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如俊
故里先贤郑板桥,老年得子,教子有方是出了名的。别人教子考取功名,非富即贵,他却教子学会劳动,自食其力。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然而现在,很多父母是做不到的。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位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做工人还是做农民,他们一定会瞪你一眼,意思是:就不能拣中听的说?我的孩子将来可是坐办公室的设计师、金融师、文学家……粗活儿就这样被人看不起,有人甚至会指看除草的农民、搬砖的工人教育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将来就像他们一样吃苦去!”
难怪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数百万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待业在家成为“啃老族”,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出现用人单位招人难、用工荒的情况屡见不鲜。
大事干不了小事不肯干,不懂感恩甚至追打父母,不爱惜劳动成果肆意挥霍钱财,眼高手低好逸恶劳……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问题出在父母的家庭教育,出在孩子不懂稼穑的艰难。无论金领白领,还是灰领黑领,本质上都是人的劳动本领,不爱劳动不够勤劳的人,纵然是“钻领”也可能会变成无领。
在寒暑假期间,建议父母们“手下留情”,把家里的事排排队,留点适合孩子干的粗活给孩子。别舍不得孩子吃苦,今天不让孩子体验劳动,明天孩子就会品尝生活的苦涩。
劳动,是一种生存本领。孩子连鞋带都不会系,走路就会绊脚摔跟斗;面条都不会煮,父母不在家的日子是不是得饿肚子?一切都是等、靠、要,孩子将来拿什么来谋生?
劳动,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事情总是靠“想”去谋划、靠“做”去实现的,一个想象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能是一个空想家,结果会一事无成。有劳动意识的人,总是在“想”之初就同时考虑到“做”的可能。
劳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参与了劳动,孩子才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掂量出手里半个馒头的分量,从而爱惜劳动成果;参与了劳动,孩子才感受到自己在家庭或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才能够挣脱事不关己的混沌,唤醒责任意识;参与了劳动,孩子才懂得感恩父母养育之恩,尊敬扫大街的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精神境界才变得更加清朗。
力所能及,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叠被子、洗袜子、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属于孩子自己的活儿,就让他自己做,父母做些指导即可;扫地、洗碗、抹桌子、拣青菜之类的家务活儿,孩子完全有能力做,父母要让孩子分担着做;买菜、提重物等孩子一个人难完成的活儿,也要尽量让孩子协助着做。当孩子不反对劳动甚至喜欢上劳动时,父母可以适当拓展孩子的劳动空间,从为自己、为家人,向为社会延伸,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公益劳动,开阔孩子的胸襟。万事开头难,从来都没有做过家务的孩子,一定会有反复,甚至会出现越帮越忙的情况。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坚持再坚持,小事情循序渐进做下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及时表扬,呵护劳动热情。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完成任务后,父母要及时肯定孩子的劳动成果,保护和激发孩子劳动的欲望。可能孩子被子叠的不够整齐,碗洗的不够干净,但表扬是必需的,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更不能呵斥孩子。不要让孩子做力不从心的事,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比如几天)才能完成的事,让劳动成果及时显现,劳动的苦与甜紧密相连,孩子才能从劳动中及时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乐意参加劳动。
为调动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有的父母搞物质刺激,洗一回碗5元,扫一回地10元,这种用金钱购买孩子劳动的鼓励方式不可取,等于是变相告诉孩子:干活是为了钱,没有钱就可以不干活。
父母垂范,不能光说不练。虽然在教育孩子劳动的事情上,提倡父母能懒就懒一点,但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感受,命令式的任务指派肯定不对。正确的方式是以身垂范,和孩子商量分工,带着孩子一起做。比如孩子在洗碗,你可以去浇浇花之类的,不要出现孩子忙父母闲的场景。一些劳动小技能,父母要精心指导孩子学会,比如切苹果先按经线切,再按纬线去两脐、系鞋带如何穿线打结、种植物先挖坑再立苗后填土最后浇水实根等等。孩子掌握一些劳动诀窍,会更有兴趣参加劳动。
不少父母非常有钱,那是你的劳动所得,证明你的劳动本领强、社会贡献大。你想孩子和你一样富有而有出息,就别去花钱找保姆伺候孩子,让孩子从小不劳而获,养尊处优,这样只会毁了孩子,用你的钱财断送孩子的财路和才路。
儿时的歌曲《劳动最光荣》,传唱了几代人,许多父母肯定还记得:“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