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关村门、戴口罩、不聚集”成了近几个月村民生活的常态。前段时间,我刚从疫情防控执勤卡口回到驻地,村民张秀娟就找上门来,开门见山地说:“我和老伴儿今年不想外出打工了,一是岁数大了,二是疫情期间出去不安全。我俩合计了一下,想参加村里的小菜园种菜项目——听大伙儿说,去年在家种菜都没少挣钱。要是这样的话,俺们老两口儿还满哪儿跑啥啊?!”
“大娘,您说的是咱村的‘订制小园菜庭院种植项目。行,等今年一有消息,我立马通知您。”我说。
张大娘满意地走了,可我细一琢磨,心里又不禁犯了嘀咕,赶紧细细地算起她家去年的收入账。去年,老两口儿在外村散养鸡场务工,全年增收6000元。如果今年仅种植小菜园,按照他家的小园面积粗算,增收恐怕不会超过3500元——收入反而降低了,这怎么行!想到这儿,我拨通了同江市融媒体中心帮扶责任人贾晓东的电话,和他一起研究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遏制因“疫”返贫风险,同时探索增收门路。
经过几天的努力,我们初步瞄准了“九斤黄公鸡”特色养殖项目。通过查找资料、仔细研究后发现,“九斤黄公鸡”拥有相貌好、个头大,肉质紧实、鲜嫩的特点,口感上与本地土鸡无差别,而且具有不易发病、成活率高等优势。
2019年开发的“订制小园菜”庭院种植项目,既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又满足了城市餐桌的需求,实现了供需“双赢”。今年的订单早已纷至沓来,再加上订制庭院养殖“九斤黄公鸡”项目,那就是喜上加喜了。张秀娟老两口儿有在外村鸡场务工的养殖经验,可以利用散养技术进行庭院特色养殖,然后由驻村工作队帮助寻找销路。我大致算一下,他们的年收入应该与上一年度没有太大差别。
我和贾晓东来到张大娘家探讨“九斤黄公鸡”庭院养殖项目的可操作性,老两口儿听完喜上眉梢。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我们最终在饲养技术、投放规模、生产运营和销售模式上达成共识——利用网络媒体“云直播”,让订单客户通过手机随時看到公鸡的饲养情况;充分利用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身份,进行网络视频推广,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张秀娟家的养殖经验,用事实说话,带动困难群众在家创业,实现稳步增收、共赴小康。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但影响不了我们决战脱贫攻坚的必胜信心。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下,“特色庭院经济”已经吹响了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集结号。
(作者系佳木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驻同江市乐业镇团发村工作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