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琦萱
人们总是喜欢把乡愁凝结寄托于物质载体上,一提到乡愁,就会想起那里遇见的人,那里看过的景,那里的传统习俗,当然还有那里的美食。
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和三千年诗韵,美食当然也博大精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为了学业、事业而奔波,习惯了去餐馆、食堂点餐以饱腹,可最想念的往往还是童年平淡中的小美好。有句话说“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我们总会发现,外面再好吃的快餐外卖,也比不上家乡的烟火气;全国有那么多份卖煎饼的,却还是自家楼下的那份最好吃;各式各样的面条,都不如早晨妈妈煮的藏着两个鸡蛋的手擀面。只是因为,食物里蕴含着我们灵魂的思家病。
每天晚上,学校附近总会闻到邻近村庄飘来的淡淡煤炭味。课间在教学楼外呼吸,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的画面一下子就浮现在脑海。寒风刺痛了心灵,流浪的月亮悄悄地躲在云的背后,那一刻很想很想家。想念过年时羊肉馅饺子,想念黏牙的年糕和元宵,想念趴在热炕上看的《动物世界》……
放假前,给妈妈打电话,我说想回奶奶家了。媽妈说家乡下雪了。我说真的吗?学校这边艳阳高照。不过几十公里呀,天气竟相差这么多。突然发现,已经分开好久了啊。
作家苑子豪写道:“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我跟妈妈说放假回家,想喝奶奶做的“粘粥”(我们这里管玉米粥叫“粘粥”)。我妈问为啥,我说就是嘴馋想喝了。其实,学校的食堂每天早晨都卖玉米粥,一块钱一小碗,每碗有一两块红薯,热乎乎的,但不知为什么,我喝不出来小时候的感觉。不知是烧柴大铁锅有魔力,还是奶奶的做法“独特”,但我真的感受不到那种温暖了。现代生活的匆匆,无论是粥还是暖腹的热水袋,都只带来了温度,却没有带给我温暖。
每当我读到“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时总是会想,李白将思归之情萦绕心头,他在思念什么呢?杜甫诗中“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的美食做法是多么诱人,又写“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他是否也和我一样会思念家乡的美食?有人写道:“炊烟袅袅是在那时走进了旅人的诗句里,于是才有了游子思乡曲的唱响吧。”
我们常说乡愁总寄情于食物,是因为人可以仗剑行走天涯,可是食物却是带着根的。离开了那方水土文化,即便是相同的材料,也难再做出当时的味道了。所以童年的味道是永远的味道。
当我放假回到家,一进门就大声地喊了一句:“爷爷奶奶,想死你们啦!”
奶奶说:“这么想呀?”
我说:“是呀!很想。”
家乡的小酒馆里,三五老友正下着象棋,桌边温一壶酒,香气氤氲开来,人们一边推杯换盏,一边思考下一步棋该如何走;街角的火锅店里雾气蒸腾,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将一盘盘菜、一段段陈年往事倒入锅中翻涌。
想起杂志上的一句话:“我想您,不仅于寒风凛冽里,还在春暖花开时,盛暑生机处,秋收桂香中。”乡愁情怀总是吃,忘不了的永远是根。
指导老师评语: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本文将美食与思乡之情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美食的乡愁”描写,主题突出,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内容贴近生活,由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引发感想,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倒数第二段辞藻瑰丽,文字优美,真实生动。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结尾句点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指导教师:张国君
编辑/李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