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钰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中西画中所表现空间意识的不同。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古典绘画,从文化背景、绘画理念,表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西绘画比较;空间意识
油画来自于西方,中国画来自于东方。那么油画和中国画的比较,也就是中西美术的比较。之所以会产生中西美术的比较,就要追溯到15、16世纪的西学东渐。西方的学术思想传播到中国,同时西画也传入中国,就催生了中西美术的比较和认识。并且这里所说的中西绘画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古典绘画。
清代画家邹一桂是这样看待西方绘画的:“西方的画家善于使用勾股法,所以其绘画有阴阳远近之分,所画之物皆有影子,绘画材料和方式与东方绘画大相径庭。画中的形象虽说十分逼真,却笔法全无,不入画品。”邹一桂站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角度,以批评的眼光看待西画,同时却也指出了中西绘画最主要的差别:空间意识。
人类的空间意识,按照康德哲学的说法,是直观觉性上的先验格式,用以罗列万象,整顿乾坤。我们通过自己的视觉,触觉等感官经验都可以获得空间意识。那么中西方绘画的空间意识具体又是什么样的呢?西方绘画的空间意识在古希腊古典主义时期是偏向于雕刻和建筑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主要是表现在明暗色彩里。中国画中空间意识的表现是建立在抽象的笔墨之上,用笔要一气呵成,表现出类似于音乐或舞蹈的空间感型,生动有气韵,传达出有生命力的空间。
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希腊人发明了几何学和科学,要求真实的再现事物本来的面目,注重理性和科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画家们还致力于研究透视学,解剖学,力求在科学的基础上真实的去表现人体和空间,探索和追求一种写实的空间美。文艺复兴之后的画家如波提切利、达芬奇到拉斐尔也都延续着相同的方式,按照焦点透视的方法,将视线与画中透视的视点集中于画面中间,达到一种秩序感、平衡感、和谐感的最高标准和理想。中国绘画所依赖的文化观念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画家追求的绘画理性与西方自然不同。中国画家并不赞同西方的绘画理论,认为它过于理性,没有感性意味,没有美学思想。中国绘画在于用心灵去感悟自然和万物,达到物我合一,心神贯通,表现一种灵动的空间感,更注重感性与情感。中国绘画在取景上,不同于西洋画家,须要站在固定的方位,根据透视画出物体。而是临空地从四面八方来获取物象的姿态,可以舍弃背景,可以不考虑色彩,心神领会,胸有成竹,用写字的笔法,点线纵横,描绘出其神韵。中国绘画是站在民族哲学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去追求画面的境界和人格的表现,西方绘画是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更加追求真实。二者绘画理念不同,对画面空间的表现自然也就不同。
中西绘画空间表现的差别还在于对透视法的运用和表现。
西方绘画主张物、我对立的观点,主要运用焦点透视,画面中的视线消失于一點,给人一种距离纵深感。宗白华说:“西洋画因系对立的平视,故多用近立方形的横幅以幻现自近至远的真景”。[1]前文也已经说道,西方绘画与科学是紧密联系的,其绘画给人们营造了一种逼真的空间。西方透视画的画法主要有三种:几何透视画法、光影透视画法、空气透视画法。几何透视画法是画家利用画面当中的线条,使它们在画面中相交于一点视点,画面物体表现也遵循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光影透视画法是利用光线对物体的影响,表现物体的明暗面,烘托空间立体感。空气透视法在西方的风景画中经常运用,空气当中有水分和尘埃,我们看风景时景物会出现浓淡变化和空间的远近。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运用焦点透视的经典之作。在作品中,作者巧妙的运用天顶、餐桌、两侧墙面的透视线,将他们集中到耶稣头上一点,既突出了耶稣在画面中的支配地位,而且也拓展了画面的空间。这种画面效果无疑是达芬奇在构建绘画空间时自觉的运用焦点透视而形成的原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空气透视法运用的典型代表,空气透视法也是由此画创造,人物背后的风景被描绘的有一些模糊,像笼罩着一层薄雾,产生一种虚化的现象。
中国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1]这是中国画空间处理和空间表现极具创造性的表现方法。画家只选取一个角度采取以大观小的方法,有节奏的组织各个画面。这三远法也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是画家将自身融入到自然当中。中国古代画家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崇尚“游”。因此形成了一种游动的动态观察状态,不是固定在一点去观察景物,而是“纵身于大自然,与之融为一体”,达到神游的境界。在构成中国绘画透视的三远法中,是看不到光影和刻意的凹凸之感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运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把整个城内外的景象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仅仅几米长的画卷,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整个汴梁城的广阔风貌。打破了空间局限,在有限的画面中,表现无限大的空间,这是西方焦点透视无法达到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长卷形式将夜宴、观舞、休息、演乐宾客应酬等五个时间段的场景描绘在一幅画面中,每一个不同的场景又被屏风巧妙的隔开,这一巧妙的表现手法也是对散点透视的充分运用。
当然,除了对于透视法的表现方式不同,西画和中国画塑造形体的手段也不同。西方是以明暗和光影来表现空间,是以雕塑作为基础的。对于很多物体的描绘,都会把它们理解成一个一个的面,通过一个一个的面去增强画面的体积感,画面由近至远,层层推出,令人心往不返。而中国画气韵生动的空间感,主要是依靠的用笔、造型、气势、结构。因为中国绘画是以书法艺术为基础的,不借助明暗、透视,而是借助各种点线皴擦来塑造花鸟,山石的形态,既不是完全的描摹,也不是绝对的抽象,形成一种有音乐节奏感的形线空间。中西绘画对于画幅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讲究,西方绘画一般都是在近似方形的画框内表现纵深的空间。而中国画大多是表现在竖长的立方形的画面中,画面是由远至近,令人抬头见远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中西绘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同,那么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境界也就不同,它们基于不同的艺术理念,不同的表现手段,画面树立的空间意识所传达出来的境界也不同。中国绘画所传达出来的境界是有生命得节奏,是气韵生动。通过最简单的笔墨线条造型,取物象之精神,表达人格和心灵。《洛神赋》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取自笔墨点线,没有逼真的描绘,却能给与节奏空间,画中的一石、一树、一林都构成意匠的结构,妙趣气韵皆具。这种意趣潇洒的心境也是中国绘画的最高理想境界。西方绘画所表现的境界主要源于古希腊雕刻,以表现亲眼目睹的真实为最高的理想,利用光影和丰富的色彩表现画面的意境和气韵。
中西绘画在从古至今的发展中,虽然空间意识的表现方法不同,但是在多次接触之后,中西绘画也不断的互相交流、学习和借鉴。如林风眠,徐悲鸿等画家注意到了西方绘画的理性和科学性,所以不断积极地引进西方绘画的理论,丰富中国画。吴冠中在其油画作品中融入了中国画有韵律的点线美,使其油画作品充满中国画的古意。中西绘画在其空间表现方面各有所长,相互借鉴,看到彼此的长处,能更好的彰显自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胡亚希.林传滨.廖池林.中西美术作品的比较赏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8.
[3]王凡.中西绘画空间范式论[J].东北师范大学.2011.
[4]苏珊.造型艺术空间论.[J]苏州大学.2010.
[5]刘光滨.中西绘画的虚灵空间与立体空间.[J]艺术探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