会是中国一家代表性的家族基金会,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于2004年底携家人发起成立老牛基金会,捐赠家族资产(蒙牛全部股份及部分红利)开展公益慈善事业,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式现代慈善家族基金会”发展之路。牛根生认为“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富越多,责任越大;予人帮扶,于己修善;倡导施者感恩受者;人人行善,则事无不善;快乐大小看爱你人数多少。”“从无到有,满足个人,这是一种小快乐;从有到无,回馈社会,这是一种大快乐!”在这种慈善理念的影响下,家族成员全部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其子女牛奔、牛琼于2015年3月发起成立了“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进一步扩展家族慈善事业,希望在中国倡导和推动现代家族慈善发展,为其他“善二代”提供参考和借鉴。
2.设立慈善信托促进家族永续发展。
宁波华茂集团主席徐万茂用全部个人资产设立家族慈善信托,鼓励后代从事慈善事业。徐万茂做此决定有两方面考虑:第一,受家族起源和祖训的影响。徐家先祖流传下四个字家训,“诚信、勤俭”,在富裕之后也要坚持先辈的教训,处理好财富的使用和流传。第二,以“不贪”促进后代的绵延发展。徐万茂在拥有财富后在祖训上加了“不贪”二字,教育后代正确看待财富,回报社会。徐万茂认为捐赠没有后续责任,而信托则带给后代无限责任,虽然资产不属于他们了,但是责任是无限的,如此,后代也有激情去做事业、做慈善。另一方面,信托基金实现了家族的分家不分产,子孙共同努力促进财富增值,家族财富也能永续,对家族的持续发展、家庭的和睦非常重要。
民营企业家及其高管的政治身份和社会身份对其公益慈善行为具有较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政府仍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资源和合法性的关键来源,除了通过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政策影响商业机会外,各级政府还拥有分配关键资源的权力(如土地),通过发放商业准入、项目审批、财政补贴和税收豁免或滞纳、提供基础设施等影响企业经营活动。[8]95-97在福建的调研中发现,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行业身份行业协会、工商联成员等,这类政治身份对企业捐赠行为和捐赠水平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民营企业家通过福建省光彩会平台捐赠金额达8900多万元,实施项目37个,主要用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短板。
公益慈善税收制度的完善对民营企业(家)的捐赠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研究发现,慈善捐赠税收减免力度对民营企业慈善捐赠行为有显著影响,力度从小变大,民营企业(家)的捐赠行为将会呈现出2倍以上的增加。宏观税负较高的地区,企业捐赠倾向和捐赠额都更大,主要是出于避税的考量,更多的捐赠带来了更大的避税空间。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在相同的宏观税负下会更多的发生捐赠行为。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让捐赠者觉得有些实惠,可以有效地促进慈善捐赠的发展。通过对用于捐献的收入或财产免征(减征)所得税或财产税,可使捐赠者捐赠同样数量的实际付出减少,或者说,在捐赠者付出同样数量时,使其捐赠的数量增加,从中所获收益增加,这就使捐赠者的净效用增加,从而成为激励慈善行为的有效制度。在调研中,多家民营企业(家)基金会也表示,希望能获得税收优惠。
通过课题组的调研和对中国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分析,本文详细梳理了新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发展情况,涉及基金会发展概况、民营企业家从事公益慈善的特点、思想及行为变化和影响因素,发现民营企业(家)基金会作为民营企业家战略慈善的新模式具有区别于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特色。
一是民营企业(家)基金会成为企业基金会的重要力量,资金优势明显,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家)基金会的发起企业分布在多个行业,以综合行业、制造业、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主。
二是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延伸到公益慈善领域,企业家从事慈善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发展。从以往的单纯捐赠发展到组织化、深度化的公益慈善行为,通过成立基金会和慈善信托,将企业家精神、运作管理方式注入到公益组织和公益活动内部,推动财富的有效使用。同时,企业家财富观转变,更注重财富的家族传承和文化传承,通过组织化、制度化的机制,推动财富积累及使用的永续、健康发展。
三是民营企业家的公益慈善实践具有独特性。以丰厚资产和创新模式从事慈善,捐赠方式包括了资金、股票、技术等,组织形态包括基金会和公益信托,基金会参与公益慈善的方式多样,如直接运作项目、资助专业机构和产品公益等。民营企业家把商业的方式运用到慈善事业中,注重效益和可持续性,与企业业务相结合,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推进企业的战略慈善发展。关注领域出现代际分化,老一辈的民营企业家“达则兼济天下”,社会责任感强烈,关注传统慈善领域;而年轻的二代企业家日益茁壮,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倡导用专业和科学的方法做慈善,关注的领域也较为新颖,如文化艺术领域和公益孵化。
四是民营企业家从事慈善事业受到多方因素影响。企业家受朴素的慈善动机驱动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如感恩及回馈社会、社会感召和社交圈影响以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文化价值观;企业家的慈善意识和能力会影响慈善项目的合理选择、慈善资源的科学配置、慈善效果的及时和有效评估;民营企业的公益慈善捐赠的动机、行为方式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处于发展期的企业经济动机和政治动机更强,考虑捐赠带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政治参与机会的获得,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道德动机更强,是企业家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后自发的社会回馈;企业家家族的涉入影响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的程度,家族成员对基金会业务参与度越大,其对公益慈善的兴趣越大;此外,企业家的政治参与情况、税收制度等也会影响企业家参与公益慈善的动机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