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大赛下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0-08-15 13:28庞冬冬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17期

摘   要:针对本科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大赛平台下的自主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具有深度专业知识、广度学科领域和丰富实践过程的项目,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实践部分,进而提升到创业创新层次,形成提倡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实践,旨在探索一种重实践求创新的理论学习、动手实践、拓展领域、发散思维、自主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6(b)-0246-02

"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已日趋成为热点被广泛关注,高校青年团体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和实践者,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目前还存在着创业模式单一、缺乏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创业扶持政策了解不够等问题[1],以创新促进创业、创业联动解决就业难题,是"互联网+"创业大赛下人才培养的目标。

1  大学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2],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下,课堂教学配合课外实践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然而,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创新实践教育的核心要求,“学院派”的教师大部分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创新锻炼指导实践方面还很欠缺,同时,创新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不足的问题也很严峻。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主要以“第二课堂”形式体现,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学科大赛作为创新实践的主要渠道,效果上看,只是满足少部分学生参赛需要,基本是重申请轻参与,重结果、轻过程,不实践不行动,学生目的性太强,预期效果不理想,缺乏对过程和结果的严格管理,也缺乏对大学生和教师这个主体创新实践的主观意愿调研,效果差。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很多原创性的创意,但是这些创意往往缺乏竞争性,依据原创创意进行创新创业却非常艰难。

2  “互联网+”大赛平台及理念

“互联网+”大赛平台,是一个为全国高校青年提供创新创业支持和培养新时代下优秀青年创业者的平台,着力推进高校青年团体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立足自身专业特长,发挥自身特点优势,将科技创新与学习实践结合起来,锤炼能力提升意志,拓展知识本领,强化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团队协作精神,将创新主题设计成果案例引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增加教学知识领域,侧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知识的再创造,将具有创新精神和科技理论设计的实践作品,优化打磨提升拔高拓展,请企业专家进行指点扶持,演变成优秀潜质项目,进一步研发孵化,促进项目成果转化。

赛事过程有多种呈现形式,其内涵是找寻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展高校人才培养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完善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教育教学新方法,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服务。

3  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法探索

3.1 创新创业组织与扶持

创新创业从教育到实践过程中,高校需要立足创新创业这一根本宗旨,实事求是,不搞形象形式工程,踏实搞好组织和宣传服务,推动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识别创新创业机会、捕捉创新创业商机,整合资金支持,及时提供信息、培训、项目和监督,持续不间断地帮扶和指导创新创业的学生,加大对创新创业奖励和扶持力度,营造积极的创新实践文化,打造优良的创业教育新思想,形成长期有效且利用高校青年人才培养发展的保障制度和实施机制,立足高校大学生,兴趣高活力足敢于探索的特点,建立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激励模式,同时,考虑到大学生知识领域不足,创业资金缺乏的特点,大力增进创业扶持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推动作用。

3.2 教学团队及运行机制建设

培养和拥有一批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的师生队伍至关重要,充分发挥专业条件与学校平台,培养一批符合学校和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充分利用好校友企业家与创业者资源,建立校内外专家相结合的教学团队[3]。

建立专业大团队、班级小团队、兴趣小组等多形式多级混合队伍群,小团队可由1~2名直接负责老师教学指导,大团队可由整个教研室乃至整个系老师共同承担指导培养,小团队也允许由多个小团队成员交叉组成,相互交流促进,各个团队之间要建立定期成果汇报及相互交流机制,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找差距学经验,共同进步,各负责教师为其所带领的小团队的建设和运行负责,从而保障团队能按期完成建设目标,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3.3 创新创业实践与成果总结

创新实践是学习行动中的“学习机”,“哪里不通、学哪里”,突出探索、创新创业是创新实践的核心,也是高校教育体系的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融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基于专业学习而高于专业本身的实践型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配合创新实践环节,建立具有深度专业知识、广度学科领域和丰富实践过程的项目,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实践部分,进而提升到创业层次,形成提倡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实践的人才培养新方法。同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相关教材建设也同步跟上教育的要求,摆脱当前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存在脱节的现状。

4  结语

基于“互联网+”大赛平台下的自主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重实践求创新,由高校青年學生主导、校企专家联合培养,政府扶持与推动的高校教书育人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着力推进高校青年团体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立足自身专业特长,发挥自身特点优势,将科技创新与学习实践结合起来,锤炼能力提升意志,拓展知识本领。

参考文献

[1] 谭丽娟.“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模式的现状及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82-83.

[2] 何小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2):17-18.

[3] 刘建磊.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构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7(4):22-23.

基金项目:采矿工程品牌专业质量工程项目资助,项目名称:采矿工程;(项目编号:2017ppzy08)。

作者简介:庞冬冬(1989,8—),男,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室教学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