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多多
对于874万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疫情对就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哪些行业和职业受到疫情冲击较小、更具备风险抵御能力?哪些行业和职业的就业景气排名靠前?不妨从数据中一探究竟。
疫情对年轻人就业的打击,比其他群体更大
“新冠肺炎”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或将一直伴随在2020届大学毕业生这一年的求职经历中。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高校纷纷采取紧急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也一律暂停。
按照往年的惯例,三、四月原本是应届大学生求职、签约的高峰期,但是因为疫情肆虐,大学生就业招聘的活动在这个春天悄然无声。一场疫情,无疑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和用工单位的择才,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2020年4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网发布《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超六成大学毕业生认为疫情冲击对求职产生了不利影响,拿到Offer的毕业生中超七成未签约。
对未获得Offer的大学毕业生调查表明,“太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这一选项占比最高,达到21.4%。
疫情改变了今年就业的大环境,许多公司面临着裁员危机,一些小企业受疫情影响直接破产倒闭。2020年1月和2月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幅分别为5.85%和12.30%,3月份毕业生开始进入春季招聘市场,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幅高达143.25%。但在市场需求方面,2月和3月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了21.67%和26.69%。在疫情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两端均受到一定影响,无疑让这一季度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不仅是国内毕业生就业难,2020年毕业的留学生也成为了留学圈里最惨的一届。他们担心的不只是自我防护问题,还有能否顺利毕业,是否要回国,以及迟迟没着落的全职Offer。BOSS直聘研究院2020年4月出炉的《2020海归春招求职趋势报告》显示,在回国求职的海归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整体海归人数的57.2%,是就业竞争最为激烈的群体。
三、四月份求职择业高峰期的沉寂,对大学生就业签约造成了沉重打击。从毕业生期望薪酬的分布情况来看,25.8%的毕业生表示受疫情影响,期望薪酬会有所下降,经测算平均期望薪酬约6930元。
2020年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结果中的一组数据——“16—24岁”人群的失业率占比13.8%,引发公众热议。这组数据是近年来首次披露,有学者表示:“这意味着疫情对年轻人的打击比其他群体更大,有可能给他们的职业生涯留下终身疤痕。”
毕业生更青睐新经济行业,新技术革命酝酿“新就业形态”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毕业生们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从哪里开始呢?
《2020年大學生就业力报告》显示,单位就业仍然为今年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国内/外升学;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拟考研”“拟出国”及“暂不就业”等形式的慢就业,选择创业或其他的毕业生比例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灵活就业(包括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三项)成为了毕业生的新选择。从大学生期望就业行业来看,毕业生更倾向的是新经济行业。期望值最高的是IT行业,占比25.1%。这也说明伴随技术革新与需求升级而生的“新就业形态”正在不断涌现,有关工程技术工作、现代服务业领域中各大垂直业态所需的新职业正在逐步诞生。
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表示,灵活就业正在成为大学生的新就业方式,它体现了“四个新”:一是领域新,包括网商、电商、分享经济、社群经济等;二是方式新,大学生与雇主的联系不是通过传统的“单位制”,而是互联网平台;三是手段新,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创业不再依托传统的招聘会、就业市场,而是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四是观念新,灵活就业、多重身份兼职成为就业新观念,不再追求“铁饭碗”。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看来,这说明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选择更多样化,但也反映了近十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的上升,特别是就业质量的下降。“当然,UP主、自由作者等灵活就业方式确实有一部分是自愿选择,并代表着一些不错的职业新方向。但光环之外,也得承认有相当部分毕业生是因为找工作困难而被迫进入灵活就业领域。”
特殊时期应拿出特殊举措
虽然2020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和走向主要还是受外部因素影响,包括疫情的发展(反复)、国际疫情的控制、中美贸易关系等。但“不确定性”背后也存在一定的“确定性”。
曾湘泉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近年来每个季度都会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其在4月发布的《2020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和不规则波动,从2017年第四季度至2020年第一季度,CIER指数(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的下降过程已持续了十个季度。“很多人指望着疫情过去后会有爆发式反弹。但并不会有,因为经济本身处于周期性下行,并不只是疫情的影响。”曾湘泉说。
在曾湘泉看来,当下的就业局面相比金融危机时期,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有利的地方在于,目前我们遭遇的主要还是外生冲击。理论上来看,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就业问题也会有所缓解。但不利的地方除了疫情、经贸形势等不确定性因素叠加,还在于过去十几年来,政府可使用的各种促就业渠道已经处于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如今能用的手段比较有限。”
特殊时期应拿出特殊举措。《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建议,政府在加大宏观经济需求扩张的同时,应切实落实“就业优先”的政策,推动实施投资项目就业效果的评估机制。强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传播和流动,努力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提升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匹配速度和能力。
高校毕业生自身的“能力不足”,这一直是就业的主要掣肘之一。《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也对此进行了佐证,有相关实习经历、求职目标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是毕业生获得Offer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表示,面试技巧高、专业就业前景好和名校毕业也是成功获得Offer的加分项。
对高校而言,应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关注新经济和“新就业形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切实重视学生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全面培养,将提升各项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和体系改革的中心任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