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钱启示录

2020-08-18 08:03
时代邮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降级省钱消费

当疫情逐渐不再吃紧,蛰居的人们走出家门,报复性消费并未如期到来。相反,人们在消费上变得更加理性和克制了。

各类省钱APP早已不是十八线小镇薅羊毛的利器,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们也放下身段,加入省钱大军。企业或“自救”或“重生”,用省钱的方法共克时艰。国家从上至下行动起来,把省下的钱用在经济发展和民生上。从个人,到企业,再到整个国家,正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省钱大战。

不可否认,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人们认清内心的拐点,但令消费习惯改变的根源其实早就存在:消费环境的严峻、消费人群的变化、消费心理的转变,共同塑造了新的消费观。

当每一分钱都被用在刀刃上,人们突然从“精英崇拜”的消费陷阱中醒来,开始关注内心真实想要的东西。然而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浮出水面,个人生活质量下降,企业一味裁员降薪,浮于表面的“节流”并没有让日子变得更好。

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要主动出击,应对大环境的变化。为人生做减法,不但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提高抗风险能力,还能体会更本真更高级的快乐。

省钱时代,并不悲催。

主唱

在省钱时代寻找幸福真义

文 刘晓立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连一顿火锅都吃不起的时候。”人们一边因这个段子大笑,一边发现腰包里的钱的确变金贵了。当花每一块钱都必须谨慎,当消费观念被颠覆,当节流成为救命稻草,当消费降级被提上日程,全民省钱的时代悄然来临。

别惊讶,全民省钱时代来了

随着疫情高峰期的离去,原以为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如期而来。相反,大家惊讶地发现,中国已经进入全民省钱时代。

对普通上班族而言,一天最多能省多少钱?10元、100元还是1000元?答案可能多到让你惊讶。

7:00起床洗漱更衣。日用品均为线上最低价时的囤货,电商优惠和卡商优惠叠加往往比“双十一”之类的线上购物节更加省钱,下单前到第三方推广平台寻找隐藏的优惠券,运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免费。衣服来自拼多多和1688,款式大多是基本款,方便搭配且淘汰率低。

8:00骑共享单车上班。共享单车月卡只需20元,骑车还能健身,既省了几千块钱的办卡费,又能保证身材不走样,无需重新购买衣服。

10:00点评类APP“霸王餐”活动更新,美食、美容、健身包罗万象,从几十元到上千元,只要参与度高,一个月中奖三四次不是难事。

12:00吃自带的午餐,一周的饭钱比在写字楼附近吃一顿还少。食品采购必须看准超市优惠活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最高纪录有人花0.63元就买到了50多元钱的食材。

14:00和同事凑单用优惠券买咖啡,通常只需个位数,还能免配送费。

18:00和朋友AA制聚餐时垫付刷卡,赚得的积分可以兑换快餐,作为某一天的晚餐。

20:00在家通过视频网站看电影,用Kindle看电子书,偶尔也会买实体书,但看完后立刻到二手书平台转卖,将省钱原则进行到底。

22:00蹲守卖货直播,不漏掉一天中最后薅羊毛的机会。

省钱的一天看似极端,但已成为日常生活中普遍的每一天。

过去,年轻人总是嫌弃长辈太节约,现在,他们自己也加入了省钱大军。2020年3月,一项消费者趋势调查发现,57%的“90后”和63%的“95后”打算在未来更加谨慎地规划支出。知乎上带有“省钱”“平价”“抠门”“薅羊毛”等关键词的帖子流量已经远超“好物种草”。豆瓣话题“像我这样节俭地生活”下,有45万人在发布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心得,帖子的浏览量近5000万。而知乎和豆瓣的用户大多数是年轻人。

日渐成为消费主体的年轻人,实力演绎“真香定律”,开始像老一辈那样为满减拼单,自己下厨替代外卖,在二手网站寻觅心头好,全然忘了他们曾经如何鄙夷这种“抠门”的生活方式。刚性需求替代奢侈品成为多数人的消费首选,人们不再把“财务自由”挂在嘴边,而是从省钱中寻找踏踏实实的幸福感。

在越来越不敢花钱的同时,人们却越来越“敢”存钱了。从央行数据来看,2020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余额200.99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2%和0.6%。一季度新增人民币存款8.07万亿元,同比增加1.76万亿元,其中全国居民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增加4000多亿元。这意味着,短短91天里,平均每天有700亿以上的存款流入银行。

与个人和家庭相比,企业省钱则表现得更为迫切,开启线上办公、精简产品线、裁撤冗员等成了基本操作,还有越来越多的外贸工厂在淘宝特价版上开店,大品牌也放下身段入驻拼多多,每一项改变都是在为省钱而努力。

在现实面前,人们的观念也在悄悄被颠覆。过去,欧美国家的“提前消费”被追捧,中国人热爱储蓄、囤货、未雨绸缪的习惯则被认为是过时的裹脚布。然而当疫情来临,中国人的储蓄习惯展现了应对风险的力量,成为平稳挺过疫情的“良药”,存钱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可。

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大家都在学着如何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省钱是为了活着和更好地活着

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显然是这场剧变的导火索。前不久,一段名为《复工第一天,我被裁员了》的视频,引发不少网友共鸣。大家纷纷留言,讲述自己因为疫情失业的故事:

“裁员算啥,我们通知2月14号上班,结果10号公司没了。”

“我老公也被裁员了,一点补偿金都没拿到,上个月没发工资,年前的绩效也还拖着。”

“我也被裁员了,还有半个月转正,问题是我已经43岁了,儿子高三了,明年上大学……”

疫情之下,众多依托线下经营的工作停滞,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去年美团创始人王兴说:“2019年可能是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没想到竟说中了几分。本就下行的经济形势,因为疫情的到来雪上加霜,“活着”成为许多企业的目标,更别说处于失业边缘的普通人。他们或被“优化”,或被降薪,或被裁员,这个时候精打细算成了维持生活正常运转的定海神针。

有经济学者说:虽然我们已经控制住疫情,然而我们未知的,是全球疫情将会把我们的经济带往何处。在未知面前,人们必然会产生敬畏之心,提前做好准备,才可以应对更糟糕的情况。

当然,如果要将这一切全部归咎于疫情,显然并不客观,消费的人也在推动着这场消费降级。占大多数的普通人,因为贫富差异的增大丧失了原有的消费能力。李克强总理不久前提到,中国有6亿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元。上一代的消费者开始意识到,通过“买买买”虚构的“富”是假的,数着钱过日子的“穷”才是真的。

那新一代的消费者呢?麦肯锡通过对全球25个发达经济体的研究,发现年轻一代的真实市场收入普遍低于他们的父母,更让人不安的是,年轻人很可能会在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比父母穷。如今的年轻人,已经错过了父辈经历的经济高速发展红利期,“青年贫困”从玩笑成了现实。年轻人想要在城市生存下来,要上的第一课就是省钱。他们一边省钱独立,一边为满足自身的个性和差异化买单,而非硬着头皮为面子消费。他们的偶像,是一套相同款式的衣服穿了13年的乔布斯,是衣柜里全是灰色T恤的扎克伯格,是戴10美元手表的比尔·盖茨。对年轻人而言,消费降级是无奈之举,更是主动选择。

此外,消费认知的变化也催生了消费降级的产生。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了“精英崇拜”的消费陷阱。蒋方舟在《圆桌派》里说:“本来并不焦虑,可一打开朋友圈,大家都比自己过得好,焦虑感就油然而生。”迎合他人的眼光,便会被消费主义绑架,而人们通过消费获得的快感,却是短暂且虚无的。《奇葩说》在“年轻人该不该‘精致穷’”的辩题讨论中,直指人心地提问:“你是在为你喜欢的东西花钱,还是在为‘精致’这两个字花钱?”

日本消费问题专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写道,日本在经历了雷曼危机、“3·11”大地震、长期经济不稳定、单身社会、老龄化社会之后,从追求品牌的第三消费时代进入追求内心满足的第四消费时代。优衣库等简约化的平价商品就是在这个时期流行起来的。从消费特征上看,中国也有着和日本相似的消费认知变化。

当累积多年的补偿性消费欲望被释放后,人们认清了从消费商品中获得满足的虚无,消费认知变得更加务实了:消费认知聚焦于“性价比”,消费选择由“品牌趋向”转变为“实用趋向”,不再执着于对大牌的追逐。就如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的,“攀比已没有意义,商品终究要回归使用本质”。

“省钱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

省钱听起来有些悲催,但未必就是一件坏事,甚至有很多人因为降低欲望、简化生活,发现了新的幸福。

因为省钱,有人重拾健康的生活习惯。疫情以来,四成年轻人拿起了锅铲,从外卖世界回归自家厨房,不但享受到了健康安全的美食,还将亲情重新凝聚在饭桌上。在国企工作的陈淼感叹:“自制的饭菜比高档酒楼可口多了,和家人待在一起,日子也没有想象中的难熬,闲逸的时光可以过得很温馨有趣。”

因为省钱,有人掌握了被时代遗忘的生活技能。刺绣、剪纸、织毛衣等上一辈的技能被年轻人重新捡起来,焕发出新的活力。不少妈妈自己动手给孩子理发,为亲子关系创造了新的可能。那些被现代技术和服务替代的生活技能,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带着温度回到我们身边。

因为省钱,有人找到了安全感真正的定义。根据最近的一次调查,39%的人表示会减少奢侈品的购买,57.2%的人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存款和稳定的工作,80%以上的人决定在疫情结束之后制定相应的理财计划。不少人表示:“脚踏实地地生活能让人内心平静。”

不少企业也放弃了过去一味追求扩大产能和国际化的目标,修正重营销轻产品的经营理念,重拾踏实苦干的作风。整个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赛跑中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脚步”,重新思考幸福的定义。

当然,一味地省钱却并不可取,甚至是有害的。吴军在《见识》中提到:“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不应给你带来麻烦。”省钱是开启幸福生活的手段,而非桎梏生活的枷锁。不少人的消费降级只是从“精致穷”到“储蓄穷”而已,有些人过度节俭,该花钱、有能力花钱的时候也不花,正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还有的人在“薅羊毛”的过程中成了被薅的对象,为了几块钱的优惠凑单囤货 ,反而在凑单的过程中买了许多并不需要的东西。

为省钱,大量“散客”涌入原本为商家大批进货提供的平台1688,消费成了一场堪比拆“盲盒”的冒险。一件T恤只要几块钱,但退货率也是高得惊人。老八的1688店铺里,30%的订单来自零售,但最终成交收入只占1%。而且买家自理来回运费,算下来与卖家包邮且承担退货运费险的淘宝相比并不便宜,消费体验也差了许多。买家和卖家,谁也不是赢家。

省钱带来的消费持续走低,让疫情后复工的经济回升难上加难。当社会经济无法正常运转,企业难以维系,个人的收入也会受到波及。消费萎缩带来的恶性循环,没有人能逃脱。因此,探索如何合理地消费降级,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消费降级要在理念上从“薅羊毛”转变为“断舍离”。消费降级并不是单纯的薅羊毛,更不是消灭消费欲望,而是要关注内心真正的需求。买不起所以不买,和不需要所以不买是两回事。“断舍离”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去掉不必要”,明确消费需求的优先级。尽管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但“断舍离”掉无用的消费诱惑,将金钱和精力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你可能会发现省钱时代里更高级的快乐。

消费降级要在需求上从“价优”转变为“质优”。与“少花钱”同等重要的是“会花钱”,过度关注低价,往往会在质量上“踩雷”,淘汰率高了反而让省钱成为一句空话。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叶航表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降级,应该是比较长久稳定地追求质量商品。”只有消费降级不降格,才能真正获得消费降级带来的心理享受。

消费降级要在态度上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当国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当领导们化身“吃货”带头下馆子,当企业快马加鞭复工复产拉动经济,每一个普通人也要积极破局,把被动的消费降级变为主动的消费选择。踏实工作,努力赚钱,科学理财,理性购物,这些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用良性消费构筑个人对抗风险的堡垒,才能平稳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省钱只是一种手段,而非我们生活的目的。与省钱相比,我们更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来对抗生活中的风险。就像巴菲特说的,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毕竟,这个时代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只有我们自己才是生活之船的舵手。省钱,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尽管它仍带有老一辈吃苦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人们心智成长的财富。只要掌握其中的门道,省钱的日子并不悲催,相反,还会发现不一样的幸福真义。

盘点

省钱面面观

省钱记

李娟

我这人可会过日子了。为省几个锅盖,我家的煎锅炖锅蒸锅平底锅……统统买成一个尺寸。当然,有时也会不方便。比如想煮一杯牛奶,比如想烧八人份排骨……

我立志在平价市场找到一把真正的不锈钢锅铲,便带了块磁铁,吸遍所有日用品市场。差点的钢强力吸住,好点的钢也能微微吸住,至于那些一沾到磁铁,“啪”一声,完了,抠都抠不动的……还好意思冒充不锈钢!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买到的这把铲子,虽说难看了点,但磁铁会顺着铲柄哧溜往下滑。血统纯正!人家才二十块。

在某宝淘便宜货则是恶习,不提也罢(哎,这个绝对省不了钱的)。至于用完牙膏把管子剪开刮一遍、用完洗发水灌点水晃一晃之类也没啥好交流的。说说前不久订做橱柜的事。

付定金前,对方给我做预算是八千多。等付完定金,测量完毕,再一算,将近两万块!何止越过心理底线,简直越过底线后又往前侵略了两百里地啊!

作为一个会过日子的人,我稳住心神,扶着桌子站稳,开始和店长一项一项地审核,一点点省。包水管不用八百块的石材了,改八十块的板材;水池从窗台下挪开,这样窗台下的柜子就不用加宽,省了两千;煤气表也不包吊柜了,省八百……

逮着这坨湿答答的海绵拧啊拧啊,又放到洗衣机里甩啊甩啊,然后用烘干机烘啊烘啊,最后对方惊奇地问:“你是做会计的吧?真会算账。”

尽管如此,最后那坨干渣渣的海绵仍在心理底线下方一百里处:一万五……我开始讨价还价。

一小时后,只还下来两百块。难道我的要求很过分?一万多的东西我只要求降五百块啊,不肯降就罢了,对方还满脸“你个穷×没钱还敢订品牌橱柜隔壁杂牌柜全套下来才五千块你干吗不去他家”的神情。我羞愤交加,甩袖离去。

就这么算了?

NO,还有三千块定金在他那里。

回家后消停片刻,我开始反省,把每项费用又核了一遍,为什么和预算差那么多呢?

突然灵光一闪:对了,主要问题出在中间那截柜子上!其他柜子连地柜带吊柜加起来四米多还不到八千块。这一截虽然才一米多长,三十厘米深,但因超出活动价规定的长度,不给打折得七千块!贵也就罢了,三十厘米深,连个锅都放不下。要它何用?!

但若不要的话,整组柜子中间缺了一块,露出窗下的水泥面和廉价的柜后砖(说到这儿忍不住炫耀一个:一般最便宜的柜后砖也得五块钱一块吧,我居然买到两块钱一块的)岂不很难看?……先不管!

第二天我又跑去要求重新设计。店长惊呆了。他说他做了二十年橱柜,从没做过这样的。又小心翼翼地道:“中间缺一块,岂不很难看?”“不管!”

这回再算,价格嗖地下去了。店长脸色很难看,同我商量:“既然省下这么多,包水管还是用石材吧?”并且满脸“像你这样讲究生活档次的人怎么可能忽略这种细节”的表情。我宽宏大量地同意了,另外又恢复了遮煤气表的那组吊柜。出手之阔绰!

这回只花了万把块钱。哼哼,不肯便宜五百,我让你损失五千!

话又说回来,空出那块怎么处理?……决定买块板子DIY!反正家里手锯电钻啥都有。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请问新疆哪家板材市场材料最便宜?

民国大师的消费降级

@朕有话要说

民国教授月薪多少?

胡适在北大任文科教授,月薪260银元。

鲁迅在教育部当公务员,月薪300银元,偶尔当个飞行嘉宾来讲课,每小时按5银元计算,每周8小时,每月收入160银元。

单看数字,我们可能觉得民国教授们穷得心酸,哪像西二旗的程序猿动辄月薪三五万。

但不谈购买力的月薪就是瞎扯。

1914年在上海,1块银元可以购买44斤大米,够5个人去西餐厅搓一顿了。1920年左右,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元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

那个时候1块银元远比现在值钱多了。当时一个县长的月薪才20银元。从中可以看出教授真是个高薪职位。

除了工资高,福利补贴也多。闻一多在清华任教,月薪340银元,学校包分房——清华新南院72号。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教授的生活过得美滋滋的,有房有车有老妈子,完全可以共同撰写一本《中产阶级生活指南》,林徽因负责“如何办一场有逼格的文化沙龙”部分,吴宓负责“中产阶级应该怎么吃”部分……

至于冰心说林徽因“太太的客厅”太做作,非常符合中产阶级的典型心态:今天不鄙视一下谁,我心里就不爽。

不过这种好日子没有享受多久,因为政府发不出教授们的工资了。预算不够,国防开支太大。老师们只好走上维权之路了。活得滋润的是那些顶级IP和有背景的,苦了中小教师们。

再然后时局突变,自1937年“七七事变”起,北方高校陆续南迁。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一路走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就是电影《无问西东》沈光耀篇的时代背景。

抗战时期物价飞涨,通胀严重,教授们的生活水平从喜马拉雅山直接跳到海平面之下。和现在年轻人主动消费降级不同,他们开始了被动消费降级。

汪曾祺曾在文章里提到过这种情况,“这些教授肚子里有学问,却少油水”。昆明比不上北京,消费降级最直接的表现是不仅吃得没以前好,吃不吃得上都成了大问题。

西南联大学生描绘食堂的“八宝饭”:“八宝者何?曰:谷、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也。其色红,其味冲,距膳堂五十步外即可嗅到,对牙和耐心是最大的考验。”

善于苦中作乐的西南联大师生们发明了“八宝饭静置提纯法”:“盛饭半满,舀汤或水一勺,以筷猛力搅之,使现漩涡状,八宝中即有七宝沉于碗底,可将米饭纯净度提高到九成左右。”

朱自清经常吃不饱,所以特别珍惜蹭饭的时光,曾经在友人家一口气吃了7个馒头,把自己撑到胃病犯了。闻一多写信给妻子吐槽茶叶泡饭算开荤。

在北京,教授们穿得要有范儿,西装马甲皮鞋来一套,不带眨眼的,还要高级定制款。

到了昆明,教授们穿得像叫花子,“破衣破帽,浑身上下都是补丁,挂着一条领带,好多地方磨得发光”。有位教授穿的鞋子前后开口,没钱买新的,自嘲自己的鞋是“空前绝后”。

大人苦,孩子也苦。华罗庚的女儿出生时,家人东拼西凑做成一件“百家衣”给小娃娃穿。

以前可以坐私家车,现在教授们出行首选公共汽车,中国语言大师王力非常生动地记录了等公交的情形:“比人约黄昏后的耐心还要大。目断天涯,但瞻吉普;望穿秋水,未见高轩。候车近日,有如张劭之灵;抱柱移时,竟效尾生之信。……半点钟不来,等一点;一点钟不来,等两点;两点钟不来,等三点。如果最后一班车突然宣布回厂,也只好等到明天。……有时候大雨倾盆,旅客们变了一群落汤鸡,仍然冒着雨,等着,等着……”

所以当美国友人来看望这些教授们,被他们的贫困生活给震惊了。闻者落泪,听者伤心。

然而即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仍然培养出了8位未来的“两弹一星”元勋、92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诺贝尔奖得主,到如今依然被人怀念,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荣耀时刻。

那时候的人们,消费降级了,但精神上从未将就。

薅羊毛,你得时刻准备着

钱杨

“我已经很久没有原价消费过什么了。”郭恺说。他辞去工作,环游世界,但没有目的地。薅到哪里的优惠,他就去哪里。他买的机票、住的五星级酒店,用的是你所想象不到的最低价,很多时候甚至是免费的。星巴克咖啡、哈根达斯冰淇淋,这些都是他常吃常喝的,但基本没有付过现金。

每个羊毛党都是信息收集和整理“专家”。汉堡王、肯德基、麦当劳,每个礼拜几有什么活动,需要准备哪个银行的卡,怎么最大程度地薅到位?郭恺和他的“同党”们都有一个账本,“羊毛党”的脑子里充满了周密的四则运算。

必须要承认“薅羊毛”一事中所包含的智力活动是艰辛的,但也确实能省钱。咖啡、冰激凌、奶茶,这些都是小羊毛了,郭恺最辉煌的战绩是花了4块钱,办了4本美国签证,至少免了4800元。

那次去美国的旅行值得展开说。机票是秒杀来的“bug票”,一人3700元往返,还是公务舱。全程住的是五星级酒店,一分现金没有花,用积分换来的。最后,机票带来的积分回馈,按照他的其中一张信用卡的权益,3700元的机票回馈3000元,相当于700元一张。按照羊毛党的标准,这是典型的一次出行了,薅得漂亮、干净。“bug票”可遇不可求,一般是标错了,比如公务舱标成了经济舱,价格少标了个“0”,货币单位有问题,忘记添加燃油费了等等,一旦守到这样的票,他会竭力抢到。类似的旅行,他去年来了两趟,全家开心。

白吃白喝的机会不会垂青没有准备之人。说起来轻松愉快,但羊毛党们也是付出了注意力,研究了规则,并且勤奋地执行了。他们是规则的解码者、利用者。9块钱住京郊五星级酒店那次,是由于他提前申请了一张特定的储蓄卡;那天的汉堡王午餐则是浦发银行15000积分换来的。他总共有几十张信用卡,各大发卡组织、各大行、各种消费场景都得能对应上。薅羊毛,你得时刻准备着。

如果只看妈妈的朋友圈,消费降级是不存在的

妙黛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如何摧毁一个铁妈》(另一个标题是《压垮一个妈妈,只需要几条微信》)的软文刷屏了。文中的妈妈在工作、家庭、培训班的夹缝中生存,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她想买点东西犒劳一下自己,就在要清空购物车的时候,信用卡还款消息响起,思索再三,犹豫半天后……

她第一步删掉了老公的棒球外套;

第二步删掉了自己的仙女裙,以及大牌精华面霜;

最终,只留下了宝宝的衣服和玩具,还有买给父亲的咽炎片。

很多人在转发这篇文章的时候都说“戳中痛点”。因为她的消费选择,何尝不是大多数当了妈妈的女人的选择呢?不管是逛淘宝还是逛商场,优先看、重点看的永远是给孩子的东西;而所有家庭开支中犹豫最少的“奢侈性消费”,往往是孩子的教育。

苦吗?其实也未必。

如果我们只看妈妈的朋友圈,消费降级是不存在的。

以前看见朋友公布怀二胎的朋友圈,总是第一时间留言——“好事成双”“人生赢家”“儿女双全”“恭喜恭喜”……现在第一反应是——“勇气无敌”。真正的消费降级,就是把生两个孩子的人生计划,变成生一个(已经有的这个实在是塞不回去了)。

没当妈的女人能在朋友圈火眼金睛认出每一个名牌包,当了妈的女人能认出玩具的牌子、推车的牌子、奶瓶的牌子、奶粉的牌子、学步鞋的牌子、屁屁霜的牌子、润肤露的牌子……凡是看上的,便果断要链接。

护肤品和包都是女人的消费升级陷阱,在收入没有断崖式下跌的情况下,能让一个女人用过“海蓝之谜”再回头用“玉兰油”,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她当了妈妈。

闺蜜的女儿从小跳芭蕾,成绩斐然。闺蜜的朋友圈内容大部分都是专业相机拍的各种演出、训练照片,文艺气息十足,老母亲的欣慰感也十足。只是她偶尔会在聊天时感慨:“女儿学了三年半芭蕾,给我跳掉了一辆车,六年半的比亚迪不知道还能撑几天。”

不客气地说,老母亲界的炫富,就是孩子在文艺特长上出成绩。因为陪练要时间,找机构买器材要钱,而请好老师、国外演出机会……更是高效碎钞机。

消费降级也不是没办法,学各种乐器都有在线陪练,看你是否想得开。

想给孩子最好的,是为父母者的心声。但是最好的和最贵的,完全是两码事。

健康、安全、实用、高性价比才是最重要的。大家都在说“消费下行”,其实在我看来,是炫耀性的消费时代过去了,买东西前认认真真做攻略、更重实用性和性价比、不再唯品牌论的时代到来了。

每个家庭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月薪五千和月薪五万,很可能都没有什么结余。钱去了哪里?到底有没有必要为了孩子,让全家人都节衣缩食?

如果以爱之名这样做了,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压力。

有人说,人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刻薄自己,溺爱孩子,不仅仅是剥夺了孩子心理成长的机会那么简单。小孩子的价值观尚未成型,如果他自己享受着最高级最丰沛的物质,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都过得苦大仇深,这种成长环境,对孩子本身就是残酷的考验。

妈妈不会花钱,或者妈妈只懂得为孩子投资,都会让爱变得沉重。

同样的是花钱,其实完全可以换个方式,做一个有智慧的妈妈。让我们的生活,消费降级,品质升级。

伴唱

我想让我的生活尽可能变得简单

我们的消费活动与真实的需求无关,而是不断地运行、巩固消费主义的符号社会学系统,这个系统性的符号编码引导、生产着我们的消费欲望,它使我们不断去消费自我预期的那个形象。

——法国哲学家 让·鲍德里亚

我想让我的生活尽可能变得简单,不用为做太多决定而费神。这样才能把精力集中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些重要的事情上。

——脸书创始人 马克·扎克伯格

其实在物质消费上没有人是会主动消费降级的。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出来,甚至有些人会这样认为?我觉得是两个原因导致的,第一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市场纵深特别大,有很大的差异,另外一个是同一个人有不同的面。我们讲多实惠、多乐趣,多实惠在我看来是所有的人,不管是有钱的、没钱的,一个普世性的需求,当然不同的人也会有不一样的升级的需求。

——拼多多创始人 黄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一定回落并不意味着消费降级,2018年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更多反映的是某种程度上的消费分级,即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进步,消费者更多地追求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不一定是更贵的产品。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康勇

节约是避免不必要开支的科学,是合理安排我们财富的艺术。

——古罗马政治家 塞内加

工作10年,工资涨了8倍,还是买不起大城市的厕所一间;黑天鹅了,灰犀牛了,人间动物园;iPhone 6s换了电池等iOS 12;三里屯早午餐变成自己摘菜做沙拉。今天,你消费降级了吗?

——豆瓣小组“今天消费降级了吗”简介

每当我们买下/得到一件心向往之的物品,我们得到短暂的快乐和满足。但这快乐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而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停止了渴求,从而感受到了平静与快乐。

——美国禅学导师 阿迪亚香提

消费是国情的一面镜子。无论是助推更多人的“生活提质”,还是倒逼拼多多们的“产品提质”,都有赖于进一步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时评作者 何鼎鼎

猜你喜欢
降级省钱消费
社交降级后,终于舒服了
现代年轻人“消费降级”现象大扫描
国内消费
省钱妙招——讨价还价
“赏石”会被消费降级吗?
成效:省钱省时提效
新消费ABC
“爱省钱”的超级富豪们
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