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扫描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应用优越性分析

2020-08-17 14:07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安徽淮南232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符合率影像学准确率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安徽 淮南 232000)

朱君孺 马 燕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管壁异常膨出、局部血管异常改变是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原因[1]。颅内动脉瘤患者最常见的也最严重的并发症即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旦发生,患者预后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残疾、死亡率极高,及早诊断并采取正规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意义重大[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当前临床公认的颅内动脉瘤诊断金标准,但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手段,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尤其是部分机体耐受性较差的老年人,且近年来还有学者研究指出,反复多次开展DSA检查可能对患者动脉内膜造成损伤,增加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急需寻找一种更加安全、可靠、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好的诊断方法[3]。基于此,本文选取收治的58例高度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所有患者CT诊断及DSA检查,评估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及优劣势,以期为后续临床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方法选择提供参考,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高度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共58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症状(如头痛、恶心、头晕、意识不清、昏迷、癫痫发作、意思障碍等)。其中男30例,年龄25~73岁,平均(46.60±7.50)岁;女28例,年龄26~74岁,平均(47.02±7.61)岁。征得所有患者及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始研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发行的《颅内血管畸形与动脉瘤诊检与治疗》[4]一书中关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纳入标准:(1)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无DSA检查禁忌症;(3)临床症状及体征与颅内动脉瘤患者高度相似。排除标准:(1)肝肾、心肺等实质性脏器功能障碍;(2)免疫功能、凝血功能障碍;(3)合并其他严重急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疾病;(4)伴有癫痫病史;(5)精神障碍或智力障碍,配合度、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CT诊断:检查仪器为西门子Sensation 64排螺旋CT扫描仪,主要扫查范围包括颅顶至颈第一椎体下缘,使用单筒高压注射器向患者肘正中静脉内注入370mg·I/ml的优维显造影剂,注入速度控制在4.0ml/s左右,使用生理盐水(35ml)冲管,参数设置包括管电流300mA、管电压120kV、螺距HP53.0,层厚0.5mm。扫描所得图像送入影像处理工作站中进行多层平面重建,通过观察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了解脑血管形态,三维血管成像观察是否出现颅内动脉瘤。

DSA检查:使用仪器为C型臂数字减影设备(美国GE公司),将6F动脉鞘从患者股动脉中置入,后即刻插入5F造影导管,造影部位包括左右颈内动脉和左右椎动脉,颈内动脉造影剂注入量控制在9ml/次,注入速度为6ml/s;椎动脉造影剂注入量控制在7ml/次,注入速度为5ml/s。造影检查所有图像送入图像处理工作站中分析。

1.4 观察指标 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及灵敏度;分析C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表示计量资料,2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及灵敏度比较 58例高度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DSA检查证实51例确诊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100%,特异度、灵敏度均为100%;CT诊断58例患者中52例为颅内动脉瘤,误诊1例,诊断准确率98.28%,真阳性51例、真阴性7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1例,诊断特异度87.50%、灵敏度98.08%;CT与DSA诊断准确率、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与DSA诊断结果比较(%)

表2 两种检查方法病灶检出符合率比较[n(%)]

2.2 病灶部位检出情况 CT与DSA检查颅内动脉瘤(图1、图2)患者病灶部位分布情况比较,DSA诊断病灶部位符合率100.00%,CT诊断误诊3处,符合率94.83%,两种检查方法病灶检出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随着近年来科学、医疗水平快速发展,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各类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5-6]。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检查手段,临床实用性较高,具有操作简便、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能将血管空间立体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清晰显示在图像中,大大提高了血管内病灶的检出率[7-8]。多层螺旋CT数据采集通道较多,Z轴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视野大,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脑血管图像供影像学医师诊断分析[9]。使用CT诊断颅内血管瘤,具有较强的三维显像能力,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瘤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都能被清晰、实时地显现,甚至能发现部分瘤壁钙化、腔内血栓病灶[10]。相较于其他检查方法,具有放射损伤小、适应症广、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等优点,基本适用于所有患者。但需要注意的是,CT在诊断眼动脉动脉瘤及椎动脉动脉瘤时,容易受到颅底骨质的影响,可能无法显现瘤体全貌,此时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辅助检查做出诊断[11]。CT血管造影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不足在于,检查时间较长,尤其是三维重建成像时间花费较多;图像处理后可能出现信息丢失或图像扭曲情况,医师通过检查图像只能了解血管解剖结构,无法了解该部位血流动力学状况;同时操作人员的手法和熟练程度也会对图像重建质量造成影响,所以检查时应尽量交予熟练度较高的影像学医师操作[12-13]。

图1-2 患者男,39岁,双侧颈内动脉动脉瘤。多层螺旋CT的VR重建图像(图1)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图2)显示双侧颈内动脉C1段动脉瘤。图3-5 女性患者,43岁,前交通动脉小动脉瘤。多层螺旋CT的VR重建图像(图3)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图4)清晰显示前交通动脉小瘤样突起;DSA(图5)检查结果与CT诊断结果一致。

为寻找一种更加适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影像学方法,本文将收治的58例高度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开展对比研究,分别使用多层螺旋CT和DSA检查诊断,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特异度及灵敏度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在病灶部位检出方面也无明显差异,证明CT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确有较佳的效果。观察本次研究所得CT图像,发现颅内动脉瘤在CT下主要呈梭形和囊状,少部分为呈不规则表现,偶见夹层动脉瘤。动脉瘤颈部有轻度扩张,基底较宽,颈部狭窄,高密度对比剂在瘤体中均匀充盈,部分瘤体内血栓者可见对比剂充盈缺损,正常颅内血管主要通过宽窄基底与瘤体相连,观察CT图像可直观了解瘤体的形态及大小[14]。DSA技术是目前临床公认的颅内动脉瘤诊断金标准,通过2次图像处理、二维和三维重建能有效克服结构重叠问题,能从多个角度观察了解动脉瘤的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能更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原始属性,适用于颅内血管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及脑血肿等疾病的诊断[15-16]。但DSA技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身体机能下降的老年患者,且该检查方法可重复性差,多次应用甚至有损伤患者动脉内膜引发其他合并症的风险,因此在行DSA检查前,应严格筛查受检者禁忌症,避免发生事故或纠纷。侯放等[17]对收治的42例颅内血管瘤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目的即探讨CT在颅内血管瘤诊断中的实际效果,结果证实CT诊断颅内血管瘤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虽然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差异,但本次研究结果与多位临床学者均证实了CT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度及灵敏度,诊断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好,能较为清晰全面地显示病灶位置、形态和大小,可作为颅脑动脉瘤早期诊断方法之一。

猜你喜欢
符合率影像学准确率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医学影像学专家介绍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医学影像学专家介绍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