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融合乡村振兴工程策略研究

2020-08-16 14:09徐洁丽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7期
关键词:振兴乡村融合

徐洁丽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命脉。本文从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建议等方面分析。

关键词:传统;融合;乡村;振兴;工程;研究

传统文化融合乡村振兴,要注重文化深度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寻求传统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注重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构建文化惠民工程,以满族特色传统文化、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打造宽城精神,改变乡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以文促旅、以旅兴业、以业富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基本情况

宽城满族文化瑰丽多彩,有近400年左右满族发展历史,满族人口近1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5%,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满族文化。满族溯源文化独特,主要通过编安官圈,八旗驻防,安设驿站、分丁户、开设金矿等方式集聚宽城;满族历史遗存众多,主要有计庄头大院、脂矿、康北巡御道、王厂沟过道屋等;满族风情浓郁,主要体现在民间保留的年俗、婚俗、礼仪、非遗、娱乐、餐饮、民居、语言等方面的满族文化。满族年俗,主要包括淘年米,杀年猪,做豆腐、贴春联、挂灯笼等。满族婚俗主要包括认亲,换蛊,择吉、裁衣、过大礼、演轿、拜天地、吃长寿面等程序。满族非遗主要有宽城背杆、宽城皮影、热河二人装、大口落子、铜板浮雕等国家、省、市、县非遗项目36项,满族娱艺主要有萨满舞、大秧歌、二贵摔跤、抽冰嘎、抓嘎啦等。满族餐饮主要有“八碟八碗”、粘豆包、粘火烧、春饼、铁锅炖胖头、杀猪菜、水豆腐、扒鸡蛋等。满族服饰主要有发式两把头、大拉翅、服饰坎肩、高木底绣花鞋、虎头鞋等。满族民居主要指口袋房、万字炕、海式烟囱、四合院、索伦杆、影壁墙等建筑特色。满族语言方面,现代汉语目前还保留着很多满语,形成了其独特的语音特征。宽城传统满族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元,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还保留着满族文化元素,并且具有地域独特性,转化利用、融合开发条件成熟,潜力较大。

二、存在的问题

1、在乡村建设中对满族文化重视程度较低。在乡村建设,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没有把满族文化作为重要开发内容,满族文化利用率、转化旅游产品或商品的开发不够,满族文化氛围不浓,甚至缺失。

2、农村基础文化设施薄弱。虽然实现了农家书屋、文化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覆盖,建设了农村文化广场114个,因我县为非贫困县,国家、省支持力度小,农村文化广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往往不能按照省级标准建设,靠县乡村层面不足以进行整体打造、提升。

3、满族非遗、传统民俗等开发力度小。如千鹤柏木香、铜板浮雕、满族刻瓷等传统技艺仅限于小规模个体经营,没能很好的乡村振兴结合。琢酒酿酒技艺、广盛居酿酒技艺虽已形成产业,但都属于起步阶段,市场见效还需一定的时间。传统节庆、戏剧、曲艺等民俗虽有宣传,但力度小,未见成效。

三、几点建议

(一)以规划引领乡村建设,夯实乡村文化基础

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挖掘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突出满族民居特点、山水田园特征、地域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特质,从整体上对农民新村建设的形态、风格、式样进行严格把控,以文化特色不断丰富新村建设内涵,让文化元素融合到“布局美、产业美、文化美、环境美、庭院美、生活美、风尚美”构建之中。

(二)挖整传统特色满族文化,让乡村传统文化生辉

深挖、开发乡村山水聚落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节庆文化等乡土文化,将其打造成一个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深受农村群众喜爱的形象和品牌,使每个鄉村都拥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标识。利用好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乡土戏曲扶持计划、乡土文化保护工程、乡土故事征集等行之有效的载体,激发群众种文化,让文化植根于基层。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做法:民间故事复活:不断发掘开发民间故事、传说,并编辑成书籍,作为当地人自我教育、自我愉悦的有效途径,外地游客了解宽城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窗口。满族婚俗文化开采:通过将满族婚俗文化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开采”,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看点,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宽城背杆、大口落子”走红:通过加大扶持、推广力度,让宽城地方戏走红,打造成响亮的地方形象名片。“都山水豆腐、琢酒酿酒技艺”等传统美食文化扬名: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游客参与美食文化互动、体验情趣。每年适时举办“酒文化节“,培育当地酒产业,重塑琢酒文化品牌。传统节日聚人:通过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满族县庆日、颁金节等重大节庆日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组织民俗表演、满族文艺演出、满族非遗展演等活动,进行大力倡导,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红色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繁荣乡土文化增色。铜板浮雕画、宽城剪纸、编织等民间手工制作技艺生财:通过民间工艺“土秀才”、“土状元”技艺展演、技能展示打造成鲜明的乡村文化景观、文化名片。

(三)构建公共文化惠民,完善乡村文化建设

大力实施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让公共文化更多更好地惠及农村。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申请上级资金扶持,建好乡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民文体活动中心)、有线电视、广播村村通、农村书屋、信息资源共享、文体广场等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基础设施。实施好送文化工程,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制度化,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够享受到城市的文化气息。

(四)扶持产业文化立业,使百姓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业、以业富民 ”的目的,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使一些由于农业产业资源缺乏、生产能力相对低下而导致贫穷的乡村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做好承德花溪城生态康养文化体验园项目、峪耳崖满族皇家淘金小镇项目、都山生态体育健康休闲文化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中色地苑旅游公司蟠龙湖保护开发项目、京城集团哈雷小镇及蟠龙湖大型夜景演出项目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文化产业带动乡村发展。力求推出一批文化资源厚实、保护完整、开发合理的乡村文化旅游示范村;培育一批环境优越、设施齐全、经营强势的农家乐示范户;打造一批风光秀丽、地方特色浓郁、优势明显、影响力大的旅游产品示范点。

(五)树立核心价值导向,让风尚美融乡村振兴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文化民生的核心在于塑造人的品格、润泽人的心灵。着眼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提振农民精气神。在建设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魂”,加大对宽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培育打造“宽城精神”,并在乡村建设中加以丰富提升,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宽城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

强化对村民进行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传统教育宣传,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整体推进乡风文明,形成民风真诚淳厚,保护自然、注重和谐、尊老爱幼的风气;构建诚信互助的美丽邻里关系,培养村民互助合作的意识,建立村民自己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的力量赢得市场竞争;树立健康和谐的乡村生态,营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  徐东升,谭晓宁:苏北农民画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旅游;2019年12期。

[2]  左文,邓宝玲:万安农民画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J];汉字文化;2018年22期。

猜你喜欢
振兴乡村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从供给侧改革谈东北机械工业振兴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中菲谈“振兴”五大领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