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家里来了客人,外面又下大雨,客人来的时候带着一把伞,然而走的时候却把伞忘在门边。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怎么跟客人说话?
“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总是丢三落四的,不是丢书,就是丢钥匙,如果脑袋不是长在你自己脖子上的话,你恐怕连脑袋都丢了吧!”
我们是绝对不会这么跟客人交流的,因为大家都懂得要对客人以礼相待。我们会小跑几步追上客人,轻言细语地说:“请拿好您的伞,路滑,小心走好!”我们理解客人偶尔健忘是人之常情,绝对不会冷冰冰地只顾评价客人马虎的行为,而不照顾他的情绪和感受。
然而一些父母在孩子丢三落四的时候,很难有对客人的那份耐心和体谅。我们虽然不会明说:“孩子,你事事都必须绝对正确,绝对不能忘事!”但我们似乎下意识地觉得:孩子应该做得好,应该严谨不马虎。所以一旦孩子的所作所为和我们下意识希望的不一样时,那股无名火就会窜出来,就会产生一箩筐的数落,一直把孩子说得想要拿手或者棉花捂耳朵为止,全然忘记了孩子也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他们正在磕磕碰碰中摸索着成长……
不论多大的孩子,他们也有情绪,也有尊严,也需要在突发小失误时,被尊重,被理解,需要父母能照顾到孩子们把事搞砸了以后沮丧的心理感受。
我还记得有个8岁的小男孩在咨询室里跟我的对话。我问:“你愿意跟父母交流吗?”他摇头表示,“不愿意!我不喜欢跟我爸我妈交流,尤其是我妈!”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父母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似的,我要是哪天想跟我妈说件事的话,那天晚上就不能写作业,也不能玩了。她会跟我说很长的时间,我什么都做不了了!”
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时候,缺少了对待客人的那份尊重,更多的是去看孩子做事情的结果,然后就这个结果做大量点评,往往缺乏跟孩子“共情”,也就是无法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与孩子沟通。孩子本来已经很沮丧了,听了父母的话就会更加手足无措。
在事情发生的时候,父母不是直接去点评事情的结果,说很多斥责的话,而是先去体会孩子的情绪,给予理解和支持。
第一:当孩子的情绪未恢复正常的时候,即使父母说的每一句话都于真万确,孩子也听不进去。
第二:当父母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予以指责的时候,通常都是以否定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伺意义,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我給大家做一个心理测试。请你闭上眼睛,深呼吸……现在请听我的指令:请大家不要去想那只小猫,千万别想那只竖着两只耳朵、长着绿色眼珠的小猫,千万别想那只翘着银色胡须、长满黄褐色斑纹的小猫,请你千万别想那只尾巴弯弯的、晃来晃去的小猫……好,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告诉我刚才你们想什么了?你一定会笑。你满心想的都是那只小猫,对吧?可大家明明听见我说“千万别想”,却为什么偏要想呢?
当别人向我们传递信息时,通常我们是听不到否定词的,越否定的,越会被我们牢记。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也是这样,否定词都是无用功,孩子一个字也没听见。你越喋喋不休地叮嘱孩子:千万不要做某事……结果反而把这件事深深地烙印在孩子心里,恰恰让孩子不想做都难,以至于父母用心良苦,却偏偏事与愿违。
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味地传递否定信息是没有用的,要重新建立才有意义。想让孩子做某事,千万不要不停地唠叨,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那件你不想让他做的事情上,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哪件事即可。
任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