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青 周庆高 孙中钦 钟宇帆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弶港分公司,江苏省盐城市 224236)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而吡蚜酮、烯啶虫胺是江苏省盐城市防治稻飞虱的主要化学药剂,且已使用多年,随着稻飞虱抗药性的产生,吡蚜酮对稻飞虱的防效越来越差。因此,为筛选出防治稻飞虱的高效、安全药剂,笔者对市场上几种常用的杀虫剂和美国杜邦公司新研发推广的烟碱型杀虫剂(10%三氟苯嘧啶SC),进行了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旨在为稻飞虱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于2019年在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弶港分公司第二生产区第7大队北匡14号田进行,供试田块土壤肥力中等。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6月12日采用机插栽培,常规水肥管理。
供试药剂为25%噻虫嗪WG(江苏长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呋虫胺SC(江苏华农生物化学有限公司)、60%烯啶虫胺WP(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25%吡蚜酮SC(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吡蚜·异丙威WP(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80%烯啶·吡蚜酮WG(连云港立本作物科技有限公司)、10%三氟苯嘧啶SC(美国杜邦公司)。
试验设8个处理(每667 m2药剂施用量):(1)25%噻虫嗪WG 25 g,(2)20%呋虫胺SC 30 mL,(3)60%烯啶虫胺WP 10 g,(4)25%吡蚜酮SC 30 mL,(5)50%吡蚜·异丙威WP 30 mL,(6)80%烯啶·吡蚜酮WG 8 g,(7)10%三氟苯嘧啶SC 15 mL,(8)清水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30 m2。于9月12日采用电动喷雾器、按试验设计喷雾施药1次,每667 m2喷施药液30 L。
本试验调查不区分稻飞虱的种类,以田间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混合成虫和若虫的发生总量计算防效。试验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7 d、15 d、30 d各调查1次药后残虫量。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法,每小区随机调查9个点,每点拍打5穴水稻,将稻飞虱拍落在白瓷盆内,统计盆内活虫种类和数量,计算校正防效。
计算公式: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药后残虫量)÷药前虫口基数]×100;校正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100。
采用Excel和DPS7.05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由表1可知,施药后7 d,10%三氟苯嘧啶SC、20%呋虫胺SC、80%烯啶·吡蚜酮WG、25%吡蚜酮SC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效均在95%以上,说明这4种药剂的速效性均较好;25%噻虫嗪WG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效最低,仅为56.74%。施药后15 d,10%三氟苯嘧啶SC、80%烯啶·吡蚜酮WG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效均在98%以上,说明这两种药剂的持效性较好;20%呋虫胺SC、25%吡蚜酮SC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效下降较大;60%烯啶虫胺WP、25%噻虫嗪WG 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效均低于其他药剂处理。施药后30 d,10%三氟苯嘧啶SC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效最高,为100%,该药剂的持效性较好;80%烯啶·吡蚜酮WG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效次之,为96.89%;2 5%噻虫嗪W G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效最差,仅为11.37%,显著低于其他药剂处理。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经用药后不定期田间观察发现,各药剂处理区的水稻植株均生长正常,株高、叶色与对照区无差异,也无药害现象发生。由此可知,供试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均对水稻生长安全。
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每667 m2用10%三氟苯嘧啶SC 15 mL防治稻飞虱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为最佳,施药后30 d校正防效达100%;其次是每667 m2用80%烯啶·吡蚜酮WG 8 g,施药后30 d校正防效为96.89%;每667 m2用25%噻虫嗪WG 25 mL防治稻飞虱的效果不佳,施药后30 d校正防效仅为11.37%,且持效性较差。
在水稻生产中,建议交替使用含呋虫胺、烯啶虫胺、三氟苯嘧啶的药剂或其复配药剂,以有效控制稻飞虱为害,延迟害虫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