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慧
(杭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一直以来,美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有一系列重要部署。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强调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通过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增强美育熏陶。[2]
音乐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音乐课,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学生都能受到音乐教育,国家也把音乐必修课当作是提高全民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必要手段,这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审美教育的必由之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的出版,则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绪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此标准将音乐教材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并把感受与欣赏定位为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3]13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所有乐器中拥有最广泛的音域、千变万化的音色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钢琴具有300年发展历史,音乐家和音乐创作者所积累的丰富文献和众多经典的钢琴作品,具有广泛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这也是其他乐器所无可比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钢琴也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的日常可见的乐器,这也为钢琴作品欣赏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条件,易接触、易掌握。人音版教材“感受与欣赏”单元中共有20首钢琴作品,这些作品选题广泛、题材丰富,具有多个国家民族的音乐特色。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风格流派和乐理等知识,学习领略乐器的表现力并提升音乐审美教育。本文从这20首钢琴作品的欣赏教学出发,探讨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方法与路径。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个元素,包括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就在于学习音乐的基本要素,为美育打下扎实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材中钢琴欣赏作品的选择以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以音乐元素学习为目标,从钢琴作品中选取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能力的作品,尊重学生天性,提升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欣赏中获得音乐知识和审美体验。教材钢琴欣赏作品中《星光圆舞曲》《第一新疆舞曲》《小狗圆舞曲》《节日舞》《小步舞曲》《新疆舞曲第二号》都是这种类型的作品。这几首作品以各种舞曲为主,音乐基本元素清晰短小,带有鲜明的律动感。此类作品轻松活泼容易被青少年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欣赏过程中较易带动音乐体验感,从而提升音乐的亲和力。由于这几首作品首创就是钢琴作品,钢琴的演绎能更好地诠释音乐的表现和内涵。
一年级的欣赏作品,美国作曲家布雷德纳的《星光圆舞曲》是一首变奏曲,也是一首古老的小圆舞曲。三拍子舞曲,乐曲虽短小,但情绪的变化却层层推进,给人印象深刻,整首曲子欢快的音乐氛围很容易受到低龄段学生的注意与喜爱。二年级的欣赏作品,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的《圆舞曲》又名《小狗圆舞曲》,舞曲使用飞快的速度、反复回旋的音型(见谱例1),恰如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转的样子。这首作品速度很快,也是三拍子舞曲,音乐诙谐轻盈,音乐形象生动有趣,具有画面感。这两首作品都是三拍子圆舞曲,第一拍重音突出,节奏鲜明,旋律流畅,通过欣赏掌握三拍子的节拍特点,速度和音乐情绪的关系,更可以直观学习圆舞曲这个体裁。
谱例1
丁善德的《新疆舞曲第二号》是四年级的欣赏作品,该曲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音乐特色,左手的节奏仿佛是人们围着火堆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作品中大量的切分音和附点节奏的使用,使新疆人民热情奔放的风韵和轻快灵巧的步伐在音乐中淋漓尽现。通过音乐中这些基本音乐要素的分析可以感知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
四年级欣赏作品《节日舞》也是丁善德的作品,选自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这首作品中又用了另外一种节奏型来描写节日欢舞场景,4/4拍的节奏,欢快的速度,大量的连音跳音对比,三音连线的运用(见谱例2),非常富有动感,情绪充沛,很容易引起共鸣。钢琴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乐器,这首作品结合西洋调性和民族调性,巧妙运用钢琴中和弦的音色模仿中国乐器锣鼓的敲击声(见谱例2),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调性色彩,也拓展了人们对钢琴这种乐器表现力的理解。
谱例2
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小步舞曲》虽然也是三拍子的舞曲,却又是另一种风格的舞曲,全曲短小,结构精悍,弹奏时强弱变化幅度小,伴着音乐眼前展现出了巴洛克时期着装精致的贵族们跳着小步舞曲优雅的样子。
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是开展音乐审美的基础,也是音乐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3]6在上述作品中,通过欣赏某个体裁的作品,学习音乐基础知识,通过聆听钢琴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让学生初步了解节奏、速度与音乐表现的相关性、钢琴作品中音乐的舞蹈性等,并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乐器魅力,通过审美体验,加强文化认知,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认知还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兴趣发展也是以自我生活为重心。人音版的教材在钢琴欣赏的作品中就选择了一部分学生喜爱的主题音乐作品,使钢琴欣赏作品的内容和儿童兴趣点相互渗透,提升吸引力,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袋鼠》《蝴蝶》《小狗圆舞曲》《鳟鱼》这几首作品,通过钢琴的音响效果对一些小动物声音和行为进行模仿和表达,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共鸣和联想。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在音乐中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
一年级的欣赏作品《袋鼠》选自德国作曲家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的第六首。《动物狂欢节》中的音乐绘声绘色,对十多种动物做性格化描写,对动物形态的模仿惟妙惟肖,非常易于形象理解。该作品初创为管弦乐组曲,圣-桑选择用两台钢琴来表现袋鼠这种动物,各种装饰音以及休止符的灵活运用将袋鼠描绘得栩栩如生,相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欣赏能力,钢琴的生动演奏更容易从音乐中产生视觉联想,仿佛能看到袋鼠那轻盈的跳跃。
二年级欣赏曲目《蝴蝶》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钢琴作品,这首作品在音乐中用了大量附点和弱起节奏模仿了蝴蝶轻盈飞舞的画面,极易激发孩子的生活兴趣。这首作品风格独具之处在于和声的色彩,整首乐曲都运用了大调和小调的音阶和半音化进行的模式,利用钢琴的表现力,使得每个小节都有不同的色彩,更具丰富的整体音响效果。作曲家正是通过这样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生活气息的音乐,表达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此首作品摆脱束缚,大胆创新,拓宽了原有音乐表达方式,突破了传统作曲的理念,具有卓越的音乐欣赏价值,也利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音乐形象丰富了不同音乐风格的教学手段。
瑞士的认知学家和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13岁左右的青少年思维已经具有抽象性,能够反思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九年级钢琴欣赏作品《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以下简称《鳟鱼》)选自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是他室内乐作品中最美妙、最动听的一部。《鳟鱼》根据舒伯特创作的同名声乐作品而作主题和变奏,整首作品形象鲜明。舒伯特用《鳟鱼》说了一个“故事”,即给人享受并令人思考,也希望通过故事引导青少年学生在音乐中产生人生思考。乐曲刚开始用小提琴和钢琴把主题轻松地予以表现,明澈清亮,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里鳟鱼在自由地游荡;第二乐章音乐静谧可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分解和弦的音型,仿佛是渔夫在河边观望,看着溪里的小鳟鱼,寻找捕鱼机会;第三乐章谐谑、急速,低音提琴越发沉重,预示着危险将要来临;第四乐章是鳟鱼主题变奏,钢琴部分就像鳟鱼感受到危险,四处游荡,水花四溅,调性上则穿插着大小调变化,弦乐部分就像渔夫一步步逼近(见谱例3),一连串的三连音仿佛是鳟鱼的挣扎和渔夫的收获;第五乐章充满力量,在尾声中,舒伯特使用了原艺术歌曲伴奏中钢琴的六连音音型,优美的“鳟鱼”主题再现。整部作品充满活力,令人难以忘怀。这种结构的一首钢琴五重奏需要聆听者掌握更多的音乐基本知识,有较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八年级的学生心理、生理都越发成熟,音乐理解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初步具备了欣赏这样一首音乐作品的能力。亲近音乐,和音乐成为朋友,从而到达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这也是这本教材在这个学习阶段加入这一首钢琴作品欣赏的目的所在。
谱例3
欣赏的内容要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3]29人音版教材中选取以学生熟悉的小动物为主题的钢琴欣赏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感受钢琴的丰富音响,通过具象形象,提高学生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达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提取音乐中生动的段落展现作品风格,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感受,提升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你如果愿意生活在艺术的生活当中,则你必须有欣赏艺术的能力和兴趣,要使自己的生活受到艺术的熏陶。[4]参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了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在剖析不同学段学生心理、生理发展差异和音乐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3]7。教材中一年级的钢琴欣赏作品《跳绳》、三年级的欣赏作品《捉迷藏》《木偶的步态舞》和四年级的《乒乓变奏曲》都是符合这一思路的作品。捉迷藏、打乒乓球、跳绳这些游戏构成了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和他们的日常有着紧密的联系,选择这类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为课程主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共鸣。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创作了许多儿童题材的钢琴作品,1958年丁善德以少年儿童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本套组曲五个主题全部选自少年儿童的生活场景,用音乐真实地表现了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样子,深受大家喜爱。人音版的教材中从中选取《捉迷藏》《跳绳》《节日舞》三首作为欣赏的作品。
跳绳是小朋友最喜爱的运动之一,一年级的欣赏作品《跳绳》用钢琴中快速的触键和简洁的音型,清晰地描绘出孩子们跳绳的各种形态,诙谐有趣。乐曲刚开始的几个轻巧的单音(见谱例4),仿佛是小朋友跟着绳子的节奏,准备跳入时的紧张心情,颤音的巧妙运用加上节拍的不断变换,给人以轻盈跳跃又有些不稳定的感觉,左手声部八度来回跳动的单音,就像是忽高忽低甩动的绳子有节奏地跳动,音乐稍许有些弹性,似乎是甩绳的节奏和紧跟的同学进入跳绳的节奏,一个接一个蹦蹦跳跳越过绳子,画面感栩栩如生。全曲的一个小高潮来自中段,每两个小节一对比,一拍一个小连线,乐句的呼吸好像是小孩子跳绳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在欣赏过程中也可以拓展钢琴技术的学习,教学中老师可以做一定的示范,用指尖紧绷,手腕放松的触键状态,让孩子体会不同触键引起的不同的音色的变化。这样的作品和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让孩子体会到钢琴独特的表现力。
谱例4
三年级的钢琴欣赏作品《捉迷藏》也是利用孩子们喜欢的一个游戏作为音乐素材,完美展现了孩子们在玩捉迷藏时有躲、有藏、有追逐的快乐景象。整首作品节奏自由多变,闪现出儿童在玩耍中的机灵,中间段(见谱例5)犹如一个小朋友在慢悠悠的观望着,眼睛滴溜溜地转,四处寻找躲藏的小朋友,一有目标就快速地冲过去,虽然难免扑空,但整个过程互相嬉戏互相追逐,非常生动,在音乐欣赏中也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很好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谱例5
乒乓球作为国球,在中国普及率很高,也是孩子们经常参与的体育运动。四年级的欣赏作品《乒乓变奏曲》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旋律来自儿童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作者王志刚将其改编为一首变奏曲,旋律活泼欢快,乐曲的主题非常简洁,两小节跳,两小节连(见谱例6),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打乒乓球时的快乐。这个变奏曲每个变奏都在一个统一的速度之内,钢琴的跳音,每个音都要有一个集中的触键点,仿佛是乒乓球落在球桌上弹起的音色,干净、有弹性、颗粒性很强。整首作品生动地表现了小朋友在打乒乓球时快乐兴奋的神情。
谱例6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日常经验更容易吸引七周岁左右儿童的注意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新奇、短小有趣、形象鲜明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人音版教材中这几首钢琴欣赏作品都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能够给学生直观的体验。通过这些钢琴作品的欣赏,带领孩子发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拓宽对乐器表现力的理解,在轻松的音乐中提高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审美想象。
除了以日常生活的描写为主题外,教材中还有很多钢琴欣赏作品是对自然的赞颂、对民族的情怀。许多作曲家都将自己对家乡、对世界深沉的爱寄托在自己的音乐作品当中。因此,这一部分欣赏的课程通过钢琴深刻丰富的表现力,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人音版音乐教材中两首关于春天的欣赏作品来自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和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钢琴独奏作品《致春天》。门德尔松的《春之歌》音乐清新浪漫,钢琴奏出的琶音犹如潺潺的溪水,带着听众环绕在万物复苏的丛林中,迎面扑来清新的春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格里格的《致春天》中既有对春天的憧憬,也有严冬的凛冽,再现段钢琴用一串不稳定的和弦似乎将这寒冷的冬天驱逐,把积蓄了一整个冬天的能量和希望释放出来。
这两首钢琴欣赏作品都是描述春天、描述希望的作品,《春之歌》是二年级的欣赏作品,《致春天》是五年级欣赏作品,两首作品都是三部曲式,相比二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在感知力和理解力都有所提升。《致春天》作品长度比《春之歌》长了一分多钟,情感也有不同,《春之歌》单纯充满希望,《致春天》的中段有对阴冷的冬天的描述。通过欣赏,感受钢琴的音色,体会速度、力度的变化,增强不同音乐的体验。这两首关于春天的欣赏作品,通过同一主题的作品的学习,利用钢琴丰富的表现力带领学生体验不同的民族音乐的风格,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提升审美深度。
中小学生对冬天最大的期待就是下雪了。三年级的欣赏作品《雪花飞舞》选自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组曲《儿童乐园》,是他为女儿所作的钢琴独奏作品。《雪花飞舞》是组曲《儿童乐园》的第四首,是德彪西音乐风格成熟时期创作的作品。乐曲开始高音区奏出一小节柔和而清淡的旋律,接着用左右手交替的音型模仿雪花逐渐变大的情景,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密集音型在快速地流动和不断重复,惟妙惟肖地模仿了漫天飞雪的景象。随着乐曲的展开,音乐的织体越来越复杂,渐渐发展为较为复杂的三声部和四声部,固定音型在重复中模进(见谱例7),虽然平行五度会使音乐显得空洞,但德彪西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现了雪花的美丽圣洁,不染尘埃。在弹奏时,旋律以左手线索为主,右手在弹奏时要略轻,旋律线条上的跳音弹奏时尽量贴键,保持音处可以使用踏板,将大雪纷飞的场景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凸显出一片银色世界的幽静氛围。
谱例7
整首作品轻盈飘逸,在欣赏过程中既学习印象派作品丰富的音乐特点,深入了解钢琴的表现力,拓宽不同风格的音乐特点,也让学生们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欣赏过程中感受美,鉴赏美,提高综合审美能力。
教材中的很多欣赏作品多是给人以愉悦和快乐的,但是还有部分音乐是直击心灵深处的。对于六年级和七年级的孩子,情感慢慢丰富,理解力也在增强,了解历史、了解生命也成为音乐中的必修课。六年级的欣赏作品《黄河颂》选自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抒发赞美了黄河的庄严雄伟之情,更体现了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感。《黄河协奏曲》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协奏曲之一,钢琴丰富的表现力在这首作品中也充分表达出来。钢琴对主题的反复表达,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在黄河两岸感受它的波涛翻滚、蜿蜒绵长。在这首作品中钢琴那浑厚的音色,犹如大提琴般深沉、浑厚,震撼的音响饱含对祖国的赞美和歌颂。在协奏曲中钢琴完全具有乐队的功能,钢琴的加入表现了华夏儿女反抗帝国主义的强权统治、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是勇敢坚韧,是宁死不屈,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担当。这是中华民族的颂歌,颂千年历史不曾断流,颂华夏儿女皆为英雄,颂我泱泱大国前途敞亮。丰富的音域,深刻的内涵,能够让学生在聆听中对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通过钢琴作品欣赏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体验。
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又被称为《葬礼进行曲》,是七年级的欣赏作品。葬礼是人类最痛苦的经历,《葬礼进行曲》不仅表现了为英灵们送葬的队伍,也对波兰民族多舛的命运表现出无比的悲痛。肖邦在为悼念故乡的这首哀歌中带领人们抗争、发泄并升华。乐曲一开始钢琴中的每一个和弦就好似民众那沉重的步伐声,用悲壮的语气诉说着祖国的灾难。作曲家身居异国他乡而产生的对祖国的怀念,与其说整首曲子的基调是悲伤,倒不如说是悲愤来得更为妥当,他悲哀的是自己失败的恋情,是重病缠身,是流亡异国,是国家的灾难;他悲愤的是要号召祖国的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是对抗争过程之艰辛的想象,同时也是对祖国未来前景的幻想与希望。乐曲中间部分有一段仿佛是天国而来的抚慰,接着又描写了葬礼队伍,逐渐走远只剩下孤独而安静的背影。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肖邦思想情感最为深刻,悲剧色彩最为鲜明,艺术性与审美性最为完美的一部杰作。作品诉说的不只是死亡,更是国家的灾难。
音乐不仅能带来感官的美,更重要的是铸就精神的美。聆听这样的音乐是为了追求更远、更深刻的意义,对生命、对人生的更崇高的思考。通过感知钢琴这件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升华审美情感,在欣赏中带领学生们了解本国的民族发展史,同时也放眼世界,领略不同民族的情感表达。
音乐课程是美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人音版教材中钢琴作品的欣赏作为教学欣赏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除去九年级教材中没有安排钢琴作品的赏析以外,每个年级都有一到四首的钢琴作品的欣赏。这些钢琴作品中既有中国音乐文化也有世界各国音乐文化,既有经典传统作品也有近现代作品。人音版选曲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宗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从钢琴作品中挑选了合适的、经典的优秀作品作为学生的欣赏曲目,音乐体验丰富,选取广泛,既提升艺术的审美,又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也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人音版教材中钢琴作品的音乐审美教育是完成“课标”审美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重要过程。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把课程内容和“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相结合,带领学生通过教材中音乐基本元素学习、钢琴作品的赏析,来感受乐器的表现力和体会作品艺术魅力,此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听觉与欣赏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终身聆听音乐的兴趣,并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