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内股权投资市场的不断发展、“资管新规”的不断出台,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认识到投后管理将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他们希望通过提高投后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实现投后管理的核心价值。本文拟通过研究投后管理常见的几种模式,分析影响投后管理的主要因素,探讨投后管理的操作要点,并提出实际操作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私募股资基金;投后管理;操作要点
一、什么是投后管理
投后管理是基金投资周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募、投、管、退”四个环节,在完成项目尽职调查并实施投资后直到项目退出之前都属于投后管理的范畴。投后管理是投资机构参与项目管理,减少或消除潜在的投资风险,实现投资保值增值的一个过程。
私募基金管理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参与投后管理,一是关注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跟据法律法规和投资协议的相关约定,被投资企业有义务向基金管理人提供与企业经营状况有关的报告,如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专项报告。管理人可以通过被投资企业提交的经营报告,了解企业业务的进展情况,以及投资协议的实际执行情况。二是参与重大决策事项,基金管理人通过定期参加被投资企业的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对会议的议案进行审议,发表专业意见,通过行使相应职权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促进被投资企业的良性发展。在被投资企业出现重大突发事件,需要进行危机公关的时候,及时参与,提供专项解决方案,迅速处理应对突发事件,降低负面影响。三是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如帮助企业制定战略发展规划,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财务流程和体系,开拓市场营销渠道等方面,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这里就需要一支既有投资理论经验,又有企业实际管理经验的专业化团队来运作。此外,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投资“踩雷”。
二、常见的几种投后管理模式
为提升投后管理的效率、增升被投资企业的价值,各类投资机构尝试了不同的模式,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投前投后一体化模式
这种模式也叫“投资经理负责制”,是指项目投资经理从投前的尽职调查、投中的交易、交易完成后的跟进和管理、到资金退出要“一站式”负责。这种模式通常中小型私募投资机构采用的比较多。这种模式受制于投资经理精力与经验的限制,随着管理项目的数量增多,投后管理工作职能停留在基础的回访和财务数据的收集上,很难提供更加深入的建议,没有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最终的结果是出现“投而不管”的现象。
(二)专业化投后模式
这种模式也叫“投后负责制”,是指投资机构设置专门的管理团队,通过制定详细的计划,在完成项目投资后,更加专业化的关注企业的管理工作,及时提供帮助。如定期跟踪重大项目进度,协助企业持续提升财务运营质量等,国内知名的投资机构达晨创投和九鼎投资都是采用的这种模式,达晨创投早在2013年就设立了专门的投后部门。采用这种模式的投资机构,由于投后人员是事后参与管理,未参与项目的前期对接工作,后期在项目沟通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熟悉流程,时间成本相对较高。
(三)“投前+投后”互补模式
这种模式是“投资+运营+专家”三位一体的模式。在投资机构内部设立管理团队和运营团队,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而对于碰到管理团队和运营团队都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再由外聘的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进行协助。这种模式常被一些中大型私募投资机构所采用。这种模式由于是双重责任,所以难以量化投前、投后的工作绩效,也难以评估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果。
三、影响投后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基金出资人LP的结构
与国外的基金不同,国内基金有限合伙(LP)的构成中,个人投资者占大多数,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个人投资者更喜欢追逐短期收益。由此,基金机构在项目选择时,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内能够退出,且经济回报丰厚的项目。以上海并购基金为例,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在不到两年半的年时间内,实现了三个项目的投资和退出,最短的项目投资周期15个月,最长的项目投资周期27个月,项目的年均投资收益率均为10%以上。
这种“短平快”的投资理念,使很多人认为投后管理并不重要,甚至是可有可无。
(二)信息产生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管理“盲区”。如在资金使用方面,企业可能会变相挪用资金;如果签订过对赌协议,处于业绩指标考核的约束,企业在某些程度上会过渡包装财务数据,造成财务数据虚假等情况。这些风险的存在,对投后管理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也称之为“投后管理的失效”。
(三)投后管理专业力量的缺乏
私募基金是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行业,团队人员的专业程度与企业的收益几乎成正比。目前,我国私募基金从事投后管理的人员还是一线投资人员居多,缺乏在企业运营管理经验中的实战经验,专业人员缺乏也影响了投后管理的专业性。
(四)被投资企业的生命周期
不同阶段投后管理的工作重心,应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判断企业所当下所需要的核心资源,分析企业的需求和存在的短板,提供专业服务。具体来说,在A轮以前,投后管理主要是为企业搭班子,组建管理团队、识别核心骨干成员,对股权结构进行设计,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融资合作机构。在A-C轮期间,帮助企业对现有盈利模式进行分析,不断优化内部运营管理体系,协助企业进行资本对接,寻找潜在的战略投资者等。在D轮-Pre-IPO期间,要帮助企业对接投资人,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协助企业开展收购和并购谈判,通过收购和并购,做长长板、补齐短板。
四、投后管理的操作要点
一是加强投前管理与投后管理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增强投后管理专业化程度。目前,投资机构的收入结构中,基金管理费占比是大头,而项目退出收益分成占比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不能盲目追求投资规模,不能急于求成的把钱投出去。在投资项目筛选上,要有注重动态平衡,考虑所投资项目,投后管理能力是否跟得上,不能盲目追求投资数量,给投后管理造成巨大压力。细化前期投资流程,在签订投资协议时,投资双方对法人治理结构、资金用途、财务检查权、违约责任等要条款进行明确的约定,为投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这样方便投前与投后的工作衔接。
二是选择适合的投后管理模式。中小型私募股权机构可以采用“投前投后一体化模式”,便于控制企业的成本。当私募机构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采用“投前+投后”互补模式,在资金量逐步扩大、投资项目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管理的重心逐步由前端转向前端+后端,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增值服务,建立专门的投后管理团队,提高投后管理的覆盖率,提升工作效率。除了选择合适的投后管理模式外,还要建立投后管理团队人员的考核奖励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优化专业人员配置,获得外部专家团队的支撑。在进行人员配置时,需要选择具有跨行业、跨不同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從人力成本的角度出发,聘用外部专家的费用是十分昂贵的,某些专家的报酬甚至是按小时收费的。因此,建议除了在专业领域借助专家力量以外,投资机构还要通过内部培养的方式,加强后备人才的储备,通过培训,提升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以变换的视角看问题,在实践工作中加深对行业的理解力,对企业的洞察能力,对项目的分析能力。
四是理顺投后管理的开展方式。投资机构通过参加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来行使投后管理的权利,对被投资企业股东的决策事项提出意见。向被投资企业派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财务负责人),参与经营管理,从而对被投资企业的监督。定期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会议,与企业高管人员进行沟通,取得企业高管人员的信任,通过定期走访,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项目实施进展,加深与被投资企业的纽带关系,建立融洽的管理关系。另外,对企业提供的一些重要文件资料,如财务报表与审计报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会议资料等,应建立专门档案,便于日后查阅。
五、结束语
私募股权投资专业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日常工作中要提高投后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明确投后管理的操作要点,最大限度实现投后管理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子尧,边维刚,李迎莹.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2(7).
作者简介:
吕媛媛(1982-),女,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并购交易师,研究方向:企业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