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蕊, 李结华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干部心内科, 安徽 合肥, 23003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内科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疾病,也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好发于老年患者。与较年轻人群(51~60岁)比较, 71~80岁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增加5倍, 8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增加6倍[1]。2019年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发布了新版房颤管理指南,为临床提供了治疗依据与规范。华法林是临床上常用且有效的传统抗凝药,但患者使用过程中有一定的出血风险,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抗凝药物,无需INR监测,较传统药物阿司匹林抗栓效果好。本研究观察不同抗凝药物对6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老年心内科及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0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老年组32例,男18例,女14例; 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3.22±5.75)岁。高龄组28例,均为81岁及以上高龄房颤患者,其中男15例,女13例; 平均年龄(85.86±3.31)岁。2组均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华法林或利伐沙班药物进行抗凝治疗。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经心脏彩超、心电图及体格检查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 ① 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 ② 男性房颤抗栓评分系统(CHA2DS2-VASc)评分≥2分,女性CHA2DS2-VASc评分≥3分; ③ 年龄≥60岁。排除标准: ① 瓣膜性心房颤动者; ② 药物过敏者; ③ 年龄小于60岁者; ④ 一般资料不齐全者。
高龄组与老年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隐血、凝血7项及肝、肾功能检查,伴有脑卒中病史者应完善头颅CT检查。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血糖及血压控制、纠正心律失常及预防心力衰竭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高龄组和老年组均予以华法林口服(上海信宜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23, 规格2.5mg×60片)抗凝治疗,每日1次,根据INR的变化调整口服剂量(INR值控制在2.0~3.0); 利伐沙班口服(Bayer Pharma AG, 国药准字H20140132, 规格10mg×5片)抗凝治疗,每日1次,每次10mg。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前3个月每月监测1次INR值,之后每3个月监测1次INR值,并根据INR值调整华法林用量,使INR值维持在2.0~3.0。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
比较2组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外周血管栓塞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① 脑血管意外事件包括脑出血、脑栓塞等; ② 外周血管栓塞事件包括肺栓塞及下肢动静脉栓塞等事件; ③ 不良反应事件主要包括消化不良及皮肤黏膜出血等。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性别、糖尿病、高血压、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系统(HAS-BLE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组脑出血及脑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高龄组使用华法林及利伐沙班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高龄组使用华法林抗栓治疗的患者中有1例发生下肢动静脉栓塞,老年组未出现下肢动静脉栓塞,且2组均未出现肺栓塞患者。2组外周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将是否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CHA2DS2-VASc评分及HAS-BLED 评分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高(r=0.221,P=0.038)为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非瓣膜性房颤是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危险系数比非房颤患者高出5倍以上。老年房颤患者对抗凝药物知晓率较低,医生对抗凝治疗有认知误区,认为其出血风险大。此外,基层医院对于 INR 值的监测体系不健全,且会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替代抗凝治疗。研究[2-3]表明,有效抗凝治疗可降低血栓栓塞率、脑卒中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因此,应合理选择抗凝药物和加大治疗的普及力度。
华法林是传统抗凝药物,在体内可以拮抗维生素K,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进而起到抗凝作用。但由于华法林抗凝安全治疗窗口较窄,需频繁监测INR 值,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4], 且易受到多种药物及食物的影响,患者依从性较差,在临床使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利伐沙班是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的一种,对Xa因子游离与结合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新生血栓的形成,阻断凝血酶生成的级联放大反应,达到抗凝效果[5]。相关研究[6]表明,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利伐沙班与传统抗凝药华法林相比,治疗效果相当,但可有效减少出血及栓塞事件的发生[7], 且无需频繁监测INR[8], 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研究[9]指出,华法林及NOAC预防栓塞事件效果较阿司匹林显著,但若老年房颤患者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那么华法林能降低栓塞及出血风险。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GARFIELD-AF研究[10]结果显示,房颤患者并发任意一种出血疾病,包括国际血栓形成与止血学会(ISTH)指南认定的大出血、临床有关非严重出血以及小出血,均与患者病死率升高密切相关。与使用华法林患者比较,接受NOAC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可知NOAC在临床使用中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龄组与老年组患者的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但高龄组使用华法林及利伐沙班抗凝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外周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高龄老年房颤患者与中老年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后,脑血管意外事件、消化不良及皮肤黏膜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高龄老年房颤患者接受利伐沙班治疗的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降低,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