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2020-08-18 09:31王安科
剧影月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戏曲传统文化

■王安科

中国戏曲具有为平民代言的大众性格,是了解中国千百年来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途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淮海戏是绽放在苏北平原上的“一朵荷花”,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困境与难题。本文就淮海戏今后的创新传承与发展进行阐述。

一、淮海戏传承与发展的价值意义

淮海戏起源于江苏省沭阳县吴集镇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淮海戏的音乐唱腔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淮海戏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演艺术是中国所有戏曲艺术的中心与生命,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中国戏曲素有“角儿的艺术”之称,强调的是表演艺术与演员的重要性。这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明显区别。另一方面,淮海戏表演艺术的剧种特色赋予其重要意义。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淮海戏有不同的行当,扮演着不同身份、性格、年龄、性别的人物。淮海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表演艺术有他独特的乡土气息,塑造人物形象和角色创造具有苏北平原当地的人文情怀。如淮海戏表演艺术家谷广发先后演过花脸、武丑、刀马旦、青衣等行当,成功地塑造出个性迥异的不同人物形象。淮海戏演员许亚玲举办的个人专场演出,她独辟蹊径,挑战自我,精心挑选了其他剧种的折子戏进行改编,包括《回娘家》、昆曲《思凡》、川剧《救花》等,既表现了原剧的精髓,又在唱腔、配乐、表演等方面大胆创新,为淮海戏开辟了新的创作思路。

淮海戏表演艺术的特点还体现在唱腔上。淮海戏的唱腔已经形成了由基本曲调、辅助曲调和其他曲调共同构成的完整的唱腔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基本曲调板式变化为主的结构特征,既能充分体现剧种风格,又能通过舞台上灵活的唱腔变化与板式变化构成大小唱段,表现各种行当的不同情感。总之,淮海戏继承并发展了多种戏曲的艺术精华。淮海戏源远流长,从文学剧本到舞台风貌,从音乐体制到演唱技巧,从人物化装到舞台布置,都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淮海戏的唱词结构,既较多地运用长于叙述的七字、十字齐言式,又配合使用长于激情的三字、四字等短句。这对于探讨中国戏曲中的唱词结构与曲调配合以及情感表现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艺术研究价值。淮海戏在排演现代戏的过程中,坚持并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现代戏表演的新传统、新特色。

二、淮海戏发展传承面临的困境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对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传统戏曲发展传承面临困境。一是快餐文化兴起,传统戏曲式微。现代化生活节奏促进文化消费向“短、平、快”的消费模式转变。在文化市场的发展中,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由于能够更快地展现故事情节,受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欢迎。电影电视、数字出版、微电影、云电视、抖音、短视频渐成为时尚和流行的文化业态。比较而言,传统戏曲艺术在故事情节上,缺乏快节奏感的现代元素,使人们在视听方面认为节奏过慢。传统戏曲艺术在文化消费思想上的有被边缘化倾向。二是市场经济特征鲜明,文化改革滞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集中应用于经济领域,而向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延伸得比较慢。一方面,文化的发展由财政兜底,另一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明确的划分,文化发展管理体制相对滞后。集权程度较高的文化发展模式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束缚了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的发展。三是投融资渠道窄、市场份额不足。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的投资渠道狭窄,主要来自于政府投资,极少自于民间投资。其次,因为投资主体受限,传统戏曲文化市场投资规模较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戏曲文化市场的发展壮大。由于投资渠道、投资规模以及产出规模连锁反应,戏曲文化市场竞争力不够强,缺乏吸引力,市场份额占有不足。我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是民族艺术源远流长的结晶,投资和市场方面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四是演员结构老化,专业青黄不接。淮海戏专业院团演员大都年龄偏大,尤其专业演员数量偏少,专业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并且学员学徒招收困难。其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艺人是“戏子”,“下九流”,社会地位不能得到普遍认同。其次学习戏曲并非朝夕之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演员成长成才之路曲折漫长。五是观众主体缺乏,社会认同感低。民众作为促进淮海戏的发展成长的外在主体,其对淮海戏的认同感直接影响着淮海戏的长久传承与壮大。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因是社会引导力不够,没能从制度和机制层面较好解决淮海戏演员的待遇问题,传统戏曲文化正一步一步被边缘化。六是专业教育失衡,发展机制滞后。淮海戏进校园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发现,许多学生家长和学校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学习戏剧不好就业,将来发展上升空间不大,大都不支持孩子学习戏剧专业。其次一些戏曲专业学校,音乐教师以现代音乐教者居多,而传统戏曲音乐教师偏少,而年轻戏曲教师也缺少演员经历和教学经验,加之戏曲类音乐的教育教学体系尚需不断完善,戏曲教育的氛围不够浓郁。

三、淮海戏创新传承的对策举措

淮海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是表现和传承淮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淮海戏创新传承与发展,对促进戏曲繁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其实践举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强保护传承。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淮海戏剧目普查。建立地方戏曲剧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网络平台。实施淮海戏振兴工程,并将其纳入当地文化广电和旅游长期规划。鼓励设立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扶持淮海戏发展。实施淮海戏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加强对淮海戏群众基础较弱的县区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支持。探索实施淮海戏集萃计划。加大当代淮海戏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力度,做好优秀传统淮海戏的录制工作。

二是繁荣剧本创作,加大淮海戏剧本创作扶持力度。实施淮海戏剧本孵化计划,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精准对接淮海戏优秀戏曲剧本创作项目扶持。以市财政名义支持开展“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优秀淮海戏剧本创作扶持,通过“三个一批”真正调动全社会戏曲剧本创作积极性、主动性,推出一批优秀淮海戏曲剧本。

三是政府购买。根据当地群众实际需求,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为群众演出。把下基层演出场次列为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考核指标内容。

四是升级演出条件。改善戏曲创作生产场地条件。在城镇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合理布局文化,特别是戏曲演出空间,注重保护利用古戏台,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等特色鲜明的戏曲演出聚集区。市县群艺馆、文化馆(站)等,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方式,为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免费或低价提供排练演出场所。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增加戏曲类保护利用项目的比重。

五是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加强学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如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支持戏曲表演类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戏曲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名家大师人才岗,建立戏曲名师工作室。加强表演团体与戏曲职业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完善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培养青年俊才。畅通引进优秀戏曲人才通道。合理确定戏曲人才招聘方式,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办原则引进优秀专业人员。切实保障戏曲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权益。

猜你喜欢
戏曲传统文化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戏曲从哪里来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